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能提升的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群建设分析
2024-12-11朱锴鑫
摘 要: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行业对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当前中职教育在专业群建设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体系陈旧、课证融合不足以及“以赛促教”模式的缺失等。基于此,简单分析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群建设的意义,并结合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群建设现状,深入探讨基于技能提升的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群建设优化策略,涉及建立针对性课程体系、结合“1+X”证书制度、探索“以赛促教”模式等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技能提升 中职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群
0 引言
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转型升级,行业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这一需求。专业群建设不仅是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还能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推动职业教育的全面改革。因此,研究基于技能提升的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群建设策略,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具备重要的实践价值,对推动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1 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群建设的意义
1.1 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在当前汽车产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行业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与复杂化的趋势。通过构建专业群,可以整合资源,优化课程体系,形成专业间的协同效应,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这一过程可通过合理设置核心课程与模块化课程,确保学生掌握全面的基础知识、技能,并具备应对多种实际操作问题的能力。同时,专业群建设还可以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优化配置,如实验室、实训基地等设施的共同使用。此外,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跨专业合作与交流将促进教学方法创新,进一步提高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1]。
1.2 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随着汽车产业的不断升级转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培养目标、方向也需相应调整。在建设专业群的过程中,可以更好适应产业发展新趋势,培养具有更强综合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专业群建设能够推动课程内容的动态更新,将最新的技术、工艺和标准纳入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更好适应行业需求。同时,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的协同合作,有助于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多维度的学习体验,增强跨领域的知识、技能储备,以应对未来职业中的复杂挑战。例如,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传统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需在课程中加入电动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相关内容,这些内容的引入、优化需要得到专业群支持。因此,专业群建设能够对接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综合型技术人才[2]。
1.3 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而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群的建设,正是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专业群建设,可以打破传统的单一专业教学模式,形成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教学体系。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且有助于推进校企合作,增强教学的实践性。相关探索过程中,企业可以参与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过程,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需求紧密对接,为职业教育引入更多的先进教学方法,这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与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3]。
2 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群建设现状分析
2.1 课程体系较为传统
在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群的建设过程中,课程体系普遍存在较为传统的问题,当前的课程体系多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系统完整,但在灵活实用方面仍有待提升。具体而言,课程内容较为陈旧,未能及时跟进汽车行业的最新技术与发展趋势,导致学生所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这种情况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较为常见,现有课程体系仍主要以传统内燃机技术为核心,未能充分覆盖新能源汽车的维修与维护知识。此外,课程结构相对固定,难以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职业规划需要,课程难以做到因材施教,无法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也属于常见问题,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与应对行业变化方面能力提升较为不利[4]。
2.2 课证融合存在缺陷
在实施“1+X”证书制度的过程中,课证融合虽已成为中职教育的重要方向,但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群的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缺陷。其中,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缺乏有效衔接,这是由于当前课程标准多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面对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时往往只能依靠额外的培训、补习。同时,行业认证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对接也存在一定困难,受较快的行业标准更新速度与相对滞后的课程标准修订影响,课程内容往往无法及时反映行业最新标准规范要求,“1+X”证书制度的推行自然会受到一定负面影响[5]。
2.3 “以赛促教”探索缺失
在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群的教学实践中,当前的教学模式仍以传统课堂讲授与实验实训为主,缺乏通过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实践能力的有效机制,“以赛促教”探索缺失情况广泛存在。竞赛机制的缺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实战训练的机会,难以在模拟真实工作场景的条件下检验和提升所学技能。例如,故障诊断、快速维修等需要在压力环境下完成的任务,若无竞赛的推动,学生难以体验到实际工作中的紧迫感。部分中职学校在竞赛项目的组织与设计上也存在不足,即便部分学校虽组织了少量的技能竞赛,但由于竞赛内容过于简单,无法覆盖不同技能层面的需求,学生也往往难以从中获得全面的技能提升[6]。
3 基于技能提升的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群建设优化策略
3.1 针对性建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群课程体系
为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本文建议针对性建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群课程体系,更好地满足市场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在体系的总体设计中,应明确专业群及其下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目标应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既要反映出汽车运用与维修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趋势,也要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与学习特点。在此基础上,应将总体目标进一步分解为学生在中职各阶段的培养目标,遵循“底层共享、中层融通、高层互选、分类培养”原则进行课程规划,完成图1所示体系的构建,兼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专业群内部的资源共享,通过模块化设计与选修课程的设置,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打下扎实的基础,且能够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深入学习。
基于图1所示体系,应聚焦六大课程平台,每个平台的课程设置需与专业群的总体目标及各阶段培养目标保持一致。以专业群核心课平台为例,该平台的课程设计需基于中层融通原则,在保持各专业独立性的同时,确保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与资源共享。针对各专业相对独立、个性化的技术技能培养需求,核心课程应包括汽车传动系统维修、汽车悬挂及转向系统维修等模块化设计的工学结合课程,满足学生的综合技能提升需要。此外,公共基础课平台与专业群基础课平台的设置,也需考虑到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的双向提升。公共基础课平台、专业群基础课平台、专业群实训课平台主要针对一年级学生,其他三大平台则主要在二年级开设。
