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区“箱子”装美丑,沸沸人言说是非
2024-12-11杨通讴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无人看管的“硬币箱”
在广州、沈阳、南昌、合肥、苏州等多个城市的街头,出现了供路人救急使用的“硬币箱”。箱子无人看管,一旁立着“按需自取,每人不超过5元”的提示牌,拿多拿少全靠路人自觉。被多拿?被哄抢?有去无归?这些担心并没有发生。绝大多数路人遵守着游戏规则,有人留下字条承诺归还,还有人往箱子里投入零钱……对此,一时热评如潮:“硬币箱”唤醒了市民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意识;“硬币箱”传递出了人间温暖、彼此信任;“硬币箱”见证了城市的文明高度;当然,也有人说用“硬币测试”测评道德过于片面。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从肯定、否定、辩证等层面任选一角度,阐述你对街头设置无人看管的“硬币箱”的看法。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章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津】
我们可以从赞同善举、反对道德考量、综合衡量文明三个层面去展开分析,即从“肯定”“否定”“辩证”等角度阐述。
其一(肯定):无人看管的“硬币箱”有时候确实能帮人救急,而无人违背规则取款,甚至里面的钱币不减反增,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一个城市的文明高度。
其二(否定):但若仅凭此来衡量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则未免以偏概全了,毕竟考量文明因素不能仅限于此和仅限于少数人群。
其三(辩证):从“莫以善小而不为”的品德修为角度来说,设立这样一个方便路人的“硬币箱”还是作用多多,虽然不能用它来考量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但于增加城市的人文温暖、唤起公众爱心,抑或拷问缺乏公德意识的灵魂,还是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的。
只要从以上分析中任选一个角度展开,都不会偏题。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个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规定性强,不仅规定了写作角度,连文体也限定了。
拟题参考:
【佳作展示】
佳作❶
让爱在这里接力
◎杨朝欢
街头设置无人看管的“硬币箱”,为什么在短时间内即有多个城市响应,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原因自然不在区区几枚硬币上,而是在人与人之间爱的奉献和接力上。
几枚硬币,区区几角、几元钱,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可能微不足道,但每个人又都难免有缺长少短、一时不便的时候。比如手机没电关机,坐公交恰好没有了零钱,乘地铁恰好没有钢镚,在自动贩卖机前买瓶水恰好缺一点零钱——谁没有个“偶尔”“特殊”的时候?这时,身边恰好有个无人看管的“硬币箱”能解你燃眉之急,那一刻,难道你的心不会感动,不会骤然涌起一股暖流?这就是爱心接力体现出来的温暖。
天地间正是因为这点滴之爱的汇聚,才变得美丽。不信你看:屠格涅夫笔下的老麻雀,因为爱,可以忘记生死,不惧强暴,瞋目怒视猎狗的尖牙利齿;庄子笔下的鱼,因为爱,涸辙之鲋可以“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佛教故事里的摩诃萨埵,因为爱,可以以身饲虎;一匹猎食受伤的母狼,无法养育幼崽的当口,因为爱,看到山下居民用钱换东西,就找来了报纸到屠夫那里买肉以喂养儿女;在汶川地震中,一位母亲双膝跪地,用双手支撑出一个小小空间,用爱给孩子留下了生命的空间;绵竹市一幼儿园的瞿万容老师硬是用血肉之躯牢牢挡住垮塌的水泥板,用爱紧紧护佑住了一个小孩。因为爱,才会有人慷慨捐献器官,垂怜命悬一线的患者;因为爱,人世间才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一切的一切,怎一个“爱”字了得啊!
