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神”穴的命名及临床证治特点浅析
2024-12-09石文英章薇
〔摘要〕 腧穴命名皆有深意,在腧穴的名称里,含有“神”字的腧穴共有9个,本文从诸“神”穴的命名规律、穴名释义、分布规律、临床证治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发现诸“神”穴的分布与心、脑密切相关,具有“中轴对称”和“群体组合布局”两大显著特点,该类腧穴除了具有一般腧穴的主治特点外,其临床证治及配伍主治与心脑血管病及人的精神神志类疾病密切相关,临床上治疗这类疾病时常选取各“神”穴相配或者配合他穴协同使用以发挥作用,诸“神”穴的临床运用也直接或间接体现了“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的中医经典理论。
〔关键词〕 “神”穴;穴位研究;穴名释义;临床证治;心脑相关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4.10.021
Analysis of the naming and clinical pattern and treatment
characteristics of "Shen" acupoints
SHI Wenying1,2, ZHANG Wei1*
1. The First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007, China;
2.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
〔Abstract〕 The naming of acupoints all carries profound meanings. Among the names of acupoints, there are nine that contain the character "Shen".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naming rules, interpretation of acupoint names, distribution rules, and clinical pattern and treatment of these "Shen" acupoints. It is foun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Shen" acupoint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eart and brain, exhibiting two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s: "axis symmetry" and "group combination layout". Besides the general therapeutic characteristics of acupoints, the clinical pattern and treatment as well as the compatibility of these acupoint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s well as mental and spiritual disorders. In clinical practice, various "Shen" acupoints are often selected and combined with other acupoints to treat such diseases, either synergistically or in combination. Furtherm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hen" acupoint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embodies the classical theories of Chinese medicine, such as "the heart governs the spirit" and "the brain is the residence of the primordial spirit".
〔Keywords〕 "Shen" acupoints; research on acupoints; interpretation of acupoints; research on acupoints; clinical pattern and treatment; heart-brain correlation
