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转化·生长:小学数学单元“项目化作业”设计及实施
2024-12-11单秀华
[摘 要] 小学数学单元项目化作业既能有效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本文结合实例阐述单元项目化作业的设计理念:融合,着眼核心知识落实;转化,聚焦数学思维提升;生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理念,构建可闭环互鉴的设计路径,构筑“四项十二性”的操作范式。
[关键词] 项目化作业;单元整体性教学;数学核心素养;“双减”政策
《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管理指导意见》指出: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努力开发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设计跨学科作业,探索项目化作业。项目化作业是为了培育心智自由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做事中学习,让学生在做事中体现和打磨自身的价值判断[1]。教师要设计单元项目化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和技能,在作业中培养诚信、尊重生命、批判性思考、社会责任感、严谨的科学态度等素养。
单元项目化作业是指教师基于单元整体视角,在确定单元核心目标的基础上构建单元作业目标,在整个单元教学后将单元综合练习以项目化作业的方式推进;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借助一些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和驱动性的作业主题,将数学信息、资料、技术、工具、观点、概念以及不同学科的知识加以整合,让学生在主动识记、探索、实践、创造过程中自主完成作业,理解知识,发展核心素养[2]。
下面,笔者具体从作业理念、设计路径、操作范式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凝练促生命成长的作业理念
作业的设计要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能使自身的知识得到丰富和更新,能力得到提高和扩展,品格得到锤炼和培育。
1. 融合:着眼核心知识落实
项目化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意在将整个单元知识点巧妙融合在项目化作业中,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自然地运用、巩固,避免对知识点进行单调、重复的练习,实现多学科的融合,全面有效落实核心知识。
(1)注重内容融合
比如,“比”单元的项目化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驱动性问题“如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将单元知识“比的意义、求比值、化简比及按比分配”等融合在项目化作业的完成中(如图1)。
(2)加强学科通合
学生通过完成“比”单元的项目化作业,会将比的概念、利用总量和比求部分量等复杂知识在项目化作业完成中得以运用与巩固。学生经历实验的过程,能感悟实验的变量、现象及结果之间的关系,体会实验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经历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查询资料、应用数学;知道如何利用黄金比;开展美食、饮品制作等。在这个作业中,数学、科学、美术、劳动等学科得以自然融合。
2. 转化:聚焦数学思维提升
在项目化作业中,学生自主选择项目和自主开展研究,完成项目化作业成为学生自主的需求,不再是教师的单向要求。作业的完成过程实现了“三转化”,聚焦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提升。
(1)改变问题指向
学生知识的获得源于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过程。项目化作业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这里的问题是将指向核心知识的本质问题转化为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和作业需要的驱动性问题[3]。比如“不规则图形面积计算”的项目化作业(如表1),将本质问题“如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转化为驱动问题“测量一片树叶的面积”。这样的问题借助真实的任务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通过项目化作业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思考。
(2)重构作业场域
传统作业基本上是学生在家里坐着完成,长期如此,学生的思维和眼界自然受“四壁”所限。项目化作业打造了无边界的作业场域——“室内+室外、家庭+社会、线下+线上”。比如在项目化作业“测量一片树叶的面积”中, 学生经历“看树叶—画树叶—测树叶—复盘反思”的过程,不再是单一动笔算图形的面积,而是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学生通过创新方法测量不同形状树叶的面积,思维会得到更广阔的发展。
(3)转变学习方式
学生在完成项目化作业的过程中,指向问题解决、决策、实验、分析、创见、调研等高阶认知,实现了核心知识的再建构,提升了关键能力。比如在解决“如何巧妙测量树叶的面积”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通过采用数格子法、转化法、称量法等方法求出树叶的面积,巩固了图形面积计算知识,提高了估算意识与能力,发展了创新思维。
3. 生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在做事中学习和成长,养成必备品格和提高关键能力,促进“五育”融合发展。
(1)锻炼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是指学生的认知、合作及创新能力。比如“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时,笔者设计了“我的地盘我做主”项目化作业,创设“尝试进行房间的再装修”的情境,让学生分“我来画、我来铺、我来涂、我来净”四个主题开展活动(如图2)。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测量面积、表面积、体积等活动,提升了动手测量的实践能力,发展了量感及空间观念;通过活动,学生发展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及统筹能力,提升了信息阅读、理解、处理的能力。学生在合作完成任务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在设计图形、选择材料、确定工具时能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有效提升自身的关键能力。
(2)赋能“五育”发展
通过项目化作业,让学生感悟不是为了完成一项作业、巩固一个知识和方法,而是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解决真实问题。学生在项目化作业中培育了社会责任、健康生活、热爱劳动的意识,在作业中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赋能“五育”发展和实现生命的成长。
二、构建可闭环互鉴的设计路径
笔者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确定了单元项目化作业的设计路径。
1. 设计路径
项目化作业设计的路径是指从确定单元核心目标开始,主要流程包括:在具体化单元核心目标后构建单元作业目标,针对单元教学内容寻求提炼项目化作业主题→分析项目化作业内容指向→筛选确定项目化作业主题→开展项目化作业具体设计→实施项目化作业评价机制,同时指向学生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通过教师有效反思设计、实施单元教学,从而形成闭环设计路径(如图3)。