假如没有爱,世界将会怎样?血腥的丛林显现,街头巷尾的人们狼奔豕突,世界布满战争的阴云。假如没有了爱,每个人都将变成一座死寂的孤岛,变成一片绝望的沙漠,没有家,没有国,世界暗无天日。
只有像多个城市雨后春笋般生出的“硬币箱”一样,把爱积蓄,将爱点燃,让爱接力,不择地、不择时地传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误会才会消除,仇恨才会消融。
只有爱的接力,家庭才会春风和煦,阳光灿烂,充满无与伦比的温暖;社会才会和谐美好,街衢才会有人扶老携幼;公交车上,人们才会彬彬有礼互相谦让。只有爱的接力,灾难面前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救援战士、医护人员,为抢救生命、为建设他乡而赴汤蹈火。
明白了“硬币箱”的作用,也就明白了爱的力量。为了让爱流淌,就让“硬币箱”在地球上的每一个城市接力吧,让“硬币箱”常沐爱雨熏风,为更多的人解决燃眉之急、一时之困,让更多的人徜徉在爱的海洋里。
【点评】 文章紧扣材料起笔,观点鲜明,要言不烦。论述语言情感充沛,语体又能与文体较为切合,颇富感染力。作者谈论古今中外,知识储备可谓充裕。论述中熟稔地应用了对比手法,理据充分;注意关注现实,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尤其能从材料出发,又不拘泥于材料,将问题说深说透,值得借鉴。
佳作❷
“考量”焉能任性
◎龙青青
在多个城市的街头,出现了供路人救急使用的“硬币箱”。对此,社会一时热评如潮:“硬币箱”唤醒了市民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意识;“硬币箱”传递出了人间温暖、彼此信任;“硬币箱”见证了城市的文明高度——然而冷静思索,这“硬币箱”究竟能承载什么?几枚硬币究竟能测评什么?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市民的道德素质,难道都能体现于这个“硬币箱”上?我总觉得云里雾里、疑窦重重。
一个“硬币箱”果真能作城市文明的标尺?我看未必。
不可否认,“硬币箱”在体现市民个人道德素养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它也确实方便了一小部分陷于急困的市民或外来游客。但作为发起者,仅欲凭此考量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可能是夸大其词了,因为这太以偏概全了。
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应该是个综合而庞大的体系,从全国文明城市的评选标准来看,至少涉及组织领导、思想教育、道德建设、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如此庞大复杂的体系,焉能是某个小小测试就能涵盖得了的?为此,诸如“硬币箱”之类,只能算是文明城市创建诸多因素中的一个体现,只能折射出部分人群在公益方面的文明程度。若仅凭此测试就大言某个城市的文明高度,那与一叶障目、管中窥豹有何异哉?
曾几何时,在我们生活的城市,大到政府机构,小到街道乡镇、普通民众对于城市存在的问题都有过或多或少的拷问,比如“老人摔倒,扶与不扶”“一方遭灾,该捐不捐”“有人跳楼,是劝还是鼓噪”等诸多事件。无疑,这些话题都曾掀起舆论风暴。许多有识之士欲借道德舆论之手段发声,呼唤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呼唤“四海之内皆兄弟”“天涯若比邻”的至真至善,期待社会文明程度能快速提高,精心挑选着考量的标尺。但不少人因此囿于一隅,局限于一孔,片面地用“硬币箱”之类来考量人世间的真善美、假丑恶,以致鱼目混珠,乃至颠倒黑白,这就缺乏哲学层面的全面视角,缺乏对事物的整体思考了。诸如没有系统地全面考量,单靠资料数据来反映工作,用投票推举优秀、凭抓阄确定对象等盲人摸象似的考评,就闹出了不少笑话。它们的失误无一不在于没有全面把握事物的真正内涵。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毕竟只能从数量上对某些特征做出评估,再供我们做某种概率的推断。所以,切勿随便用单一标准来误导视听、涂鸦道德了。
诚然,我们不能忽视文明创建的点点滴滴,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点滴的积累,文明才得以星火燎原,点亮社会的火炬,照亮社会文明的进程。但如果仅凭某一碎片式的测评,就轻下判断,评判城市的文明程度、市民素质的高低,未免失之偏颇。
街头“硬币箱”仅是广阔社会生活的一鳞半爪,却告诉我们:认识世界、衡量事物需要有全局的视野、冷静的态度、缜密的逻辑、科学的论断,切不可拍脑袋任性决策。
【点评】 文章开篇抓住材料,以反问的形式对材料中的一些言论提出质问,并予以否定。然后用“剥竹笋”的方式层层展开,对其考评的荒谬性进行论辩。论证过程广泛地联系了社会现实,指出许多类似的以偏概全认识事物上的错误,富有哲理性、启发性。结尾以回答问题的形式照应开头,并指出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考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