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的治病部位,是针刺治疗的基础,在医疗实践中,随着对经络腧穴部位及其主治作用的不断深入了解,古代医家对腧穴进行了归类,以腧穴所在人体部位和作用为基础,基于当时的天文、历法、气象、哲学、文学等多方面知识,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对腧穴进行命名,并通过不断总结、分析、归纳,逐步将腧穴分别归属各经。了解腧穴命名的含意、分布规律、临床证治特点等,将更有助于临床的灵活运用。据统计,《内经》记载穴名约160个,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记载穴名349个,北宋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穴名354个,元代滑伯仁所著《十四经发挥》记载穴名354个,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载经穴359个,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载穴名361个,并延续至今。在以上腧穴的名称里,含有“神”字的腧穴共有9个,涉及心经、任脉、督脉、膀胱经、肾经、胆经6条经脉的8个穴位,另加1个经外奇穴,分别是神门、神阙、神道、神堂、神封、神藏、神庭、本神、四神聪,本文从诸“神”穴的穴名释义、分布规律、临床证治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如下。
1 腧穴的命名规律
腧穴的命名具有一定含意,是古代医家根据当时的天文、历法、哲学等知识逐步总结而成的,每个名字均反映一定的理论概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记载:“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千金翼方·杂法第九》中记载:“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了解腧穴的命名规律,有助于加深对其所在部位及治疗作用的理解,兹将腧穴命名分类总结如下。(1)天象地理类:①以日月星辰命名,如上星、日月等;②以山谷丘陵命名,如承山、陷谷、商丘、大陵等;③以大小水流比喻腧穴的气血流注,如小海、曲池、涌泉等;④以交通要冲命名,如气街、风市等。(2)人事物象类:①以动物名称命名,如伏兔、鹤顶等;②以植物名称命名,如禾髎、攒竹等;③以建筑居处命名,如天井、内庭等;④以生活用具命名,如缺盆、天鼎等;⑤以人事活动命名,如人迎、归来等。(3)形态功能类:①以解剖部位命名,如大椎、腕骨等;②以生理功能命名,包括两类,如听会等以一般生理功能命名,如气海、血海等以气血脏腑功能命名;③以经络阴阳命名,包括三类,如阴陵泉(内)、阳陵泉(外)等以内外分阴阳命名,如阴都、阳纲等以腹背分阴阳命名,如三阴交、三阳络等以经脉交会分阴阳命名;④以治疗作用命名,如光明、迎香等。综上所述,腧穴名称的释义与中医理论、天文地理、物象形态、乐器音律等密切相关,了解腧穴的命名,对其分布规律、主治特点等大有帮助。
2 诸“神”穴的穴名释义
《说文解字·示部》曰:“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字形采用“示、申”会义。“申”“电”“神”本是同一个字,后分化。“申”字在甲骨文中像不同方向开裂的闪电,古人认为闪电、打雷是天神发怒的表现;随着时代的发展,金文加“示”,造“神”字代替,“示”,即祭祀,“申”,即闪电,表示祭拜发出闪电的天公。由此可见,古人造“神”字的本义即祭拜的天公,是万物的创造者。故遵循古训,查阅资料,对诸“神”穴的穴名释义总结如下。
2.1 神门
穴位名称首见于《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神门绝者,死不治……”又名锐中、锐骨、兑冲、兑骨、中冲等,是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之一。神,与鬼相对,气也;门,意指出入的门户。该穴内的气血物质是心经体内经脉的外传之气,为人之神气,其气性与心经气血的本性相同,代表着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物质由此交于心经体表经脉,是心神出入的门户,故名神门。
2.2 神阙
穴位出自《针灸甲乙经·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脐中,禁不可刺。”又名“脐中、气合(舍)、命蒂、维会、生门、环谷”,为任脉要穴,在脐窝正中。神指人之元神与脐神;阙,原意为宫阙、门楼、牌楼;脐神亦指人身之元神,脐为腹之缺。故神阙有如元神出入之缺口和所居之宫阙,如《厘正按摩要术》中记载“脐通五脏,真气往来之门也,故曰神阙”。
2.3 神道
穴位出自《针灸甲乙经·背自第一椎循督脉行至脊骶凡十一穴第七》:“神道,在第五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别名冲道,为督脉穴。神,天之气也,指心神;道,通道也,穴位于脊之五椎下,当心俞之正中,为心气之通道。因名神道,穴名意指督脉阳气在此循经其固有通道而上行。
2.4 神堂
