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刍探

2024-12-12曾英姿汪云

成才之路 2024年36期

摘要: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承载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使命。文章通过分析文化自信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厘清二者互融互生的内涵,并从心理、文化、实践与创新等维度分析其时代价值,以深化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路径,即树立正确文化意识,强化主流价值引领;提炼优秀文化元素,夯实文化自信根基;亲身感悟传统文化,唤醒文化自信;拓宽文化传播广度,坚持守正创新。

关键词:高校;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价值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36-0025-04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2023年省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示范计划项目“‘立足文化自信,彰显时代特色’的传媒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KCSZ05037);2023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23GXJK105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文化自信视角来看,高校要在尊重历史、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当前,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数字原住民”,有时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甚至出现文化自我认知模糊的现象。因此,高校要承担起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责任,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中的有效传播与创新发展路径,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一、文化自信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

1.坚持文化自信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积淀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此,只有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其生命力与影响力[2]。文化自信是来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更源于对其与当代社会、国家发展的高度契合的认知。中华文化中的仁爱、诚信、民本、正义等理念,依然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和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坚持文化自信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更是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自信引导着人们通过新的方式和形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理念在现代社会中演变为“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的理念,进一步强化了国家的治理能力,增强了人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筑文化自信的根基

文化自信的建立源于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可,但这种价值不能停留在历史维度中,还要积极弘扬和创新转化,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精神与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牢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长期以来,中华儿女始终对“传统文化”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无论是国学典籍、民歌民舞,还是字画、古建筑,都是在一代代传承下发光发亮,其蕴含的文化思想与精神价值对现代人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将其融入当代生活、形成强大文化自信的关键。从传承发展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要求不仅要在内容上进行延展,更要在形式上进行更新,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传播模式和公众的文化需求[4]。目前,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相关部门和爱好者利用数字博物馆、虚拟现实展览等方式,使文物和古籍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呈现给全球的观众;而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影视、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的创新开发,也吸引了大量的年轻受众,如3A大作《黑神话:悟空》大多取景于山西各地的古建筑,进一步弘扬了山西的古建筑文化,令人惊叹。可见,基于技术创新的传统文化,会更加生动鲜活,也赢得了更广泛的国际认可与赞誉,激活了人们骨子里的文化自信。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智慧与精神风貌,它的形成是数千年文明积淀的结果,从“自强不息”到“厚德载物”,再到“兼容并蓄”,这些文化基因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并在历史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其中,“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强调的是不懈奋斗、不断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易经》中所提到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传达了天道运行不息、君子应效仿天道不断进取的理念,塑造了中国历史上无数英勇人物,在现代社会中成为激励个体和集体进步的内在驱动力。“厚德载物”代表了中华民族宽容的精神内核,强调的是以德服人、包容万象的思想。《易经》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揭示了道德在构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重要性。“厚德载物”不仅体现在个人的修养与品行上,也在国家层面体现为中华民族对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包容与接纳。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兼容并蓄能力,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并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和连续性,既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了生命力,又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文化基础。在当代社会,厚德载物的精神是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理解,是国家外交与文化交流的重要理念,它既体现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也体现在对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共存上。从时代价值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涵盖了心理、文化、实践与创新等多个层面。在心理层面上,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自信元素在于塑造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以“自强不息”为代表的进取精神为个体和集体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使得中华民族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历史与现实挑战时,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奋斗精神。尤其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为每个中国人心中的力量源泉,激励着他们勇于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在个人发展与国家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前行[5]。在文化层面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诸多自信元素,展现了中华民族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包容。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坚持良好的文化自信既是对本土文化的坚定信仰,也是对外来文化的理性接纳。其“兼容并蓄”的文化理念,让中华文化在历史上不断吸收、创新和发展,并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继续焕发活力,展现出高度的适应性与生命力。特别是在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软实力建设中,这种自信元素进一步强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在实践与创新层面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很多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诸如“诚信为本”“和而不同”等,这些是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价值引领。在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自信元素是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个体与集体的协同发展的精神力量,高校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能让自信元素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1.心理层面:树立正确文化意识,强化主流价值引领

第一,高校应加强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高校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外来文化的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和发展脉络,引导他们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不同文化,并保持对中华文化的坚定自信,进而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尤其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学生既要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还要更好地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6]。在此基础上,高校要让学生从心理层面自觉形成文化传播的意识,以批判性思维看待外来文化,避免盲目崇拜或全盘接受外来文化,做到对文化能够明辨是非,并始终保持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而为提升整体文化自信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第二,加强对学生的意识形态引导教育。大学生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必须在思想和价值观层面上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认同感。高校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文化意识的同时,应重点将意识形态教育纳入其中,深入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与认同。高校应将文化自信与意识形态教育紧密结合,帮助大学生从思想上坚定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高校应创新意识形态教育的传播方式,采用符合大学生认知特点和审美需求的文化传播形式,如通过新媒体、互动课堂等方式,让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强对主流价值观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并在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坚定文化自信,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承者和弘扬者。

