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框架下新能源汽车的设计路径
2024-12-11韦锋
摘 要: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重视,新能源汽车(NEV)作为应对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重要解决方案,逐渐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000万辆,占全球汽车销量的13%。在此背景下,本文将探讨基于产业框架下新能源汽车设计路径,分析其技术路线、市场需求、政策支持及产业链构建等方面。
关键词:产业框架 新能源汽车 设计路径
0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运输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环境问题日渐严重。新能源汽车,主要指电动汽车(包括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和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市场份额逐年增长,许多国家已制定禁售燃油车时间表,进一步坚定市场转型的趋势。
1 市场需求分析
1.1 消费者偏好
掌握消费者偏好对于新能源汽车(nev)的成功开发和营销至关重要,中国汽车市场研究中心进行一项调查显示,潜在买家在考虑新能源汽车时,会优先考虑几个关键因素。消费者最关心问题是充电的范围、充电的方便性和安全性。此偏好会影响购买决策,并最终塑造市场上的产品供应,2022年,调查显示消费者有显著期望,大多数人寻求超过400公里续航里程,以缓解与电动汽车相关的里程焦虑[1]。
1.2 政策支持
世界各国政府都认识到新能源汽车(nev)在减缓气候变化和减少空气污染方面的重要性。因此,已经制定大量政策支持,以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采用,包括财政激励措施,如补贴、减税和对收费基础设施的投资。根据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OICA)说法,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实施不同的补贴政策,以鼓励消费者向电动汽车过渡。
2 产业链构建
2.1 供应链管理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nev)包括各个部分,包括电池制造、汽车生产、充电设施建设和售后服务。此部分在确保新能源汽车生态系统有效运行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维持可靠车辆供应,同时也满足消费者对充电基础设施和维护的需求[2]。
根据中国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主要参与者的市场份额汇总见表1。
从表中明显看出,电池制造商占有40%市场份额,这反映在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必要的储能解决方案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汽车制造商以30%份额紧随,表明它们在此汽车整体生产和交付中的重要性,充电设施供应商占市场20%,强调需要可获得的充电解决方案,以鼓励消费者采用新汽车,剩下10%包括各种其他参与者,如增强整个新能源汽车生态系统的软件开发人员和服务提供商。
对该供应链有效管理对于降低生产成本、确保及时交付和提高整体消费者体验至关重要,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断扩大,产业链中各方之间的合作将成为应对电池供应短缺和充电基础设施快速部署等挑战的关键因素,最终将加强该行业在快速发展的环境中的弹性和适应性。
2.2 充电基础设施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推广和广泛采用新能源汽车(nev)至关重要,强大的充电站网络不仅减轻潜在用户之间里程焦虑,而且支持此车辆的运行效率。收费设施可用性和可及性是影响消费者接受新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因素[3]。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2年中国充电桩数量达到200万,其中快速充电桩约占总桩数的30%,该不断增长基础设施对于适应道路上不断增加的新能源汽车。慢充电桩主导着市场,占总数70%,此充电站通常用于在家里或公共停车设施过夜充电,足够每日里程较低的用户,占剩余30%快速充电桩对快速充电选项至关重要,这全面减少给车辆充电所需的时间,并使长途旅行更加可行。
为提高收费网络效率和覆盖范围,政府机构、私营公司和地方市政当局之间的合作努力是很重要的。诸如鼓励安装快速充电站、将可再生能源整合到充电基础设施中以及实施智能充电技术等策略,将对创建动态和灵活充电生态系统至关重要,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增长,支持基础设施也必须如此,以确保消费者能够有信心地向电动移动汽车过渡。
3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
3.1 动力系统设计
3.1.1 电池技术
电池是新能源汽车(NEVs)核心组成部分,因其性能直接影响着车辆的行驶里程、充电效率和整体安全性。电池技术进步对于提高驾驶体验和解决消费者对续航里程焦虑和可靠性的担忧至关重要,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数据,2022年中国电池市场的主要技术路线汇总见表2。
除能量密度、充电时间、使用寿命和市场份额外,该表还概述每种电池类型应用趋势和未来潜力,突出向高性能选项的转变。
如表2所示,锂离子电池仍然是市场上主导技术,占70%的显著份额,固态电池由于其优越能量密度和增强的安全特性而获得关注,使其成为未来很有前途的候选电池。在电池化学和材料科学方面正在进行研究和开发努力有望进一步改进此技术,从而有可能导致电动汽车推进技术的范式转变[4]。
3.1.2 电动机与电控系统
