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为着力点,推动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4-12-10张政徐磊张子彧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15/Zac9LiLEGhC3rPCBzanVDX.webp)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突破传统增长模式,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体现了数字时代的新特点和融合性。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培育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优势的关键领域。中央企业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支柱,应以新质生产力为着力点,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需要认识到,金融可以推动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资源转化效率,将为央企支持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持,进一步助力现代化产业布局,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生产方式下,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复制过去为主,生产力发展速度极其缓慢。而新质生产力是由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创造,以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本特征,突破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
新质生产力塑造生产关系。首先,新质生产力将推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发展。过去,生产资料的分配主要依赖于物质要素。数字经济时代,智力资本的融入将拓展并所有制经济的形式和内容。其次,社会分工进一步精细化。新质生产力为生产过程注入更多以科技创新为代表的新动能,许多生产环节可以从生产流程中分离出来,形成服务外包生产模式,使原来的生产者变为生产过程的监督者或服务者,引发传统生产流程、管理方式、劳资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最后,产品分配方式将得到优化。多样化的产品设计和生产精准对接用户需求,突破市场限制,促进市场整合,加快生产规模的扩大。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生产产物的分配机制也将不断完善,促进社会公平。
新质生产力催生诸多新业态、新模式。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这些新生力量持续释放经济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人工智能等技术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还能降低环境成本,同时获取更丰富的数据;各类生活服务和办公软件,催生了远程办公等工作生活新模式;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领域的结合,推动了智慧乡村旅游新模式,以及共享农业、创意农业、智慧认养农业等新业态。
新质生产力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各有特性,相互联系。对于传统产业而言,提质增效是发展的必然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通企业在生产、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壁垒,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同时,促使企业关注高效、高质量的发展领域,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研发新产品、新服务,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央企业持续增加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投资,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持续培育发展新动能。当前,我国战新产业规模持续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稳步增长、重点领域逐渐发展壮大、未来产业步入孕育发展阶段。
中央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
近年来,我国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变革新机遇和现代化产业布局新要求,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2023年,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主的“三新”经济增加值超22万亿元。中央企业作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关键经济环节的重要力量,在信息通信、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先锋。面对新发展格局的建设任务,中央企业必须紧扣重大国家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迎接新的改革发展阶段的挑战。
持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中央企业作为发展颠覆性和前沿科技的核心力量,其作用不可或缺。2023年,我国研发经费总投入超过3万亿元,其中中央企业的投入约1.1万亿元,占全国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要关注核心技术基础研究。过去,我国产业创新主要集中在应用层面,对基础理论研究的投入不足。解决高端芯片和高级工程软件等底层技术难题,需要从基础研究入手。2023年,中央企业在应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约占总研发投入的6%,未来应进一步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建设原创技术的源头。二是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2022年,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而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80%。这表明,目前技术研发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匹配度仍有待提升,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差距。此外,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较低,技术转化过程中的资金和人才支持也不够充分。未来,应加强以实效为导向的技术研究,鼓励二次开发资金的投入,推动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
着力构建联合创新集群。中央企业以往受限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和交流环境有限,大多独立开展研究。为此,构建产业联合创新集群显得尤为重要。2019年以来,60余家中央企业,在核心电子元器件、碳纤维、关键零部件、高端仪器仪表等领域,分两批组建了7个创新联合体,带动30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深化创新合作、强化协同攻关,有效维护了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一是链主企业发挥带动作用。链主企业应充分发挥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各企业之间实现资源整合和有效协作。通过向产业链上下游的纵向延伸,整合产业链中的优质技术资源和关键要素,推动产业链的协同合作与创新,协同实现技术突破,确保整个产业链的稳健发展和竞争力提升。二是构建产学研共建体系。通过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界,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全链条合作模式。加强各方在科研资源、技术力量和人才培养上的深度融合,共享研究成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和产业化应用。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设立联合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建立跨领域、多主体的创新联盟。
