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制造类专业现场工程师培养探索

2024-12-11王志新韩秀芹赵连春周唤雄

时代汽车 2024年21期

摘 要:为了培养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制造类专业领域高质量的现场工程师,结合工作实际,基于一般系统论从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校企联合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制定考试招生办法、制定双导师管理制度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证明落实好上述举措能够培养出满足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装配、调试、检验、运维、服务等岗位需求的优秀现场工程师。

关键词:职业教育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制造类专业 现场工程师 培养

1 绪论

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的重要举措。2023年3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开展第一批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指出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既是我国先进制造业领域对从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是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要求率先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开展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进行了研究。河北大学的槐福乐等对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现实困厄与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1];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霍丽娟系统阐述了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内涵要义、要素框架和运行逻辑[2];安徽师范大学的邱亮晶等论述了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四重逻辑[3];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陈小中等对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背景下的中国特色学徒制发展进行了探索[4]。上述研究主要从理论层面对现场工程师培养意义、培养路径及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结合所在学校现场工程师培养工作实际,基于一般系统论从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等六个方面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制造类专业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2 一般系统论

奥地利生物学家古斯塔夫·冯·贝塔朗菲作为一般系统论的代表人物,认为一般系统论不是简单地将系统组成部分的活动物质和方式相加,而且通过分析各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够推导出高一级水平的活动[5]。他所指的一般系统论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强调理解事物的整体性,不仅要了解其组成部分,还要深入了解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般系统论来源于机体论,具有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和目标性四个基本特征。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系统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子系统:管理层子系统、协同层子系统、执行层子系统、评估层子系统[1]。

3 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3.1 协同沟通,完善机制

学校会同项目合作企业成立现场工程师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学校主管领导和企业主管领导担任组长。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为:(1)研究决定现场工程师培养有关重大事宜,为校企有效协同、联动和同频共振提供保障;(2)协调校内相关职能部门加强配合,履行教育教学指导、管理和服务保障职责;(3)协调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和生产部门加强配合,履行合作育人职能;(4)建立校企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现场工程师培养和管理。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设在汽车学院,办公室的主要职责为:(1)指导做好项目规划设计与实施;(2)负责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管理与监控、教师业绩考核与评价。成立由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项目建设质量监控小组,负责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与督导。

3.2 科学布局,组建学院

校企联合组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制造类专业现场工程师学院,其主要职责为:(1)具体负责现场工程师培养X6P528TSjHIe50PIP8RGIA==计划的制定和实施;(2)负责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3)负责制定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4)负责建设校企合作课程资源、“双导师”教学队伍及实训室;(5)负责制定现场工程师培养协议;(6)负责制定招生考试办法及职业能力考核评价标准,实施校企联合招生;(7)负责现场工程师班学生培养及企业在职员工培训等[6]。

3.3 政策先行,强化保障

面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制造业领域发展需求,根据企业岗位人才标准,制定现场工程师招生考试办法。结合校企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学校与企业导师选拔制度与激励机制。基于工程现场真实生产任务,建立学徒培养和在职员工培训制度,以“招生—培养—上岗—培训—再上岗”的现场工程师闭环培养,实现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保障工程师培养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职业教育资源与外部企业资源有效匹配,产业链与人才链精准对接。此外,健全现场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制度建设,严格执行三方培养协议,明确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责权利。

4 签订联合培养协议

4.1 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

学校与企业签订《校企联合培养现场工程师协议》,以现场工程师学院为依托建设互动关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努力实现校企高层次人才双向流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科研项目联合攻关等。学校发挥师资、实训室等资源优势,按照企业需要共同开发培训资源,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种授课方式,面向企业在职员工开展入职培训、专业技术培训和数字能力提升培训[7]。根据企业的需求,选派学校导师到企业挂职或顶岗锻炼。企业选派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入校参与专业教学、课程实训、学生企业化管理等人才培养过程,企业工程师占校企双导师团队的比例不低于30%。学校通过现场工程师培养工作领导小组、项目办公室、现场工程师学院等,畅通校企双方交流渠道,协调解决现场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2 强化合作协议保障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招生计划及选拔标准,实施双向选择。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在第一学年末自愿报名,经过学校、企业共同选拔后组建现场工程师班,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签订《现场工程师学徒培养合作协议》,预录为企业见习员工,培养周期完成并通过企业考核,由企业、学生双方签订劳动协议。在满足企业用工条件下,企业应优先录用现场工程师学院毕业生。

4.3 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企业设立的现场工程师学徒岗位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装配、调试、检验、运维、服务,围绕岗位工作要求,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较强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8];掌握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结构和工作原理,精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装配、调试、运维、服务操作,懂得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制造、试验、服务工艺,会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装配及服务工作现场安全、质量进行管理,善于团队协作,能够对生产工艺及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5 联合研制人才培养方案