电动机的效率和电控系统智能水平对新能源汽车(nev)的动态性能有显著影响,高效电机确保最佳的能量转换,从而提高车辆性能和行驶里程,而先进的电气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复杂管理配电、再生制动和各种驾驶模式。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协会数据,到2022年,电动汽车效率持续超过90%,标志着电机技术的重大进步。
除效率之外,电气控制系统创新还导致车辆响应性、电池管理和能量回收机制的改进,进一步优化整体性能。表3总结新能源汽车中电动机和控制系统的关键参数。
如表3所示,电动马达和控制系统进步不仅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性能特性,而且通过先进功能和改进的能源管理,提高驾驶体验。将人工智能(AI)技术集成到电气控制系统中,有望推动进一步创新,允许实时调整和预测分析,从而塑造未来电动移动的格局。
3.2 车身设计
新能源汽车(NEVs)车身设计是影响性能、效率和客户满意度的关键因素,成功设计必须集成轻型结构和空气动力学轮廓,以最小化空气阻力和最大限度的范围。专注于轻质材料,如铝合金和碳纤维,有助于减轻车辆重量,进而提高电池效率,延长行驶里程,减轻重量会导致提高加速度和处理特性。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研究表明,在汽车建筑中采用先进材料的重要趋势。表4总结NEV车身设计中使用常用材料,包括密度、抗拉强度和应用比例。
由表4可知,虽然钢仍然是主要材料,但由于铝合金和碳纤维的强重比,其应用比例稳步上升。据预测,到2025年,轻质材料总体应用比例预计将达到40%,这将对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效率和性能发挥关键作用,整合此先进材料转变标志着全行业致力于创新,从而实现更清洁、更高效的汽车解决方案,符合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3.3 智能化与互联技术
3.3.1 自动驾驶技术
自动驾驶技术快速发展已经彻底改变新能源汽车(nev)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根据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SAE)标准,自动驾驶被分为六个级别,从L0(无自动化)到L5(全自动化)。目前,大多数nev被分类为L2-L3(部分自动化)级别,主要配备先进驾驶员辅助系统(ADAS),以提高安全性和驾驶便利性,如自适应巡航控制和车道保持辅助,预计在未来几年内还将取得重大进展,旨在朝着在L4和L5水平上完全无人驾驶能力的最终目标前进[5]。
表5总结自动驾驶水平、定义、典型应用和估计的市场普及率。本表5中的数据反映自动驾驶技术现状,突出随着L4和L5技术发展而来的巨大增长潜力,为使完全自动化成为可行的选择,必须进行广泛究和开发,以及严格的测试和立法支持,以解决安全、责任和监管问题。该多方面方法对于克服目前限制全自动汽车更广泛采用的障碍至关重要,正在进行技术投资以及基础设施的发展,有望促进这一转变,最终提高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技术总体有效性和用户接受度。
3.3.2 车联网(V2X)技术
车辆到一切(V2X)技术代表一种创新方法,使车辆能够与环境中的各种实体进行实时通信,包括其他车辆(V2V)、基础设施(V2I)、云服务(V2C),甚至行人(V2P)。通过促进该数据交换,V2X技术优化交通流量,提高安全性,并显著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V2X技术的影响超出个别车辆范围;对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和交通网络整体效率都有重大影响。V2X技术生态系统所有部分都显示出良好的市场前景,特别是在提高安全性和优化交通效率方面。此组件预期增长率突出将V2X技术集成到现有交通基础设施中的变革性潜力,随着越来越多城市和地区采用此技术,交通系统的整体连通性和智能性预计将显著改善,为自动驾驶汽车和智能城市等更先进的应用铺平道路。
4 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产业框架下,新能源汽车设计路径应从技术路线、市场需求和产业链构建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步成熟,新能源汽车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新能源汽车设计将更加注重智能化、轻量化和可持续性,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和环保要求,通过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深入分析,本文为相关企业在新能源汽车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提供参考依据,助力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参考文献:
[1]胡雯,夏蓓丽.颠覆性技术政策—技术路线图框架构建与实证分析—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4,41(2):25-34.
[2]李胜会,李丹.低碳产业政策如何驱动科技创新:工具,路径与机制——以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为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5(7):101-115.
[3]陈芳英,周慧敏,秦翠翠.协同创新视角下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构建的路径研究[J].中国物价,2024(6):15-19.
[4]戴婧瑶,张琛哲.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基于因势利导与增长甄别六步法的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3,13(6):361-363.
[5]张锦程,方卫华.政策变迁视角下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研究——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11):173-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