完善高技术人才供给模式。中央企业致力于培养、引进、用好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通过建立创新基金、科研奖励性后补助等方式丰富研发资金来源,2024年累计对25万名关键人才和科研骨干实施了股权分红激励。需要认识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在尖端学科与新兴专业的设立方面尚显不足,导致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机制无法及时、全面满足培育壮大战新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的需求。因此,应优化人才供给模式。一是加快推动尖端学科和新兴专业的建设。提升高等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培养更多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二是加大职业教育领域的发展力度。特别是在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上,缩小现有供需差距,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三是进一步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通过完善创新人才奖酬激励,吸引、筛选、引进高质量人才,确保其合法权益和工作环境,充分激发其创新活力,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引导形成资本支持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因此对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的需求较大。然而,由于商业银行对信贷安全性的重视,许多战新领域企业面临融资困难。此外,我国的风险投资体系尚在完善中,这进一步制约了这些产业的发展。为应对这些挑战,一是发挥国有资本的放大效应。持续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多支战新产业专项基金,聚焦核心技术项目,带动其他外部资本投入,发挥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中央企业加大投资力度,2023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2.1%,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提升了3个百分点。二是有效运用产业链供应链金融。中央企业通常作为产业链的核心企业,偿债能力更强,信用等级更高,更容易获得资本市场与金融机构的认可与支持,通过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可以为上下游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之间的良性循环。
金融支持中央企业发AxOBsUKnYgqr0hp5IS0ENQto5qATVGzM/T6Ps7exS3o=展新质生产力的思考建议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等。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要求国有资本立足实业,聚焦主责主业,做战略资本、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当前,国资央企聚焦主责主业、剥离金融资产已是大势所趋,这是突出核心功能的必然要求,有助于优化调整资产结构,集中资源做强做优主业,提高主业经营效率和能力。特别是目前在部分中小金融机构潜在风险上升的背景下,更有助于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和压力。中央企业肩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使命,须在基础理论研究、联合创新集群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需要长期且大规模的资金投入,特别是量子信息、未来能源等领域,这些产业收益周期长且风险高,亟须多元化的长期资本支持。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推动国有资本成为长期资本。2023年,中央企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已达到2.18万亿元。同时,国资委支持设立专项基金,强化对新兴任务的投资力度。国有资本应继续发挥引导作用,撬动更多资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大间接融资支持力度。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银行体系应更多地支持科技型企业。此外,养老金和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应发挥其稳定收益策略,为高科技企业提供耐心资本。三是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相比传统间接融资方式,风险投资更符合高科技企业的需求,通过发行科创债、绿色债等金融工具,探索新型融资方式,吸引资金流入先进制造业等科技创新领域。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15/AsPtPHfwBNu56QyRh35G9b.webp)
提供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央企业由于规模大、稳定性强、信誉好,能够有效降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资金压力,进而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对此,金融机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降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成本。金融机构应根据不同企业的需求,设计灵活多样的融资产品,优化产业链金融服务的行政审批流程,提升服务效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创建产业链金融服务平台。金融机构可以与企业联盟共同建立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知识、技术、资金和人才等要素的集聚与共享。通过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深度融合,构建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三是探索金融支持分类评级。通过分类评级,能够有效促进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规风控、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能够为金融机构提供关于企业在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合规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控制、业务发展状况等方面的综合信息,进一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金融旨在服务实体经济。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助力核心技术突破:一是提升对企业科研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推出适合科技创新企业的金融产品,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和创新专项债券等,提升金融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二是提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优质服务有助于优化资本配置、提升技术水平、稳定科研人才队伍。根据企业在创立、技术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等不同阶段的需求,推出知识产权质押、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等精细化、差异化的产品,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数字金融。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经济成为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已有成效,体现为业务流程的自动化、数据分析能力的显著提升等方面。发展数字金融,一是优化资源配置。数据、技术、信息等已成为企业创新和竞争的核心生产要素。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分析识别具有高成长潜力的企业,提供针对性的资金支持,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创新成果转化率。二是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畅通金融资源流动,确保金融资源流向新质生产力集中的产业。三是防范系统性风险。通过建立健全的风险监测、评估及防控体系,实时监控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进行早期预警。
(张政为国资委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处助理研究员,徐磊为国资委研究中心国资监管研究处助理研究员,张子彧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责任编辑/王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