5.1 工作机制

成立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小组,学校主管领导和项目企业主管领导担任组长,教务处、汽车学院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学校骨干教师、企业导师、行业专家为主要成员,在共同对企业岗位人才标准和要求进行全面调研、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共同完成方案的制定,经学校党委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5.2 开发要求

依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参照国家和行业职业标准,紧扣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制造业领域现场工程师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基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认知能力培养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专业核心技术课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创新创业课程、综合技能提升的专项实训课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做到:岗课赛证融通、双创与思政教育共融、进程安排合理、评价考核科学。

5.3 工作路径和流程

(1)广泛开展企业调研、学情分析,明确岗位工作内容、典型工作任务及岗位知识、能力、素质等具体要求,确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2)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制造业领域现场工程师培养目标,对接企业岗位人才标准和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将基本素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等分解到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应用谱系图技术,根据职业能力特质需求,绘制各门课程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谱系图,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定、教学内容遴选、教学载体选择提供精准画像,确定“结构化、活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

(3)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教学进度安排。依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建立“1+1+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第一学年在学校完成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任务;第二 学年在学校和企业交替完成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学习任务;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在企业完成岗前综合技能学习任务,第二学期进行岗位实习。

(4)探索实施“目标引领、双元结合、三环相扣、四链协同、五业发展”的“12345”人才培养方法,即:以培养满足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场工程师这一目标为引领,以两元结合(学校、企业)为途径,通过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设与有效实施,重点抓好学习领域环节、校内实训环节、校外实训环节“三个环节”管理,推进政校行企协同人才培养,健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新机制,探索实施中国特色学徒制,构建“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融合发展模式,最终使学生具备五种能力(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从而满足企业工作岗位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

(5)创新考核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时间,评价方式。

评价主体。校企联合组建考评小组,成员主要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企业人力资源及技术管理部门、项目办公室、现场工程师学院教学团队、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专家组成。

评价时间。每学期末组织考核评价。

评价方式。采取专业课程考核和面试考核两种方式。

①专业课程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分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考核,其中理论知识考核(满分100分)主要考查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卷面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操作能力考核(满分100分)主要考查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实操的方式进行考核,其中理论知识考核占考核成绩的30%,操作能力考核占考核成绩的70%,即:专业课程考核成绩=理论知识考核成绩×30%+操作能力考核成绩×70%。

②面试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职业道德及敬业精神、创新能力、综合素质、抗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等,以自我陈述和现场提问的方式进行考核。

(6)评价结果。学生的评价成绩=专业课程考核成绩×60%+面试考核成绩×40%。

(7)动态择优增补机制。评价成绩不及格的学生调出现场工程师班。另外,对于自愿放弃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个别学生,也可以调到普通班。对于有发展潜力、愿意接受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学生,可以提交申请并参加技能测试,通过测试后可转入现场工程师学院,从而实现现场工程师班学生的动态调整,确保学徒培养质量[6]。

(8)评价结果与入职定岗定级定薪相挂钩。评价结果作为入职企业定岗定级定薪的参考,四次平均评价结果在良好以上的学生享受优先选择岗位等优惠政策,并与薪资相挂钩。

6 联合开发课程教学资源

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发基于岗位人才标准和要求的教学资源,包括岗位培训手册、活页教材、数字资源与平台等。

6.1 开发岗位培训手册

(1)培训目标。帮助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制造类专业现场工程师学院的学生和企业在职员工,全面了解和掌握智能网联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着重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现场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

(2)培训内容。①智能网联汽车基础知识、智能网联汽车设备及应用、智能网联汽车通信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分析与应用、智能网联汽车项目实践。②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技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检修、新能源汽车制造与运维。

(3)培训形式与时间安排。①培训形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校内实训、企业实习等多种形式相结合。②培训时间安排:根据培训内容和工作实际需要进行合理安排,充分体现工学交替、交互训教。

6.2 开发课程

(1)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课程开发应考虑到实现教学与生产、实习与就业同频共振。校企共同制订课程教学计划、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在学校完成,部分专业课程实训、岗位实习、毕业设计在企业完成,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以工学结合为主。

(2)校企合作开发活页教材。组织项目教学团队中企业与学校导师针对专业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实训环境,编写针对性强的活页教材,着重突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管理能力等内容,定时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变化更新内容。

6.3 建立和完善数字资源与平台

数字资源平台是一个网络化的教学应用平台,主要包含:(1)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2)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3)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音频、视频、图片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现场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结合岗位培训手册和课程开发建设配套的数字化资源与平台,用于学徒培养和在职员工培训。