穴位出自《针灸甲乙经·背自第二椎两旁夹脊各三寸行至二十一椎下两旁夹脊凡二十六穴第九》:“神堂,在第五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阳脉气所发。”为膀胱经穴,位于人体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神,指心神、心气也。古代的人们将宫室的前面部分称之为“堂”,将宫室后面部分称之为“室”,且认为堂为阳、室为阴。神堂名意是指心室的阳热之气可由此向外输至膀胱经,故该穴可外散心室之热。
2.5 神封
穴位出自《针灸甲乙经·胸自输府夹任脉两旁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神封,在灵墟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少阴脉气所发。”为足少阴肾经穴,在人体胸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当第4肋间隙处。神,指该穴内的物质为天部之气,心神及人身之阳气;封,指疆界而言,又作闭藏、封堵解。意指穴下为心神的居所和心阳藏聚之处,心为主神的君主之官,胸中为心阳之居室,此穴与心相邻,理应为心神之封地、心阳最为丰富与藏聚之处。由步廊穴传来的水湿风气到达本穴后,势气减弱、热散冷缩,因此,大部分冷缩的水湿风气不能循经上行,如道路被封堵一般;且神封为足少阴肾经穴,肾者封藏之本,又与膻中相平,膻中为心主之宫城,心藏神而居胸中,犹神之封疆藏聚之处,故名神封。
2.6 神藏
穴位出自《针灸甲乙经·胸自输府夹任脉两旁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神藏,在彧中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少阴脉气所发。”为足少阴肾经穴,在人体胸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当第2肋间隙处。神,与鬼相对,所指为天部之气,神明也;藏,有藏匿、收藏之意,指气血物质由穴外汇入穴内。神藏是足少阴肾经位于胸部的穴位,本穴所在之地为肾经的北方寒湿之处,由于肾经经脉没有物质传入本穴,经穴之外天部的冷缩水气因而汇入穴位内。综上所述,本穴是神气的收藏之地,所以称之为神藏。
2.7 神庭
穴位出自《针灸甲乙经·头直鼻中发际旁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神庭,在发际直鼻,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为督脉穴,位于人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神,天部之气也;庭,庭院也,聚散之所也。本穴内的物质主要是来自于足阳明胃经的热散之气和足太阳膀胱经的外散水湿,两者在穴内呈聚集状态,如同督脉天部气血的会聚之地,所以称之为神庭。
2.8 本神
穴位出自《针灸甲乙经·头直鼻中发际旁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本神,在曲差两旁各一寸五分,在发际(一曰直耳上入发际四分)足少阳、阳维之会。”为足少阳胆经穴,位于前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3寸。本,人之根本,指气也,其穴位内的物质主要是天部之气;神,在天为风也,穴内物质的运行为风气的横向运动。本穴位于头角上部,为人之外侧,穴位处于空虚的状态,并没有从足少阳胆经循经传来的气血物质。因此,穴内的气血物质纯为天部之气,故名本神。
2.9 四神聪
穴名最早见于《银海精微·患眼头痛》:“以百会穴为中,四边各开二寸半,乃神聪穴也。”为奇穴,在头顶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原文记载在百会穴前、后、左、右四边各2.5寸,现在的定位源于《太平圣惠方》卷第九十九:“在百会四面,各相去同身寸一寸是穴。”聪与囟形近而讹,神囟指颅囟,穴在其四旁,故名四神聪。
3 诸“神”穴的分布规律
3.1 从中国古建筑学看诸“神”穴的分布
中国古建筑承载着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具有“中轴对称”和“群体组合布局”两大显著特点。分析9个“神”穴的分布,发现也符合这两大特点。(1)“中轴对称”:神阙属于人体前正中线上的任脉,神庭和神道属于人体后正中线上的督脉;若以前后正中线上的任督二脉所在轴线为正中轴,神门、神封、神藏、神堂、本神、四神聪分别对称分布于人体的腕部、近心处的胸背部、头部。(2)“群体组合布局”:中国古人修筑建筑时,在遵循“中轴对称”原则的基础上,中轴线上布置主要建筑物,中轴线两侧布置次要建筑物,以众多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一组多进、多院落空间的建筑群。研究穴位分布特点时发现,诸“神”穴的分布也符合这一特点:当人体仰卧位平躺时,将掌心向上、双臂伸开放置于人体身体的两侧,两侧腕部的神门就如同多建筑组合群的门;腹部的神阙,近心胸部的神封、神藏,近心处背部的神道、神堂,以及位于头部的神庭、本神、四神聪,就好比是中国古建筑群中的多进多院落空间,共同组成一组“群体组合布局”的建筑群。详见图1—2。
