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档案文献遗产教育价值的实现特点及优化路径
2024-12-12裴佳勇余婷
摘 要:档案文献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文化传承、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教育价值突出。文章立足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综合运用文献调研、网络调研和比较研究法,从文化性价值、教育性价值、经济性价值和思政性价值四个方面分析我国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档案文献遗产教育价值的实现特点。基于此,文章提出新时期档案文献遗产教育价值实现需坚持文化育人方向,强化价值引领;发挥教育理论效力,夯实价值基础;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激发价值创造;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推动价值实现。
关键词: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档案文献遗产;教育价值;优化路径
分类号:G273
The Re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Archival Documents and Heritages Under the National Cultural Digitization Strategy
Pei Jiayong, Yu Ting
(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al documents and heritag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ultural inheritance, people’s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and has outstanding educational value.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cultural digitization strategy,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network research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alizing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archival documents and heritages in China from four aspects: cultural value, educational value, economic valu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value.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path to realize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archival documents and heritages in the new period: adhere to the direction of cultural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value guidance; exert the effect of educational theories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values; enabl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timulate value creation; innov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s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values.
Keywords: National Cultural Digitization Strategy; Archival Documents and Heritages; Educational Value; Optimization Path
1 引 言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引。档案文献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赓续中华文脉、弘扬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保护、传承、利用好这一文化瑰宝,是全社会的共有之责。对今人而言,档案文献遗产是反映特定历史文明最真实的意义载体,是每个个体理解文化根源的启示和依据,是思考自身未来的教训和参照,对于人的培养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2]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发挥档案文献遗产的教育价值,有助于做好档案文献遗产的创新性保护和开发,有助于推动公众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有助于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多样性。
2024年11月14日,笔者以“档案文献遗产”+“教育”为检索词,在万方、知网、维普等中文数据库进行篇名检索,命中257篇论文,剔除其中重复及不相关结果,有5篇直接相关。以TI=(“archiv* document heritage”OR“record* document heritage”OR“file* document heritage”)在湘潭大学EDS外文发现系统(含Web of Science、SpringerLink、Emerald、EBSCO等数据库)检索,命中20篇外文文献,有1篇直接相关。