7 联合制定考试招生办法

7.1 选拔对象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与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一年级学生。

7.2 标准要求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创业精神,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良好的抗压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具备快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具备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基础知识。

7.3 技能测试

主要内容:职业适应性测试(满分100分);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测试(满分100分)。

7.4 具体形式

(1)职业适应性测试(限时20分钟)。①思想政治和法律法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等[9]。②生活常识与传统文化。主要包括交通常识、生活常识、生活技能和文化素养及积累等。③科学文化常识。主要包括科学常识、技术常识、文化知识和文化修养等。④心理健康常识。主要包括认知、感知、记忆、想象、情感、意志、态度、兴趣、气质、性格和习惯等。⑤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及运用能力等。⑥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社交活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⑦创新创业能力。主要包括对创新创业的认知、经历及设想。⑧职业与岗位认知。主要包括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行业相关工作岗位、工作内容、行业发展现状和新技术等基础知识。

(2)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测试(限时40分钟)。①空间想象能力:常规几何体(主要包括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的结构特征认知与判断、相关参数数据的计算等能力。②工具应用能力:专业相关的常用工具识别、选择与使用等。③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包括电子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及应用等能力。④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结构及工作原理的认识与基础操作能力。

7.5 测试成绩

测试成绩=职业适应性测试×40%+动手能力测试×60%。

8 制定双导师管理制度

8.1 双导师(校、企)选拔标准

8.1.1 学校教师

(1)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

(2)能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德才兼备;

(3)工作认真负责,善于表达沟通,具备言传身教的能力;

(4)在教学岗位工作满3年以上,具有较强的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能力;

(5)为“双师型”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及专业实践能力,能胜任本专业两门以上专业核心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6)能开展社会服务工作;

(7)获评校级以上优秀教师或先进工作者的优先考虑。

8.1.2 企业导师

(1)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

(2)能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品行端正;

(3)能力突出,责任心强,文字功底扎实,善于表达沟通,具备言传身教的能力[10];

(4)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在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满3年以上;

(5)能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能指导跟岗实习、岗位实习,能协助指导毕业设计;

(6)有导师工作经历或获评先进工作者的优先考虑。

8.2 双导师(校、企)工作考核

(1)建立现场工程师学院教师信息库,每学期末结合考核结果对信息库进行调整,确保双导师质量。

(2)现场工程师学院为校企双导师的主管部门,负责分配教学任务,组织业务培训,听取校企教师意见或建议,做好薪酬计算、教学工作考核等工作。

(3)校企双导师考核期为一个学期,期末接受现场工程师学院组织的考核,考核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的依据。对考核不合格者不再续聘。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考核不合格:违反师德师风、无故旷课迟到早退、不按时上交教学资料、不按时布置作业或批改作业。

(4)聘期期满,协议自动解除。考核合格确因工作需要的,可以续聘。

(5)双导师在受聘期内原则上不能辞职,确实由于不可抗拒原因不能坚持教学的,应提前一个月向现场工程师学院及项目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经同意后方可辞职。

9 结语

结合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工作实际,基于一般系统论从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签订联合培养协议、联合研制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发课程教学资源、联合制定考试招生办法、制定双导师管理制度六个方面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制造类专业现场工程师培养进行了探索,实践证明落实好上述举措能够培养出满足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装配、调试、检验、运维、服务等岗位需求的优秀现场工程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人才培养方案、考试招生办法需要进一步优化,双导师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课程资源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等,亟待今后结合现场工程师的培养不断改进,进一步提高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我国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基金项目: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博士基金项目(2021QB-140);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23JRZA401);甘肃省2023年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甘人社通〔2024〕63号);2023年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汽车专业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槐福乐,常熙蕾,吕清.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现实困厄与发展路径——基于一般系统论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26):6-11.

[2]霍丽娟.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内涵要义、要素框架和运行逻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4):5-11.

[3]邱亮晶,来文静,雷前虎.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四重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11):43-48.

[4]陈小中,周磊.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背景下中国特色学徒制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31):21-27.

[5]杨林泉.系统工程方法与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8:11-12.

[6]曹留成.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高质量培养价值、问题与改革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3(03):52-58.

[7]高鸿,赵昕.创新引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探索的特色亮点、政策趋势与发展路向——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产教融合”主题获奖成果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5):51-58.

[8]颉林,杨兴锴,孟石.“双高计划”背景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石油炼制技术人才培养探索[J].职业技术,2021,20(05):42-47.

[9]刘海荣.试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9(17):55-56.

[10]梁作华,杨继勇,刘婷.现代学徒制高素质“双导师”队伍建设措施的研究[J].汽车实用技术,2021,46(03):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