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一种体验,而不是仅仅获得知识
2024-12-11徐德忠
导语:作者对26条学习法则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包括原理是什么、如何促进学习、能产生什么效果,并对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交代,这是本书的突出特点。相信大家在阅读后能在科学学习的各个方面有所收获。
学校教育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学的任务不再是局限于掌握学科知识、培养解题技能等,最终目的指向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终将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故而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提升必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更是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在此,我推荐大家阅读《科学学习:斯坦福黄金学习法则》一书。该书是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丹尼尔·L.施瓦茨及其团队基于课程内容撰写的,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基于认知、感知、发展心理学、生物与神经科学、社会与文化、行为主义与人为表现等多个维度为我们提供了经过科学研究验证的26条黄金学习法则,涵盖了从归纳类比到睡眠等多个方面。本指引学习者遇到不同困难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通过科学的方法来优化学习过程,提高记忆力,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与效率,更好地理解复杂概念,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下面,就以归纳类比方法为例,供大家赏鉴。
作者首先给出了归纳类比的定义:探寻各种事例之间内在相似性的学习方法。以“洪水之于水滴”和“泥石流之于砾石”为例,从表面特征与“水”有关,到深层结构“本身无害的事物,随着数量的积累会发生质的变化而引起灾难”的案例,引导读者理解类比的原理即发现蕴含的共通原理。
通过把地球地层结构类比为桃子结构来形象阐释地球地层知识,引导学习者如何运用类比来促进学习。这个过程也揭示了类比方法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引导学习者自己加工已有信息,建构新的知识。文章也指出为学习者提供至少两个类比事例能显著增强学习效率。
通过借助小汽车模型和骰子事例来解释排列组合问题中的正迁移与负迁移,告知学习者如何运用类比才能产生积极效果,否则会产生负迁移。通过对密度定义、速度定义以及弹簧弹性系数的定义研究来说明,通过类比能够促使学习者将核心概念应用于新情境,提升学习者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者,作者通过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从3~4岁儿童的小话剧教学研究得出了帮助孩子们学会寻找类比关系,可以提高他们在不同事例中深度思考的学习能力,指明了类比学习能力的培养方向。
最后,作者也指出了在类比学习应用过程中,若不能发掘出内在的深层结构或目标特征的类比不恰当,则会误导学习者。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邀请同伴等方式来确保类比学习的正确方向,从而促进对目标概念本身的深入理解。
在物理学史上,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的光量子解释,人们开始意识到光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1924年,德布罗意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通过类比,提出“物质波”假说,认为和光一样,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据这一假说,电子也具有干涉和衍射等波动现象,这被后来的电子衍射实验所证实。德布罗意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见,类比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科学研究的主要思路。
学习是把个体以外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或者把已知的知识升级为理解和掌握,是塑造人的大脑的过程,也是塑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过程,科学的学习方法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通过理解基础概念、实验和实践、交流和讨论以及持续更新知识,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科学学习的实践方式和未来趋势也在不断变化。我们应当把握这些变化,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学习能力,为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科学学习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行,它要求我们不断地探索、学习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让我们一起踏上这场科学学习的旅程,探索知识的海洋,享受学习的乐趣。让我们一起翻开《科学学习:斯坦福黄金学习法则》,开启科学高效的学习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