分析国内外文献内容,Luk ait 等(2012)指出档案遗产具有文化价值[3];华林等(2019)针对南侨机工档案文献遗产展览现状,基于爱国主义教育提出创新性开发对策[4];卜鉴民等(2022)归纳面向公众教育的档案文献遗产开发实践特点,对未来开发进行展望[5];王宇等(2023)以“协和医学院早期教育档案”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为例,指出该档案对传承协和文化、弘扬协和精神具有重要意义[6];郭若涵等(2023)从历史、记忆和文化三个向度分析档案文献遗产的价值表现及实现路径[7];郭苇琪(2023)等指出档案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应精准定位世界记忆项目需要,调整教育培养模式[8]。已有成果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爱国主义教育和公众教育,虽对档案文献遗产的价值表现进行了相关研究,但综合来看,缺乏对档案文献遗产教育价值的深入分析。基于此,笔者立足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综合运用文献调研、网络调研和比较研究法,分析我国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档案文献遗产教育价值的实现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发挥档案文献遗产教育价值的优化路径——此为本文的创新点。
档案文献遗产教育价值是一个复合概念,可拆解分析档案文献遗产和教育价值两个子概念。首先,档案文献遗产的概念。笔者认为价值因素是判断档案文献遗产的重要依据,周耀林教授提出的“档案文献遗产是具有一定历史、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或社会价值的各种记录”[9]观点凸显了档案文献遗产的价值属性,故笔者认同此观点。其次,教育价值的概念。教育价值是指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种客体,对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发展需要的一定满足。[10]档案文献遗产教育价值是教育价值的一部分,同样地,其主体为人和社会,客体为教育。综合上述分析,档案文献遗产教育价值可被定义为:档案文献遗产的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以教育为客体发挥其价值,满足人和社会发展与完善的需要。
2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的档案文献遗产教育价值实现特点
《意见》明确指出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11]
笔者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部分档案文献遗产教育价值明显,且教育价值实现的做法富有特色。杨志成等通过对教育的社会因素进行分析,采用狭义的社会范畴,根据教育主体的不同将教育价值分成教育的政治性价值、教育的经济性价值、教育的社会性价值、教育的文化性价值和教育的教育性价值。参考杨志成等学者观点,笔者对档案文献遗产教育价值主体进行分析。
借鉴教育学界的相关研究,由图1可见,教育价值的主体可细分为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前者主要指社会系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子系统,后者主要指受教育者即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其价值表现分别为社会价值和育人价值,这两大价值也是教育工具价值和教育本体价值的内涵。教育的工具价值即社会价值,具体体现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子系统,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本体价值即育人价值,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均体现社会性,因而笔者认为在档案文献遗产教育中,教育的社会性价值已内含于其他价值中。教育的政治性价值即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和价值观,结合当下现实需要,可具化为思政性价值。
综合上述分析,笔者结合档案文献遗产的自身特点,将档案文献遗产教育价值具体阐释为文化性价值、教育性价值、经济性价值和思政性价值,这构成本文的逻辑框架。基于此,笔者对我国入选《世界记忆名录》15项档案文献遗产(如表 1所示)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提升,归纳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其教育价值的实现特点。
2.1 文化性价值——根植传统文化的精华萃取
教育的文化性价值是教育对人类文化发展与交流的价值。[12]档案文献遗产的文化性价值即档案文献遗产中能够满足人类某种社会存在和文化发展需要的有用性、有益性的总称。档案文献遗产是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萃取,具有厚重的文化内涵。
一是聚焦地方特色,促进文化传承。《意见》提出“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的重点任务,关联不同领域的文化资源数据。资源机构以此为指导,聚焦地方特色,集聚周边文化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档案文献遗产助推文化传承和创新。如安阳市将甲3XkSuQoDeobRfrQnH22k+fppZRepwEpIlGY2RdtNEvA=骨文档案与本地品牌串联,打造明信片墙[13],围绕殷墟、岳飞庙、红旗渠等历史文化资源,聚焦甲骨文文化优势,构建“文字之都”超级IP矩阵[14]。苏州市成立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整合改制企事业单位档案资源,通过“档企合作”,探索出一条独特的档案资源管理模式——“苏州模式”。[15]以档案文献遗产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创新档案文献遗产开发形式,以新颖的文化内容和极具特色的传承方式,增强甲骨文档案和苏州丝绸档案对公众的吸引力,创新出圈方式,推动甲骨文档案和苏州丝绸档案的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开发。