3.2 诸“神”穴的分布与心、脑密切相关
通过分析诸”神”穴的分布发现,与心、脑密切相关:(1)腕部的神门为手少阴心经原穴及输穴,是心经经气渐盛之处;(2)腹部的神阙归任脉,恰好位于人体的“黄金点”,与气机升降出入有着紧密联系,为人体之“气舍”,具有调理脏腑经脉气血的作用;(3)近心处胸背部的神封、神藏、神道、神堂与心的生理解剖位置密切相关;(4)神庭、本神、四神聪均位于头部,从经脉循行看,神庭、本神分属于督脉、胆经,四神聪的左右二穴涉及足太阳膀胱经,其前后二穴在人体督脉头部的循行线上,均与脑有直接联系。
4 诸“神”穴的临床证治特点
心和脑均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黄帝内经》首载“心主神明”理论。如《素问·本病论篇》载:“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本神》载:“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灵枢·邪客》记载:“心者……精神之舍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辛夷》中指出“脑为元神之府”,清代医家王清任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诸“神”穴的临床证治与心脑血管病及人的精神意识密切相关,临床上治疗精神神志类疾病时常选取各“神”穴配合他穴协同使用以发挥作用,这也直接或间接体现了“心主神明”和“脑为元神之府”的中医理论。
4.1 神门
神门为手少阴心经原穴及输穴,是心经经气渐盛之处,主治“循经所过,主治所及”的病证,且调神作用显著,主要用于治疗心痛、惊悸、怔忡、心烦、失眠、健忘、癫狂痫、胸胁痛等心与神志相关疾病。翻阅古籍,比较《脉书》与《灵枢》中原文的不同之处发现,在经络理论形成之初,心经主要治疗“循经所过,主治所及”的病症,后期经络理论逐渐完善,结合脏腑学说,合理诠释了神门乃至心经治疗精神神志类疾病的作用。如《千金翼方·小儿惊痫》中记载:“神门主数噫,恐悸少气。”《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一百二十穴玉龙歌·痴呆》中记载:“神门独治痴呆病,转手骨开得穴真。”现代应用多为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疾病。如现代研究发现,电针刺激神门对心肌缺血及心肌缺血脑损伤均具有特异性保护效应[1-2];临床研究显示,温针灸神门可降低癫狂程度[3-4];实验研究亦表明,针刺神门可调控癫痫大鼠脑内海马区相关神经细胞凋亡因子的表达[5];奉书薇等[6]研究发现,针刺神门主要运用于以神经系统为主的39种病症,最常用于失眠、抑郁、焦虑、痴呆、冠心病等病症。临床上,常选取各“神”穴相配或者配合他穴协同使用以发挥作用,神门与各“神”穴之间的配伍最常见的是配伍四神聪治疗失眠、脑病等。神门与其他腧穴的配伍常见的有:配伍内关、心俞治疗心绞痛;配伍大椎、丰隆主治癫狂、痫证;配伍内关、三阴交治疗神经衰弱、健忘、失眠;配伍少商、涌泉、心俞治疗痴呆;配伍支正(原络配穴法)治疗心神失养、健忘、失眠、无脉症。神门穴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刺、灸法、电针、穴位贴敷、手指点穴、按揉等。
4.2 神阙
神阙为任脉要穴,任脉总领人体一身阴经,循行于胸腹正中,上联心肺,中经脾胃,下通肾脏。神阙与人体生命活动密切相关,为经气的汇海,乃人体上下左右交会之中心,其上为阳,其下为阴,为先天之本源、后天之根蒂,是生命之根,古人素有“脐为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脏之根”之说。目前,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妇产科、内分泌系统及呼吸系统等方面疾病,且疗效显著[7-9]。如王雅媛等[7]分析神阙在古籍中的应用,发现其主治的优势病种包括中暑、厥证、痢疾、肠鸣、泄泻、腹痛、中风等内科病证,难产、产后小便不通等妇科病证,小儿夜啼、小儿惊风等儿科病证,霍乱、伤寒等传染病。常立萍等[10]采用神阙中药超声导入疗法配合西药治疗心力衰竭,疗效明显。韩兴军等[11]发现,灸神阙可改善大鼠脑内海马和尾壳核区的神经递质含量,治疗抑郁症。张贵锋等[12]实验研究发现,隔药灸神阙联合通元针法可作用于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降低血清中的各种激素水平,改善其产后抑郁症症状。临床上,神阙与其他腧穴的配伍常见的有:配伍天枢、上巨虚治疗腹痛、泄泻、肠鸣;配伍归来、长强治疗脱肛;配伍水分、水道、阴陵泉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臌胀;配伍关元、气海、足三里治疗中风脱证;配伍内关、人中、素髎治疗虚脱。神阙穴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灸法、贴脐法、敷脐法、填脐法、封脐法、摩脐法、揉脐法、热熨法、拔罐疗法等。
