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024-12-10周小玲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4年41期

文言文中的思想感情即作者对所写之人、事、物、景的喜恶爱憎、赞扬批判、忧虑思念等情感态度或观点的评价。文中议论和直接抒情的句子,是领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之处。在很多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没有明确表达出来,因此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等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教训还是获得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理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属于文言文考查的重难点。通常情况下,文言文可大致分为人物篇、山水篇、道理篇和说明篇。人物篇,如《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山水篇,如《三峡》《小石潭记》《答谢中书书》;道理篇,如《〈论语〉十二章》《诫子书》《马说》;说明篇,如《核舟记》。

以《曹刿论战》为例,本文属于历史散文,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是指先秦时期以记言、记事为主的散文著作,因此属于以写人记事为主的记叙文范畴。要想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对文中所叙之事和所写之人有清晰的认识。

例文精选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①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画线句译文: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会依据诚心判断。”曹刿回答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画线句译文: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穷尽了。敌方士气穷尽了,而我军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推测的,怕他们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辙已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技法指津

一、明事

文中所叙之事及结果:战前,曹刿与鲁庄公围绕“何以战”这个问题一问一答,前两次鲁庄公的回答都被曹刿否决,最终在鲁庄公回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后,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理解此句,就是领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见例文画线句①及翻译。)

战中,曹刿用两次“未可”和两次“可矣”英明决断,阻止了鲁庄公不合时机的“鼓之”和“驰之”。

战后,“既克”说明战争取得胜利,曹刿解释“未可”和“可矣”的原因。(理解曹刿此处的解释,是领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见例文画线句②及翻译。)

作者对长勺之战(战争)的看法,是借助文中的曹刿之言来体现的。

第一,战前,“何以战”的前提是统治者能取信于民,人民的支持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因素。这一部分在文中叙述得最为详尽,因此也是作者最为强调的。

第二,战中,曹刿准确把握作战时机,体察敌情,也是这场战役胜利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作者的思想感情之一(对事的观点看法):统治者必须取信于民,准确把握战机和敌情,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二、识人

文中所写人物及关系:曹刿(主要人物)、鲁庄公(次要人物)、乡人(背景人物)

作者对曹刿(主要人物)的评价,是借助鲁庄公(次要人物)和乡人(背景人物)的言行对比中衬托出来的。

依照行文的先后顺序:

第一,请见鲁庄公,乡人劝阻。体现出他爱国、有担当的品质。此为略写。

第二,论战鲁庄公,三问三答。体现出他深谋远虑,有政治远见的一面。此为详写。

第三,从战鲁庄公,解释不可。体现出他从容镇定,有军事才能的一面。此为详写。

人物评价(从主到次):有政治远见、有卓越的军事才能、爱国、有担当。

综上所述,作者的思想感情之二(对人的情感态度):对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及他的爱国之情和担当精神表达了肯定和赞美。

公式梳理:

注:《出师表》中的“表”是我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作者以第一人称发表观点,直陈其事,直抒胸臆。考生可参照以上公式进行梳理,组织语言后作答。

牛刀小试

贾诩论战

太祖①比②征之,一朝引军退,绣③自追之。诩④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⑤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绣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

(选自《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注〕①太祖:指曹操;②比:连续;③绣:张绣,东汉末年的军阀;④诩:贾诩,东汉末年著名的谋士;⑤促:赶快。

训练

试分析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