二是打造教育空间,推动文化交流。《意见》提出“利用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巩固和扩大中华文化数字化创新成果的展示空间”,拓展和延伸档案文化服务与体验空间。《“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也提出“到2025年档案公共服务、文化教育能力明显提升”的目标。[16]资源机构通过教育空间建设,推动优秀文化的传递和交流。如湖北省黄冈市挖掘《本草纲目》价值,建立蕲春李时珍纪念馆,以“智慧时珍医药平台”传承中医药文化,打造线上线下医药文化教育空间。苏州市建立中国丝绸档案馆(以下简称“中丝馆”),集聚对外展示、馆藏、服务接待、学术研究等功能,打造现代化的综合性教育空间。[17]黄冈市和苏州市注重发挥教育空间文化“存储卡”和历史“解码器”作用,进一步挖掘《本草纲目》和近现代苏州丝绸样本档案的文化价值,借助空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工具,提供休闲参观和学习教育的场所及服务,满足公众多样化学习需求,扩大社会参与,促进文化传递与交流。
可见,资源机构结合地域特色,将档案文献遗产与现实紧密结合,丰富公众文化生活,实现文化传承和创新;立足空间建设,打造档案文化传播的窗口,满足当前文化发展所需,推动文化传递和交流。
2.2 教育性价值——促进人的发展的持续源泉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性价值是指教育促进人的全面、持续发展的价值,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人持续学习的能力。[18]档案文献遗产的教育性价值即以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改造教育客体和对象,使其具有持续学习能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是提升公众认知,丰富内容供给。《意见》指出要“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增强用户视听体验”。资源机构通过开办专题展览,以虚拟与现实解说、数字化传播结合等多种形式进行内容供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借助数字化传播,推出“海外征集藏品展”“抗战历史记忆版画展”等线上线下展览,并开展“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世界记忆遗产教育项目,向全世界播撒“和平种子”。纳西东巴古籍文献馆采用图文、实物、音像等方式,将展、学、研、教、游融为一体,体现内容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同时,展现东巴古籍文献的面貌和丰富内涵。[19]南京大屠杀档案和纳西东巴古籍文献资源机构均以多种形式实现内容供给,实现档案文献遗产的生动呈现和广泛宣传,营造持续学习和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将档案文献遗产相关知识刻入人们心中,提升公众认知。
二是重视能力发展,培养专业人才。《意见》提出“加快培育一批领军人才”“加强文化数字化理论和实践研究”,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四部医典》出版了汉译不同版本、注解本、仿真影印本等,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藏医学经典课程,辅以实践传授,培养专业藏医人才。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传承研究创新团队借助数智手段,开创甲骨文信息处理学科,建成甲骨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创建全球唯一的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培养学术青年骨干力量。[20]通过《四部医典》丰富的理论成果和专业的实践体验,培养高水平人才;资源机构通过开创相关学科、创建大数据平台等,以数智赋能甲骨文档案,培养甲骨文档案开发利用所需且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
从认知和能力两方面促进人才培养,体现了人才为本的持续发展意识,通过发挥档案文献遗产教育性价值,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丰富内容供给,以学助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3 经济性价值——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支撑
教育的经济性价值是指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效益优化的价值。[21]档案文献遗产的经济性价值即档案文献遗产教育对经济效益提升的价值,体现在对产品品牌、文化产业、地区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当前,资源机构采取一系列教育举措,创新品牌建设,打造消费新场景,提高档案文献遗产带来的经济效益。
一是创新引领,打造优质特色品牌。《意见》指出要“创新文化表达方式”“创新呈现方式”,资源机构积极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重要战略部署,激发文化产品活力,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以《本草纲目》为例,资源机构将其与国潮风相结合,打造特色新国潮服饰品牌,以药材视觉形象,设计服饰、手机壳、包袋等产品[22];国家中医药博物馆与中国文化传媒新文创藏品平台联合推出“本草纲目”数字藏品盲盒系列[23]。再如“样式雷”建筑图档,永修县样式雷文化研究会以长班锁、榫卯文字积木等样式雷文创亮相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24],尝试打造“建筑赣军”特色品牌;江西科技学院提取“样式雷”建筑中的传统装饰纹样,结合具有赣鄱特色的玲珑瓷工艺,设计出瓷艺文创产品。案例表明,《本草纲目》资源机构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依托产品推广本草纲目文化,实现档案文献遗产品牌“创心”设计。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资源机构将“样式雷”传统文化与现实实际紧密结合,设计新颖文化产品,扩大品牌消费圈层,实现档案文献遗产品牌“创新”发展。