4.3 神道
神道为督脉穴,主治心痛、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癫痫、头痛、中风不语、肩背痛、腰脊强痛、咳嗽、气喘等[13-18]。如《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四·心忧悲》云:“神道,治恍惚悲愁。”《普济方·针灸门》也有相似记载:“治健忘,穴神道。”崔红花等[19]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神道对心脏病、心理病疗效显著。临床上,神道与各“神”穴之间的配伍最常见的是配神门治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等。神道与其他腧穴的配伍常见的有:配伍神门、内关、心俞、厥阴俞治疗心神不宁之心悸、心痛等;配伍脾俞、膈俞、通里、足三里治疗血虚心悸;配伍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治疗心脾两虚之失眠、健忘等;配伍心俞、复溜、照海治疗虚火上扰之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配伍心俞、大陵、中脘、丰隆治疗痰浊蒙心之癫痫;配伍肺俞、尺泽、列缺、风门治疗风寒束肺之咳嗽、气喘等;配伍肺俞、脾俞、太渊、太白、丰隆治疗痰湿咳嗽等。神道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刺、灸法、电针、穴位贴敷、拔罐、推拿、刮痧等。
4.4 神堂
神堂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穴,心室的阳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具有外散心室之热、宽胸理气、宁心安神之效。如《针灸甲乙经·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中)》记载:“肩痛胸腹满、凄厥、脊背急强,神堂主之。”临床上,神堂与各“神”穴之间的配伍最常见的是配神门治疗神经衰弱、失眠、精神分裂等[20-21]。神堂与其他腧穴的配伍常见的有:配伍膻中、内关治疗胸闷;配伍厥阴俞、内关、心俞治疗心脏病;配伍尺泽、肺俞治疗肺脏病。神道穴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刺、灸法、电针、穴位贴敷、拔罐、推拿、刮痧等。
4.5 神封、神藏
神封、神藏均为足少阴肾经穴,可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满、呕吐、食欲不振、乳痈等。朱现民等[22]研究发现,在临证每遇心悸发作而针刺不便者,在双侧神封寻找痛点施以按揉,可缓解患者心悸症状。临床上,神封与各“神”穴之间的配伍最常见的是配神门治疗失眠。神封常配伍阳陵泉、支沟治疗胸胁胀痛;配伍少泽、乳根治疗乳少、乳痈;配伍肺俞、太渊治疗咳嗽;配伍天突、列缺治疗哮喘。神藏常配伍心俞、玉堂治疗胸痹、噎膈、冠心病、心肌梗死;配伍天突、内关、太冲治疗梅核气。神封、神藏穴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刺、灸法、穴位贴敷、穴位按揉、刮痧等。
4.6 神庭
神庭在头部,为督脉穴,作为脑神居住的地方,它的作用主要在于调控神经系统,主治记忆功能障碍、眩晕、头痛、癫狂痫、目赤肿痛、雀目、目翳、鼻衄、鼻渊、呕吐等[23]。如陈子琴等[24]从穴义、定位、所过经脉以及与“心”的关联,论神庭在不寐、脱发、精神心理科、皮肤科、眼科和妇科等疾病中的运用,指出神庭能养神安神、调治脑部疾患。临床上,神庭与各“神”穴之间的配伍最常见的是配四神聪、神门治疗顽固性失眠,配本神治疗前额头痛。与其他腧穴的配伍常见的有:配伍上星、睛明、前顶、太阳治疗目赤肿痛;配伍迎香、风池、外关治疗鼻渊、鼻衄等;配伍水沟、上星、印堂治疗头痛、目不可视、喘渴;配伍兑端、承浆治疗癫痫吐涎沫;配伍风池、头维治疗头痛、眩晕、失眠;配伍风池、合谷、太冲治疗小儿惊风等。神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刺、电针、穴位点按等。
4.7 本神
本神为足少阳胆经穴,主治头痛、眩晕、脑血管病、癫痫、神经衰弱、小儿惊风、颈项强痛等[25-2Q9qDcnim7GLerHZjl6ZMCQ==7]。如《针灸甲乙经·卷十一》中记载:“癫疾……本神及百会,后顶主之”,“小儿惊痫,本神主之”。黄姬玲等[28]基于局部一致性的方法观察电针本神前后不同阶段脑效应的变化,发现电针本神的脑效应具有相对特异性,通过分析各脑区功能可知,额叶负责大脑高级认知活动,是精神活动重要区域。临床上,本神与各“神”穴之间的配伍最常见的是配神庭、神门治疗不寐,配神庭治疗前额头痛。本神与其他腧穴的配伍常见的有:配伍水沟、百会、十宣、内关治疗中风不省人事;配伍前顶、囟会、天柱治疗小儿惊痫;配伍期门、内关、膻中、阳陵泉治疗胸胁痛。本神穴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刺、电针、穴位点按等。
