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评价的力量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2024-12-11冯芳芳
[摘 要] 在小数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摒弃“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充分发挥评价的引思、促学、诊断等功能,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舞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落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评价;引思;促学;教学有效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将主要精力集中于课堂活动的设计上,忽视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制定,在制定教学目标和评价任务时敷衍了事,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思考为实现教学目标需要采用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笔者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章“解决问题”的评价设计为例,谈谈如何发挥评价的力量,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让评价任务服务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衡量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标准、学生学情、教学内容等综合考量,量身定制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目标,以此让课堂教学更具方向性和针对性,为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数学素养保驾护航。教学目标制定后,教师不仅要设计与之相匹配的活动,还要设计与之相匹配的评价任务,让评价服务于教学,提升教学有效性。教师在制定评价任务时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做到清晰具体、丰富饱满,既要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又要让学生知道“做到什么程度”,以此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此外,教师在制定评价任务时应关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应善于结合教学实际设计真实的任务情境,让学生通过任务的解决获得丰富的学习信息,为课堂评价提供宝贵的信息,让学生获得持续学习的能力,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思考评价任务的整体布局,以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1. 制定教学目标
比如,在教学“解决问题”这节课时,笔者通过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和研究学情,制定了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拼、画”等活动拼出不同的图形,并计算相应的图形的周长,以此巩固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不同方法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发现用一定数量的小正方形拼出长方形或正方形周长最短的一般规律。
(3)通过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思维品质。
2. 设计评价任务
基于教学目标设计评价任务。
(1)学生自主探索用16个边长相等的小正方形可以怎么拼长方形或正方形,怎么拼能使周长最短。
(2)小组互动交流自己在“拼、画”活动中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教师先让学生思考“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或正方形”,以此通过对比分析完善自己的发现,总结归纳拼成最短周长的方法。
(3)引入一些类似的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强化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是学习中应该达到的结果,而评价任务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前提。在教学中,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可以逐一设计与之匹配的评价任务,以此通过评价任务的实施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当然,有时候也需要多个评价任务来完成一条教学目标,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教学目标的达成都需要通过评价任务来落实。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前就应该把评价任务想明白,以此让评价任务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学中教师既要根据教学实际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又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明确的评价任务,进而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提升教学效率。
二、让评价任务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学习是一个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摒弃只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方式。评价任务既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发现、探索、感悟,也要提供评价量表和评价标准,以此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具方向性,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比如,在“解决问题”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如表1所示的学习单和评价量表,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以此持续推进学生学习的进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
师:图1中的学习单和评价表看懂了吗?请结合学习单说一说,我们在学习中要做些什么呢?
生1:学习单要求给出拼图方案,并写出所拼图形的长、宽,计算出周长。
生2:(补充)还要根据以上结果写出结论。
生3:我们在拼图时应以评价标准为依据,既要拼全,还要保证有序。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看看如何将16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呢?(教师预留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
在以上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学习单和评价表的导向性、开放性、标准性等特征,让学生在具体清晰的评价任务的指导下积极思考、积极实践,以此有序地推动学习进程,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会根据评价标准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完成情况,这样既易于学生得到结论,又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改进提供了帮助;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单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以此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真正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待数学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可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通过自评、师评、生评等多元评价,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地碰撞中迸发出火花。在互动交流中,学生可以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充分体验学习的愉悦和成就,逐渐爱上数学学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开放、和谐的学习环境,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探索、交流,让学习真正地发生。
师:谁来说一说,你找到了几种拼图方案?
生4:我找到了三种拼图方案。
师:具体说一说,你是如何拼的呢?
生4:方案1:将16个小正方形摆1行,1行16个,得到了长为16,宽为1的长方形,其周长为34;方案2:将16个小正方形摆2行,1行摆8个,得到长为8、宽为2的长方形,其周长为20;方案3,将16个小正方形摆4行,一行4个,得到边长为4正方形,其周长为16。
师:说得很好,思路清晰,表达准确。你们也是这样拼、这样算的吗?确信没有其他方案了吗?
生(齐声答):没有了。
师:生4是按照行数逐渐增加的顺序来拼的,摆完2行后不是应该摆3行吗?为什么不摆3行而是直接跳到4行呢?
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生成提出一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不摆3行的理由,以此实现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化。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来诠释,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对比分析发现,在拼图的过程中,必须满足行数和每行数的乘积等于小正方形的总个数,如16=1×16=2×8=4×4,所以仅有生4给出的三种拼图方案。这样在关键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认清了问题的本质,感悟用乘法口诀有序拼图的快捷性、有序性,为此类问题的解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过程中,教师适当地放慢脚步,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去探索问题,并预留时间让学生总结归纳,促进学生直观想象、逻辑分析、数学抽象等素养的落实。这样在评价任务的指导下,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设计有效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索中感悟问题的本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让评价任务服务于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学的实质是思维的教学,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是课堂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为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学中教师应少一些灌输,让学生多一些自主探究。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思考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要如何让不同思维层级的学生都能有机会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思维的跨层级发展呢?笔者认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制定评价任务时应关注学生的基本学情,结合教学实际设计一些分层的、开放的评价任务,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如,在本课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活动单和评价表,并预留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去表达、去交流,让学生的不同思维在深度交流中碰撞出火花,为课堂教学提供宝贵的教学素材。在活动中,受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学生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深挖不同方法背后隐含的信息,以此为接下来开展针对性教学活动提供宝贵的教学素材。教师收集这些丰富的信息后,要对其进行及时的总结归纳,充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现有水平和可能发展的水平,以便教学中能够通过合适的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层级得到提升。
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交流,通过“说”来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这样学生不仅能用图形语言来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还能用文字语言来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对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都是极其有益的。同时,其他学生通过“听”可以发现不同方法的优缺,从而逐渐优化自身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中,追求过程远比追求结果更有优势,可以让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比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给出结论。从学生反馈来看,有的学生喜欢动手拼,有的学生喜欢动手画,还有的学生喜欢直接计算。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通过学生“说思路”获得丰富的信息,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已有认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比如,有的学生利用学具,通过动手操作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是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有的学生通过画图来呈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好地利用了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其抽象程度高于动手操作,这是抽象思维占主导的学生;有的学生直接用算式来呈现,这说明学生在头脑中实现了“画图”,应用该方法的学生的抽象思维、空间想象、逻辑推理等能力更强,其思维层级更高。这样通过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充分、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基本学情,在呈现学生自主探究结果时就可以按照思维由低到高的顺序来呈现问题,既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接受,又能让不同思维层级的学生在原有的思维层级上“跳一跳”,以此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推动其全面发展目标的落实。
值得注意的是,采用以上评价方式并不是让学生对比不同方法的优劣,而且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借鉴,推动不同层级学生的共同进步,促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课末,教师还可以提出评价任务:“将20个相同大小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要使贴的花边最少,可以怎么设计呢?”这样在任务的驱动下,教师让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并鼓励学生尝试应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启发、引导、促学等功能,结合教学实际创设学习单和学习评价表,让学生在明确的目标的指引下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让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