二是文旅融合,创新文化消费场景。《意见》中提到“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推动文化产业与多种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苏州市打造苏州丝绸文化小镇、工业旅游景区等特色文旅项目;中丝馆首创档案教育文化创意新项目“第七档案室”,以解谜书、实景解谜、主题密室、剧本杀等承载形式,提供游戏互动体验[25],创新叙事性文化场景,并围绕“第七档案室”IP主体,开发周边文创产品。安阳市实现旅游信息便捷查询利用的智慧式旅游,开设“甲骨休闲体验游”“探秘甲骨研学之旅”等专题旅游路线,推出汉字主题乐园并完善产业链。[26]案例表明,苏州丝绸档案和甲骨文档案资源机构通过文旅结合,活化历史记忆,以文化繁荣带动经济效益的提升。
可见,资源机构通过创新产品设计和工艺技术,注重品牌建设,以公众需求为基础,提供便捷和个性化的文旅服务,能提升档案文献遗产的美誉度,使档案文献遗产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2.4 思政性价值——重视思政教育的重要依归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对社会成员通过传播一定框架内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来开展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的影响作用,并带动引导其自主地接受这种影响,形成适应一定社会阶层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7]。其价值体现为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人和社会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和效用。档案文献遗产的思政性价值即通过一系列档案文献遗产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方面的教育,体现对人的精神培养、道德素质提升的重视。
一是多元主体合作开展思政教育。《意见》明确首要工作原则是“以人为本,全民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资源机构加强与教育机构的合作,将档案文献遗产与学校、社区教育相结合,利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营造育人氛围。如2023年国家公祭日前夕,南京市金陵中学开讲“百城共上一堂课”公开课[28],多所学校联合社区力量开展教育活动,以观看纪录片、开办社区红色宣讲堂、开展“为家乡烈士画像”活动等形式,进行历史教育。中丝馆与高校合作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和社会实践基地,在苏州第十中学校设立“世界记忆项目进校园实践基地”,结合“成长苏州”平台,开发文献遗产课程活动,提升各阶段学生文献遗产和思政教育实效。[29]案例表明,资源机构通过联合多方力量,面向不同群体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持续开展档案文献遗产思政教育,能够让公众了解历史、铭记历史,让青少年在实践中切身感受历史,厚植爱国情怀。档案文献遗产教育不是资源机构一方的责任,资源机构与多方合作开展档案文献遗产教育活动,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二是通过融情叙事加强观念引导。《意见》指出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指导思想,“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资源机构关注档案文献遗产资源精神传承,融情叙事,以档案文献遗产精神感染力,对公众加强观念引导。以“样式雷”建筑图档为例,2023年3月,央视记录频道播出《样式雷》纪录片,以“样式雷”图档为故事外壳展开叙事[30],体现“样式雷”家族秉承“诚信做人,勤勉治业”祖训,发扬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又如,福建省档案馆策划制作系列档案文献纪录片《走近侨批》,以解读档案讲述侨批中的动人故事,彰显海外侨胞情系故里、孝亲睦邻、吃苦耐劳、笃诚守信的精神风貌。[31]“样式雷”图档和侨批档案中所蕴含的精神品质通过叙事生动呈现,激发公众情感认同,并作为当前思政教育的素材,用以对公众观念进行引导。通过纪录片叙事,一张张图样、一封封家信,既推动公众对“样式雷”家族工匠精神及“诚德家风”的深刻理解,又引导公众崇德向善。
可见,资源机构联合开展思政教育,借助融情叙事加强观念引导,展现南京大屠杀档案、苏州丝绸档案、清代“样式雷”图档和侨批档案对人的精神层面的滋养,有利于促使公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3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的档案文献遗产教育价值实现的优化路径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景呈现及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是文化数字化的建设目标。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布局体现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时代逻辑,为档案文献遗产教育价值的实现提供指导。基于前文所述档案文献遗产教育价值实现的特点优势,结合新时期档案文献遗产的实践需求,笔者从价值引领、价值基础、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四个方面提出档案文献遗产教育价值实现的优化路径,如图2所示。
