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层峦叠嶂 峰回路转

2024-12-10王文渊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4年41期

情节是记叙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刻画人物的载体。在记叙文中,情节的设置要有曲折和波澜,才能引人入胜。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是不能把读者带入情境的。要想让笔下的情节产生曲折和波澜,以下方法可供考生借鉴:

一、设置悬念和误会,扣人心弦

在记叙文写作中,可以在开头设置一些悬念,比如一个出乎意料的场景、一个精彩的故事片段、一个令人深思的启示或者一个戏剧性的冲突;也可以先揭示故事或者人物的结局,然后追根溯源,让故事的情节变得更加扣人心弦,令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中就设置了三次悬念和两次误会。第一层悬念:“我们”正为夜晚住宿而焦急时,发现了小茅屋,屋里却没人没灯,由此产生疑问:这是谁的房子呢?第二层悬念(第一次误会):“我们”误以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然而他不是,那么主人究竟是谁?第三层悬念(第二次误会):“我们”和瑶族老人误以为哈尼族小姑娘是小茅屋的主人,然而她也不是,那么谁才是小茅屋真正的主人?

文中设置层层悬念和误会,不断地推进情节发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这种写法也使全文情节跌宕起伏,读来引人入胜。

二、欲扬先抑,鲜明深刻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扬”指褒扬,“抑”指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这种方法能使情节起伏、对比鲜明,既可以丰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立体化,又能丰富文章层次。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就是一个范例。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刻画了阿长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在前后的巨大反差间表现出自己对长妈妈的深情厚谊。文中,鲁迅的“先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阿长爱饶舌,喜欢“切切察察”,喜欢“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将一个爱嚼舌根的粗鲁女人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她还有一些繁琐的规矩:睡觉“摆大字”,挤得“我”无处容身。接着写“长毛”的故事,一方面是为了增强故事的趣味性,丰富阿长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也为文章制造了“小波澜”。在“我”得知她谋害死“隐鼠”之后,我对她本就模糊的敬意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当“我”期待有人能为“我”买上一本《山海经》时,只有阿长把这件事记在心上。作者通过欲扬先抑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生动真实、有血有肉的“长妈妈”,她用自己并不饱满的灵魂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份深情,值得“我”一生铭记。最后,作者饱含深情地写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句话将全文的情感自然升华,感人至深。

三、情节突变,意料之外

情节突变,是“欧·亨利”式小说的典型特征,主要是在结尾将人物命运陡然逆转,虽在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写作时,可以在适当的地方设置一些意料之外的转折,让读者在惊讶之余,感受到故事的深度和复杂性,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学生作文《寻找》:小作者有事要通知班上的同学,但此时正值假期,一时怎么也联系不上一些同学,其中包括“我”的同桌。给同桌打了好几个电话却一直处于占线状态。直到结尾才道出同桌的电话一直无法接通是因为“我”和其他同学同时在给同桌打电话导致的。作文结尾直接点明主题:“挂掉电话的一瞬间,我突然知道,虽然我们被假期隔开在不同的地方,但始终有一根无形的线连着我们所有人,这根线的名字叫‘友情’。‘叮咚’一声,手机又响了,老师说他刚才有事,问我联系到同桌没有,我心里淌过一股暖流,愉悦地打着字:找到啦,谢谢老师!同时心里想着:我还找到了更珍贵的东西呢!窗外仅剩一丝边缘的夕阳,越发灿烂,不知红了谁的眼眶……”

四、情节婉曲,一波三折

情节婉曲主要是说叙事的过程要有波折,不应直来直去。我们写作时也应注意营造情节的起伏。情节婉曲能够同步突出人物性格的转变,从而深化主题。

如学生作文《一分之差》,小作者在八年级地理生物模拟考试时,因为粗心导致扣了一分,与满分失之交臂。等到初二会考时,小作者写道:“我踏入考场,小声念叨:‘一定要仔细!一定要仔细!……’当考试铃声响起后,我全神贯注,进入答题状态。开始时都是一帆风顺,但有一道填空题,我在‘自然选择’和‘达尔文进化论’这两个答案中徘徊,看到题目后面提到了‘达尔文’三个字,便不假思索地写下‘达尔文进化论’。然而在对答案时,“再看向那道让我犹豫的填空题,答案上赫然印着‘自然选择’。刹那间,我整个人仿佛被狠狠泼了一盆冷水。二十天后,成绩公布,我与满分果然又是一分之差。”小作者在汲取上次考试错误的经验后,又犯下了一个新的错误。情节曲折波澜,作文生动有趣,易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五、巧用插叙,丰富层次

插叙的使用可以增加作文层次,从而收到更佳的文学效果。插叙的内容可以是对往事的回忆,通过前后不同境遇的对比,凸显转变的过程;可以是交代事件背景,交代缘由和起因,增强作文的故事性;可以是人物性格的不同表现,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也可以是对故事的补充,让情节发展更合理,过渡更自然。另外,在段落的设置上,可以通过外在结构的安排强化内在情节的起伏,如将比较突出的语言或提示单独成段,既使内容跌宕起伏,同时也兼顾了形式美。

如学生作文《柿树,牵动着我的情思》,小作者在写作时就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小作者将柿树的来历以及祖母与柿树的故事插叙进文中:“听祖母讲过,那棵柿树还是他们搬家时,从山上移栽过来的。天气一热,祖母便带我在树下乘凉,讲那些关于柿树的老故事,我对老家的印象就是那棵柿树了。每年九月底,那棵古老的柿子树上总会挂满诱人的果实,每次我放学回家,总能看到父亲在树上摘,祖母在树下接。那棵柿子树仿佛从来不介意大家爬上去摘柿子,一直挺直身板,支撑着爬上树的‘馋虫’。成熟的柿子十分诱人,橙黄色的外衣下包裹着晶莹剔透的柿肉。小时候,我总是因为心急而吃不净柿肉。祖母便教我先取下柿蒂,再对半掰开,用手一捏,柿肉便自然而然地裹着汁水流出来。祖母总是一边吃一边看着我笑,不知道是因为那香甜的柿子,还是因为那贪吃的我。”插叙部分不仅丰富了作文的内容,更表现了祖母的慈爱形象。

以上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考生在写作中设计出波澜起伏的情节,但在使用时要注意适度,避免出现因过度使用而导致情节过于复杂或混乱的情况。同时,要结合具体的故事情境和人物性格特点来运用这些方法,这样才能使作文更加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