在具体实践中,为实现对夯实基础与提升技能的并重,还应基于图1所示体系开展年级分段教学,保证一年级至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各有侧重。其中,一年级课程设置主要围绕夯实文化基础与建立专业认知展开。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程应占据较大比重,同时开设汽车文化概论、行业发展史等课程,使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初步接触专业内容。也可以开展行业企业参观、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汽车运用与维修行业的初步认知;二年级的教学重点则应转向技术技能的培养,结合学生掌握的一定文化基础与专业认知,应提升课程内容专业性,开设汽车发动机原理与维修、汽车电器系统原理与检修等专业核心课程,并在课程中融入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人文素质教育,助力学生在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方面的全面发展;到了三年级,课程设置应根据学生的就业或升学发展方向进行针对性培养,选择就业的学生,课程应更加注重实训与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校企合作,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参与实际项目,使其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技能。而对于准备升学的学生,课程应注重理论知识深化与综合能力提升,可通过开设高级汽车技术原理、汽车维修案例分析等课程,帮助学生为未来的升学考试做好准备。
3.2 结合“1+X”证书制度
结合“1+X”证书制度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群进行优化,可更好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实现教育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为此,应聚焦引“岗”入“课”,将行业岗位职责与实际工作内容直接融入课程设计中,中职院校需要邀请行业专业人员参与教学设计与实施,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实际岗位需求,如结合行业岗位职责,将日常工作流程、技术标准和职业道德等要素纳入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理解并掌握未来岗位的核心职责、要求。具体来说,应将汽车维修专业与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如在学习汽车电器维修课程时,可融入电子工程基础、电路设计与分析等相关学科内容,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同时,学校需建立实训基地、实验室,并配备先进的汽车维修设备和工具,用以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案例,保证学生可以在实训过程中更好应用课堂所学知识,并在接近实际工作的环境中,逐步提高操作技能与问题解决能力。
基于“1+X”证书制度,中职学校还应设法融“证”入“课”,这需要与行业权威机构或认证中心合作,将行业认证证书的标准和课程内容进行对接,使课程设置更加符合行业实际需求与发展趋势。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完成学业时,不仅能够获得学历证书,还可以通过考取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加就业竞争力。为实现该目标,应聚焦课程标准与行业认证的有效对接,如在汽车维修课程中,教学内容需结合行业内最新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同时邀请行业专业人士参与教学,分享实际工作经验和案例,并引入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汽车维修过程中的复杂操作场景,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练习,减少实际操作中的失误风险,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使学生能够随时获取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与复习,更好助力学生考取行业认证。此外,为了确保“1+X”证书制度的有效实施,中职学校课程内容与实训要求需根据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动态调整,定期更新教学内容与实训标准。如对于上文提及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应在汽车维修课程内容中加入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维修、智能网联汽车故障诊断等新兴技术,并在实训环节引入新能源汽车检测、智能维修等最新设备与工具,使学生能够在实训过程中熟悉并掌握这些新技术的实际应用,从而在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时更具竞争力。
3.3 开展“以赛促教”探索
在中职教育中,“以赛促教”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操能力,进一步推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群建设,具体实践可从竞赛机制融入方面着手,并组织多样化竞赛项目。具体来说,竞赛项目的设计应以真实工作场景为基础,重点模拟学生未来可能遇到的实际工作任务,如设计故障诊断、快速维修等竞赛项目,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了解故障车辆的情况,运用所学知识快速诊断故障并提出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竞赛需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强调其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和在高压环境下的快速反应能力。为提高竞赛的公平性与专业性,中职学校可邀请来自汽车企业的专业评委参与评比,从实际工作的角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并提供建设性的反馈意见。在具体的竞赛项目组织中,必须设法覆盖不同技能层面,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与专业特点进行设计,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竞赛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挑战与锻炼机会,如对于二年级学生,可以设置常规保养、简单故障排查等基础的车辆维护竞赛项目,帮助其巩固基本技能并建立自信。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则可设计高级的故障诊断与系统维修竞赛项目,包括复杂电路故障的排查与修复、高级车载系统的调试与维护等,用以全面考察其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
在具体竞赛项目的设置上,可以考虑个人赛与团队赛相结合的方式,以增加竞赛的多样性、趣味性。例如,设置“故障快速排除挑战”个人赛,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故障诊断与修复,考察其个人能力与时间管理技能。也可以分小组进行“维修接力赛”,用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协作能力,比赛应要求各组成员在接力形式下完成不同的维修任务,确保整个团队能够高效、准确地完成所有项目。此外,还应建立多元奖励机制,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心理特点,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奖励形式,如奖金、奖品或证书,激励学生在竞赛中展现最佳表现并不断提升自身能力,辅以定期举行的表彰大会,以及“最佳团队合作奖”“最具创新精神奖”等特别奖项,即可表彰在团队赛中展现出卓越领导力,或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展现出创新思维的学生,学生的个性与特点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更好彰显,并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到竞赛中来。
4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群建设的深入分析,研究揭示了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群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策略。随着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中职教育需持续关注行业动态,持续优化专业群建设,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这一过程应设法加强校企合作,推进教育与行业需求的深度融合,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未来的研究还应关注新兴技术对汽车维修领域的影响,以确保教育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从而推动中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泰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技能提升的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3tgzd02;2024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级课题,课题编号:Tzjd202404。
参考文献:
[1]韦春茂.提质培优视域下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的探究[J].汽车维修技师,2024(16):72-73.
[2]高彬.提升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质量的策略[J].汽车维修技师,2024(16):98-99.
[3]左晓军,吴医笑.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探索[J].汽车维修与保养,2024(08):70-71.
[4]苏春丽.“以赛促教”模式在中职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汽车测试报告,2024(10):137-139.
[5]葛瑶,孟福强.信息技术在汽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以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J].汽车知识,2024,24(02):136-138.
[6]郭文彬,王海峰,蔡月萍,等.“双高”建设背景下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汽车维修技师,2024(02):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