3.1 价值引领:数智赋能,坚持文化育人方向
坚持文化育人的正确方向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基础。正如前文所述,档案文献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发挥档案文献遗产的文化价值,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文化育人方向。《意见》的实施提供了政策指引,即以数智赋能,“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集成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增强文化的传播力、吸引力、感染力”,推动档案文献遗产文化性价值发挥。
一是优化资源整合共享,构建数字文化平台。资源机构应依托全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共享工程,联合社会各界,加强互联互通互动。借助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整合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数字形式,通过加工重组,关联形成具有统一数字管理规范的档案文献遗产数据库。实现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同时,对内实现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共享,对外提供档案文献遗产数字化开放平台服务。如上海市档案馆借助文本挖掘、GIS、3D建模等技术,打造独具特色的档案文化传播和档案查询平台“跟着档案观上海”,为世界品读上海故事搭建桥梁。[32]上海市档案馆借助这一数字人文平台,促进文化资源开放共享,也为档案文献遗产资源机构搭建数智文化平台提供了经验范本。
二是厚植资源文化根基,借势资源区位禀赋。以技术赋能,采用GIS分析、AI技术等对档案文献遗产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历史价值、周边资源等进行分析,识别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地域特色增加档案文献遗产吸引力。资源机构可借鉴沈阳市做法[33],以档案文献遗产开发为基础,深挖文化底蕴,通过活化工业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抗战历史档案文献遗产等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地标,实现档案文献遗产资源的特色利用。结合现有文化资源和发展实际进行发展规划,开发特色档案文献遗产资源。此外,建立档案文献遗产合作网络,进行档案文献遗产资源互通,在系统梳理和深度挖掘本地区档案文献遗产特色文化资源精神内核、价值理念等基础上,协调不同地区或部门之间的利益和资源,促进不同地区间资源共享和互补。
三是深度融合文化互动,借力数智文化空间。基于线下场馆、公共文化机构等教育空间建设,拓展文化互动线上线下场景,以数智文化空间融合文化互动,通过创意构思及VR、AR、MR等可视化技术提升公众视听体验,增强公众互动和文化共鸣。如衢州市推出“数智文化空间站”应用,提供文化地图、文化日历、文化信箱等20多个场景体验,深度关联线上线下场景,搭建政府与公众互动桥梁。[34]此外,发挥数智文化空间作用,需要聚焦虚拟空间服务水平提升、物理空间改造升级,打造满足公众多元需求的“互动式双向文化空间”。如天津市河西区档案馆推出“河西历史展”全景VR网上展厅,搭建身临其境的三维互动虚拟空间全天候线上宣传阵地。以虚实互补相生的文化空间加强公众体验感、获得感和满意度。[35]以虚拟空间建设搭建互动平台,丰富学习资源,扩大公众参与,使其主动了解档案文献遗产知识;以物理空间建设拓宽育人领域,融合非正式学习空间,开发教育新潜能。
3.2 价值基础:多措并举,发挥教育理论效力
发挥教育理论效力,是培养专业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力之源。教育是由专业化的教育者将体系化的经验知识传递给受教育者的过程[36],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意见》指出采取“激活智力智库资源”等保障措施,“推进文化数字化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建设一批高端智库”。在档案文献遗产领域,教育主体是指进行档案文献遗产教育的人员,包括学校、家庭、公共文化机构的相关从业者等。教育客体是指接受档案文献遗产教育的群体,包括学生、专业人员、普通公众等。教育介体是指实现档案文献遗产教育过程的媒介,包括技术工具(如多媒体设备)、教育内容等。教育环体是指进行档案文献遗产教育的环境要素,包括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
一是促进多方融入,响应智慧教育新模式。从个体角度来说,教育主客体应自觉转变观念,积极参与档案文献遗产教育模式创新,推动智慧教育发展。教育主体需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网络支持、“人工智能+教育”等,将档案文献遗产教育引入课堂教育、社会教育中。通过开展档案文献遗产实践教学活动,创新教育机制,如项目式学习、模块化课程等拓展育人深度;借助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社区文化实践活动等,加强档案文献遗产宣教,扩大育人广度。南通市档案馆打造以世界记忆为特色的精品旅游研学路线,实现档案文化开发与市民日常休闲、教育旅游的有机融合。[37]教育客体则需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从实践探索中发展个人能力,激发自身潜能,将兴趣和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开发相结合。公共文化机构进行多主题探索,借助大数据技术了解公众需求,通过视频号、云直播等向社会提供档案文献遗产相关展览、讲座、实践活动等;公众则从知识体系中抽象出认知逻辑,借助多平台、多媒介积极参与,反馈自身需求。从群体角度来说,各教育主体需加强合作,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发挥主体合力,让更多人参与到档案文献遗产教育中来。如2024年国际档案日,江苏省档案局、省档案馆组织“筑梦现代化 奋斗兰台人”主题宣传活动,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档案教育活动。[38]各教育客体可联合并主动参与档案文献遗产教育,增进彼此交流,加深对档案文献遗产的认知。