2. 单元范例
比如,“比”的单元教学及单元项目化作业的设计路径:首先,通过研读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典型错例来把握学情;然后,确定单元核心概念为运算能力、抽象能力和模型意识,确定单元的教学主题为“比的意义理解与建构”;最后,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制定“学科素养”和“共同素养”双线目标,提炼驱动性问题“如何配置安全又好玩的泡泡液”,以项目化学习方式推进整个单元的教学,在实践中发展学生能力和培育学生素养(如表2)。
比如,完成“配制安全又好玩的泡泡液”项目化作业后,学生衍生出很多问题(如图4)。因此,教师可以提炼产生多个项目化作业主题,后续可根据单元教学目标来设定单元作业目标,进而确定单元项目化作业主题。在目标统领下与学生共同分析项目化作业内容指向,开展项目化作业具体设计,制定实施项目化作业评价量规。
此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主题,设计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项目成果的精彩呈现充分展现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佐证了教学的成效。
三、构筑“四项十二性”的操作范式
对于项目化作业的编制与开发,教师要从项目主题确定、实施流程设计、学习支架建构、项目双向评价等方面探寻设计及实施策略,进而实现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
1. 四个主题:择取多元的作业主题
项目作业主题的选择与设计是实施的前提,主题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项目作业的质量。项目主题的选择要基于教材、宽于教材并高于教材,特别是要符合小学生的实际,充分体现真实性、多样性和综合性。
(1)基于错题深化的项目化作业设计
有效管理并科学利用错题资源,有助于学生在具体辨析、纠错中建立学科认知;在自主管理、反思质疑中提升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及元认知能力;在同伴互查、探讨交流中提升协作沟通素养等,从而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健康培育。因此,教师可以设计错题项目化作业。比如,如表3,“分数乘除法”错题项目化作业。
(2)基于实践体验的项目化作业设计
为了更好地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材通常会在新知学习之后安排相应的练习。部分练习囿于时空限制等原因,往往被教师忽略,使得学生不能得到很好的体验与感悟。特别是对一些衍生的量的体验与感悟,学生不能仅靠课堂学习和纸笔练习得到理解与巩固,而是需要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感知、巩固和提高。比如,如表4,“千米”项目化作业设计。
(3)基于生活问题的项目化作业设计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学生能深刻地理解知识并实现持久地掌握。因此教师可针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来设计项目作业,让学生亲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升应用数学的能力。比如“比”的项目化作业(见表5)。
(4)基于时事热点的项目化作业设计
热点问题是一段时间社会、学校、家庭热议的话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将时事热点问题与数学学习结合,不仅能让小学数学作业的内容变得丰富,还能让学生从时事热点中汲取教学营养,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中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发挥数学学科教书育人的功能及作用。比如“折线统计图”项目化作业(如表6)。
2. 五步推进:设计可操作性的实施流程
在完成项目化作业中,学生从驱动性问题出发,要经历“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查阅调整、整合资源—任务探索、解决问题—展示分享、交流经验—反馈信息—评价成效”的过程。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咨询、引导、协助的作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不同项目的难易程度来确定介入程度,并根据学生的需要给出相应的建议(见图5)。
比如“千米”项目化作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项目推进的五个环节进行,让学生自主完成分工合作、资料收集、实践探索、作品展示等流程(见图6)。
在项目化作业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全程跟踪指导,把握每个小组完成作业的情况,根据需要解疑答问,给出合理建议,保证学生在项目作业的推进中尽量不走弯路,能够顺利完成。
3. 五大支架:提供应需而设的学习支架
学习支架是指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或有效完成任务所设计的各类支架,可减少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的认知障碍,保障学生能够持续、有深度地进行学术性探究。学习支架要应学生所需而设、应学生所求而供,应具有有效性、开放性和挑战性。
比如“比”项目化作业,如表7,在不同阶段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支架。
4. 双向评价:丰富可评估性的培育标准
项目成果的展示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项目化作业应根据不同内容安排、项目成果性质等进行不同形式的展示与评价,充分体现评价的全程性、导向性和发展性。
(1)项目化作业成果个性呈现
项目化作业成果可以采用图表式、报告式、媒体式及展演式等不同形式呈现,让作业过程清晰化、可视化。
(2)项目化作业成果多样展示
项目化作业成果可以采用课内汇报、展板展出、钉钉班级圈展示等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展示,各类展示均要包含作品呈现、评价反馈、成果完善及复盘反思等内容。
(3)项目化作业成果多维评价
项目化作业的评价与成果产生紧密相连,教师应同时运用过程性和成果性评价策略及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方法来促进学生投入学习及作业完成的过程。
①评价指向目标化
项目化作业的评价指向双线目标,具有“目标、实践、成果、评价”的一致性,因此每一条评价指标都要指向项目化作业目标的落实。比如,如图7,“错题项目化作业”评价内容。
②评价方式多样化
项目化作业评价时,过程表现与结果表现并重。过程性评价分两个维度,一是核心知识维度,侧重评价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学科知识巩固、掌握、应用方面的能力;二是项目化学习维度,侧重评价实施过程中学生个人能力、合作态度、参与状态与反思创新能动性四项内容。终结性评价主要针对项目化作业成果及展示进行相应的评价。比如“垃圾分类‘零废弃’”的项目评价量表(如表8)。
③评价主体多元化
项目化作业评价旨在实现从单一的纸笔测试走向多维的过程表现,评价方式的转变带动着评价主体的调整,凸显评价主体多元化。
项目化作业能有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真正赋能学生生命成长。
参考文献:
[1] 夏雪梅. 项目化学习的中国建构需要什么[J]. 教育家,2022(7):9-11.
[2] 马华平. 小学数学“项目化作业”实践探索[J].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2(2):56-61.
[3] 王平. 小学数学项目化作业的内涵、价值与实施——以“运河研究·名胜”项目化作业为例[J]. 小学数学教育,2023(Z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