2.文化层面:提炼优秀文化元素,夯实文化自信根基

(1)深入研究历史典籍与文化遗产。高校要从中华文明的源头出发,进一步带领学生深入研究《论语》《道德经》《易经》以及《史记》《汉书》等历史典籍,从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不断挖掘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和历史智慧。在研究过程中,可以通过学术探讨、学术专著解读等方式,明确传统文化元素的精神内涵及其社会价值。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建筑、古代艺术品等也是文化元素的重要来源。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剪纸、刺绣、戏曲等,代表了民间文化的活态传承,学生可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深化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理解。(2)从思想精髓中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在其价值观念上,如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道家中的“无为而治”、法家中的“法治”理念等,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高校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时,应该着重提炼这些核心思想,并与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相结合。比如,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符合当代伦理的公正、诚信、仁爱、包容等,并将这些作为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准则,从而增强这些文化元素的实用性和时代性。(3)从民俗文化中发掘优秀文化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体现在典籍和哲学思想中,还广泛存在于民俗文化和日常生活中。民间节日、风俗习惯、传统手工艺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高校可深入挖掘和研究这些民间文化,发现其中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的传统元素。例如,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中的传统习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所在,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元素与当代生活方式相结合,能增强文化传承的实际效果。

3.实践层面:亲身感悟传统文化,唤醒文化自信

亲身实践所带来的文化体验,远比书本知识更具感染力和持久力,它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他们在面对多元文化冲击时更加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可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非遗文化展览、工艺制作体验等,并创造沉浸式的文化场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接触和体验传统文化。例如,举办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相关活动,让学生参与传统习俗活动,如书法比赛、舞龙舞狮、包粽子等,亲身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与精神内涵。以体验式教学模式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使其在参与过程中对文化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唤醒内在的文化认同感。高校应加强校外文化实践活动和实践基地建设,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例如,可组织学生前往历史文化名城、传统工艺传承地、非遗保护基地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与学习,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古老的文化技艺、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亲身感悟中华文化的厚重历史,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4.创新层面:拓宽文化传播广度,坚持守正创新

当前,新兴技术的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载体,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媒体和网络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植入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如通过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以国学、传统节日、非遗技艺等为主题的短视频和互动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还可利用线上展览、虚拟文化体验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便捷和灵活的文化学习途径,拓宽文化传播的广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文化自信。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空间中的信息传播具有极强的自主性和流动性,一旦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管与伦理约束,可能会出现文化传播失范甚至文化扭曲的现象。一方面,高校应积极配合政府和社会各界,推动网络法治建设的完善,确保网络文化传播符合公序良俗,体现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另一方面,高校应设立专门的文化传播培训课程,培养一批懂法、守法、有文化自觉的“青年好网民”,使他们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自觉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针对网络乱象的治理,高校应配合相关部门建立有效的监管与矛盾化解机制,使网络空间中的文化传播环境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氛围,以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从而实现文化传承的创新与持续发展。坚持“守正创新”,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关键。“守正”即要求在创新过程中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与价值观,确保文化传播不失其本质与精髓;“创新”是通过与时俱进的方式,推动文化表达形式和内容的现代化,以便适应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与思想潮流。“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高校在创新文化传播时,应着重从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中提炼具有当代意义的文化符号与价值观念,并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和文化表达手段。例如,在传统文化节庆活动中,融入现代艺术、设计和时尚元素,打造国风音乐节、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展览等,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全新体验激发大学生的文化兴趣;或组织文化创意设计比赛,让学生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采用创新表达方式展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在此过程中,既保留中华文化的本真精神,又赋予其现代审美与时代性,以实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转化与升级。

四、结语

在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使命。因此,高校要积极创新传播路径、深入挖掘文化精髓,并结合当代科技手段,有效推动文化自信的构建,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养分,使其坚定文化自信,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乾元,田瑶瑶.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论[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4(10):1-9.

[2]祁丽,巩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以内蒙古高校大学生为例[J].吉林教育,2024(02):28-30.

[3]冯艳,古会勤,刘强,雷西发.全过程育人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路径——以神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陕西教育,2024(07):81-84.

[4]徐慧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4(03):46-48.

[5]孙开,李效东.文化自信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习近平用典》为例[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02): 74-79.

[6]罗珊.浅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1,36(06):17-22.

Exploring the Path of Promo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Zeng Yingzi, Wang Yun

(Guangzhou Huali Technology Vocational College, Guangzhou 511325,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battlefield for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universities carry the mission of promoting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the promo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larifi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ir mutu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analyzes their contemporary value from the dimensions of psychology, culture,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in order to deepen the practical path of promo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universities, that is, to establish correct cultural awareness and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mainstream values; extracting excellent cultural elements and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 experience traditional culture firsthand and awaken cultural confidence; expand the breadth of cultural dissemination and adhere to upholding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 universities; culturalconfidence; excellent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 creativity; 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