二是推动介体助力,关注智慧资源新应用。资源机构应发挥教育介体作用,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科技,推进智慧教室建设,促进档案文献遗产理论学习。例如,华南师范大学提供12种智慧教室应用,增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这可为档案文献遗产教育主体提供教育思路。仅仅应用智慧教室还不够,还需将其服务功能充分利用起来,将智慧资源与档案文献遗产教育各环节深度融合。资源机构可借助在线MOOC平台、资源开放共享平台等,邀请档案文献遗产传承人、技术人员、专家学者等授课,为公众自主学习提供平台,创新智慧应用,推动课程话语体系内容和形式创新,增强教育效力。
三是构建环体保障,营造数智发展新氛围。笔者梳理法规政策发现,缺乏数智环境下档案文献遗产教育的细化规定,地方政策法规主要针对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申报、评审等环节进行规定,湖南省发布的《湖南省档案文献遗产评选管理办法》、陕西省发布的《陕西省档案文献遗产项目库建设与管理办法》,对档案文献遗产保护、评选等方面进行了明确,但对“档案文献遗产如何开展教育”缺乏政策规制。因此,需细化档案文献遗产与教育相关的政策条款,对档案文献遗产教育价值、档案文献遗产宣传推广、档案文献遗产宣教技术应用等进行规定,营造数智发展氛围,促进档案文献遗产教育价值的发挥。
3.3 价值创造:创新驱动,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基于前文对档案文献遗产经济性价值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可从品牌、业态和消费场景三方面发挥档案文献遗产的经济性价值,促进档案文献遗产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创新激发档案文献遗产教育价值创造。《意见》提出以“科技支撑,创新驱动”“供给发力,激活资源”为工作原则,将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以创新驱动档案文献遗产经济性价值发挥。
一是打造文化IP,塑造品牌形象。资源机构应提炼档案文献遗产中的核心文化元素,塑造特色品牌符号,为打造文化IP提供内容支撑。成都市城建档案馆立足丰富馆藏,利用先进技术,实施专业档案特色文化品牌“成都·城市记忆”工程,创意打造首个档案文化IP——“城兰”大熊猫,彰显城市发展活力[39],这为档案文献遗产文化IP打造提供了借鉴。通过深挖资源内涵,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IP,并围绕文化IP创造内涵丰富独特、贴近大众生活的文化产品,塑造良好的档案文献遗产文化品牌形象。此外,资源机构需拓展线上线下销售途径,借助媒体平台对特色产品进行推广,打造线上商城,开放线下商店,方便消费者购买相关文创产品,提升经济效益。
二是深化跨界融合,发展新型业态。资源机构应以服务为导向,加强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开展跨界合作,发展文化产业新型业态。如,2024年暑期爆火的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以《西游记》为故事背景,生动呈现出中国美学特色。山西省紧抓流量,引发“跟着悟空打卡游山西”文旅潮流,打造虚实结合的区域旅游场景。[40]资源机构可以此为借鉴,以科技赋能,基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亮点,以产业联动“破圈”,推进“文化+旅游”的“文商旅体娱”融合发展模式。通过汇聚和联动多要素资源,促进“产教研”融合发展,增强协同合力,拓展创新项目。开发档案文献遗产相关的动漫、小程序、在线课堂等,与设计师、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等合作,打破行业壁垒,发展新型业态,吸引更多用户,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应用科技成果,构建新型场景。资源机构应推动数智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应用科技成果,改变传统消费模式,利用科技打破物理空间限制,联通各产业、各领域网络虚拟空间市场,构建新型消费场景来创造收益,如档案文献遗产精品文化知识付费、“云直播”“云观展”流量分成等。除开发文创产品外,资源机构还可开发档案文献遗产内容衍生产品,如,密室体验游戏、实景推理游戏体验、AR数字剧本游等,借助全息投影、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等打造文化体验消费场景。此外,以经济效益持续反哺档案文献遗产数字化、学术研究等,加大档案文献遗产教育投入,形成档案文献遗产教育价值发挥的良性循环。
3.4 价值实现:资源深耕,创新思政教育模式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基于前文对档案文献遗产思政性价值的归纳,笔者认为应围绕思想认知、精神培养、道德素质三个层面,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创新思政教育模式。
国家文化数字化强调价值观的引领,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提升全民文化素养作为首要目标,档案文献遗产教育价值发挥在此战略背景下,需深耕资源发挥思政性价值。当前,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41]
在思想认知层面,坚持以“人”为本。社会各方需促进多元主体参与思政教育,提供内容优质、内涵丰富的档案文献遗产思政教育,围绕公众兴趣特长、个人需求、学习生活等,利用大数据精准推送优质档案文献遗产思政内容和产品,引导教育客体把握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理解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遵守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42],构建“认知—认同—践行”[43]一体的价值培育观念。档案文献遗产教育主体应以生动的话语体系、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认知“灌输”,如线下开展档案文献遗产知识课堂、故事剧场等互动式思政课堂、开展档案业务技能竞赛等。
在精神培养层面,创新叙事表达。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应注重情感共鸣,以融情叙事激发公众内生动力,进而实现精神培养。资源机构应推进档案文献遗产与思政教育多向度、多视域、多层级融合,挖掘档案文献遗产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运用音乐、语言、图像等一系列符号,将情感融入创新表达中,以情动人,创设承载情感与精神内涵的情境场域[44],借助数字技术使参与者身临其境,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继而在群体的互动感染下,产生集体意识和情感认同。如,利用网络教学、虚拟仿真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角色扮演、情景剧等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活动,在档案文献遗产思政性价值发挥中强化情感和价值认同。
在道德素质层面,构建评价体系。资源机构应从宏观层面构建动态双向的思政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知识技能水平、身体心理素质等。借助互联网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教育客体思政学习效果、教育主体教学过程等进行分析挖掘,了解档案文献遗产教育现状及成果。同时,教育主客体可结合多方评价进行反馈。教育主体借助反馈调整教育策略,教育客体借助反馈提高学习成效。根据自身和其他客体情况进行自我反思和剖析,是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方式,即内在所具有的道德素养体现于“行”,个体的思想认知、价值认同等外化为生活习惯、行为自觉的活动及过程,因而还需将社会实践融入档案文献遗产思政大课堂,开展志愿活动、实践调研、社区服务活动等,做到档案文献遗产教育的“知行合一”。
作者贡献说明
裴佳勇:确定选题,提出论文研究框架,修改与审定论文;余婷:收集资料,撰写与修改论文。
注释与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EB/OL].[2024-09-08].https://www.gov.cn/xinwen/2022-05/22/ content_5691759.htm.
[2]马翀.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策略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
[3]Luk ait ,Daiva.Heritage of state documentation:The aspect of document and archives management[J].Knygotyra.2012(58):160-180.
[4]华林,段华梅,于雯青.基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南侨机工档案文献遗产展览创新研究[J].云南档案,2019(1):56-58.
[5]卜鉴民,邵亚伟,吴飞.面向公众教育的档案文献遗产开发:实践图景与未来展望[J].档案与建设,2022(1):25-28.
[6]王宇,陈建辉.“协和医学院早期教育档案”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J].北京档案,2023(9):53-54.
[7]郭若涵,裴佳杰.文化强国建设视域下档案文献遗产的价值表现及其实现路径[J].档案学刊,2023(2):101-108.
[8]郭苇琪,钱磊,隋鑫.“世界记忆项目”视角下我国档案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山西档案,2023(3):137-146.
[9]周耀林.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10]王卫东.教育价值概念的历史考察与理论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29-35.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EB/OL].[2024-09-08].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 jyfl/202107/t20210730_547843.html.
[12][18][21]杨志成,柏维春.教育价值分类研究[J].教育研究,2013(10):18-23.
[13]河南发布.万象河南潮风起!打卡中国品牌日河南展馆[EB/OL].[2024-09-08].https:// mp.weixin.qq.com/s/5tAf3P3QjyWSKnr88CjK7g.
[14]申昕,赵晓凤,王嘉晨.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字漫步安阳探源甲骨文[N].安阳日报,2024-07-01(2).
[15]刘川豪,郎贤梅.地方文化遗产的档案化建构、表达与分享——以苏州丝绸档案为例[J].档案与建设,2024(7):58-63.
[16]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EB/OL].[2024-09-08].https://www. saac.gov.cn/daj/toutiao/202106/ecca2de5bce44a0eb5 5c890762868683.shtml.
[17]刘芮,谭必勇,王琦.从破圈到长青:苏州丝绸档案传播的叙事机制与优化路径[J].档案与建设,2024(7):51-57.
[19]纳西溢彩.世界记忆遗产——纳西东巴古籍文献馆: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传播优秀传统文化[EB/ OL].[2024-09-08].https://mp.weixin.qq.com/s/ R6xUqr6bfPWfydRDIVGmSA.
[20]张俊军.三代青年接续奋斗 千年文字焕发青春[N].安阳日报,2024-05-10(1).
[22]叶一诺,金莹,林剑.基于《本草纲目》传统文化IP的新国潮服饰传承与创新[J].设计,2024(3):24-27.
[23]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本草纲目”数字藏品盲盒系列即将发售[EB/OL].[2024-09-08].https://mp.weixin.qq.com/s/ D1kLyyYkkaX4pyiBltWnYQ.
[24]永修县样式雷文化研究会.样式雷长班锁亮彩文博会,诠释新质生产力之美[EB/OL].[2024-09-08].https://mp.weixin.qq.com/s/ P6L5QwKDob4rwMdTjxlrWQ.
[25]陈秀雅.苏州“第七档案室”项目获联合国大奖[EB/OL].[2024-09-08].https://app.suzhounews.cn/news/300664093.
[26]邱晨.甲骨文特色品牌建设视域下安阳市文旅融合发展探究[J].当代旅游,2021(32):13-15.
[27]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
[28]南京教育发布.勿忘国耻 圆梦中华——百城共上一堂课[EB/OL].[2024-09-08].https:// mp.weixin.qq.com/s/Js493Q16rpIPQSjpzpZuiA.
[29]江苏档案.弘扬丝绸文化 传承世界记忆——记“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EB/OL].[2024-09-08].https://mp.weixin.qq.com/s/GWhqtbE0yc9vD3ufgjAUQ.
[30]国际档案理事会.档案万象|样式雷图档:揭秘建筑世家的文化守望[EB/OL].[2024-09-08]. https://mp.weixin.qq.com/s/9sCXeJcHVAjDnUFLb4XrPQ.
[31]魏金华.“侨批文化”在新时代的赓续与“活化”利用[EB/OL].[2024-09-08].https://mp.weixin. qq.com/s/l4Km5iJTp8QUG-ydtu6AQw.
[32]李颖,沈保栋.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历史档案开发路径——以“跟着档案观上海”为例[J].档案与建设,2024(3):56-62.
[33]张远芳.档案文献遗产开发视角下城市品牌形象的认知、构建研究——以沈阳为例[J].兰台世界,2024(4):117-121.
[34]中国网.衢州“数智文化空间站”:精彩文化生活一屏掌控,诗和远方触手可及[EB/OL].[2024-09-08].http://qz.china.com.cn/2022-10/31/ content_42153394.html.
[35]推动新时代档案文化数字化建设新图景[EB/OL].[2024-11-11].http://www.zgdazxw.com. cn/2024-10/08/content_501207.html.
[36]赵红灿,孟凡昌.五育融合:基于系统思维的时代新人培育路径刍议[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39-48.
[37]南通馆以改革创新思维推动档案工作现代化[EB/OL].[2024-11-11].http://www.dajs.gov. cn/art/2024/9/26/art_40_42723.html.
[38]省档案局、省档案馆举办“筑梦现代化 奋斗兰台人”国际档案日现场宣传活动[EB/OL].[2024-11-11].http://www.dajs.gov.cn/art/2024/6/7/ art_98_41877.html.
[39]当文创的风刮进档案馆——让档案说话,让文明传承[EB/OL].[2024-09-08].https://mp.weixin.qq. com/s/-HVtkXBreD72Tr8xucpnUw.
[40]夏瑾.《黑神话:悟空》出圈,山西如何接住这“泼天的富贵”[N].中国青年报,2024-08-30(7).
[41]余露.新时代档案育人价值作用发挥路径探析[J].河南教育(高教),2024(4):40-41.
[42]李欢.认知、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3):63-66.
[43]陈烨.认知、认同到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之路[J].人民论坛,2018(27):140-141.
[44]侯勇,柯增金.思想政治教育共情力:理论阐释、生成机理与提升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4(5):33-40.
(责任编辑:孙 洁 陈 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