4.8 四神聪
四神聪穴居巅顶,前后二穴在督脉循行线上,左右二穴旁及足太阳经脉,督脉“入属于脑”,太阳膀胱经“上额,巅”“从巅入络脑”,故针刺该穴可调节全身经气,有醒脑开窍、健脑益智、养心安神之效,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认知功能障碍、癫痫、中风、震颤麻痹、脑炎后遗症等神志病证[29-30]。如《太平圣惠方卷第九十九》中记载:“神聪四穴……理头风目眩,狂乱风痫。”现代研究发现,四神聪可改善脑血流量、调节大脑皮质功能,治疗精神情志类疾病疗效显著[31]。陈秀玲[32]通过电针四神聪治疗抑郁症,总有效率达83%。临床上,四神聪与各“神”穴之间的配伍最常见的是配神门主治失眠。四神聪与其他腧穴的配伍常见的有:配伍百会、风池、太阳、合谷治疗头晕头痛;配伍水沟、合谷、太冲、十宣治疗癫痫;配伍百会、内关、通里、三阴交治疗精神分裂症。四神聪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刺、灸法、电针、穴位按揉等。
5 讨论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络腧穴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在十四经络腧穴的名称里,诸“神”穴均以“神”字命名,颇具深意。通过分析发现,诸“神”穴的分布与心、脑密切相关,具有“中轴对称”和“群体组合布局”两大显著特点。该类腧穴除了具有一般腧穴的主治特点外,其临床证治及配伍主治与心脑血管病及精神神志类疾病密切相关。临床上治疗心脑血管病及精神神志类疾病时常选取各“神”穴相配或者配合他穴协同使用以发挥作用,诸“神”穴的临床运用也直接或间接体现了“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的中医经典理论。综上可见,“神”穴的治疗作用既与其所在部位区域相关,又与神相关,古人在命名这些腧穴时,既考虑了各腧穴所属经脉及其穴性,又兼顾了心、脑与神之间的关系,在治疗时将心神与元神的不同通过穴性、主治有所区分,了解它们的命名意义、分布规律、临床证治的共性及个性等,将更有助于临床的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 郝 锋, 刘 磊, 吴子建, 等. 电针不同经穴对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大脑皮质区神经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A表达的影响[J]. 针刺研究, 2018, 43(7): 400-405.
[2] 刘 磊. 针刺不同经穴对心肌缺血大鼠大脑皮质区NGF、TrkA表达影响的研究[D]. 合肥: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5.
[3] 何清溪, 马冰宇, 苏 欣, 等. 温针灸百会穴和神门穴对癫痫大鼠细胞凋亡因子P53的影响[J]. 针灸临床杂志, 2014, 30(5): 63-65.
[4] 肖 飞, 刘 征. 针刺百会、神门穴对间歇期原发性癫痫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的影响[J]. 针灸临床杂志, 2016, 32(8): 15-17.
[5] 程为平, 马冰宇, 苏 欣, 等. 针刺百会、神门穴对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基因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J]. 辽宁中医杂志, 2014, 41(4): 609-610.
[6] 奉书薇, 曾 芳, 任玉兰, 等. 基于文献计量学探讨神门及其常见配伍针刺疾病谱[J]. 中国针灸, 2014, 34(6): 561-564.
[7] 王雅媛, 梁凤霞, 王 华, 等.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神阙穴在古籍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 25(8): 1129-1133.
[8] 张佶玮, 孙建华. 近3年来神阙穴临床运用规律探析[J]. 江苏中医药, 2012, 44(12): 56-58.
[9] 周光平. 神阙穴临床应用探析[J]. 中医临床研究, 2017, 9(9): 103-105.
[10] 常立萍, 田宇丹, 邓 悦. 神阙穴中药超声导入法对心衰患者利尿作用及对利尿剂抵抗改善作用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 2015, 24(2): 189-190, 221.
[11] 韩兴军, 郑雅峰, 王 璇, 等. 灸神阙、针刺组穴对抑郁型大鼠不同脑区神经递质影响[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20(8): 154-158.
[12] 张贵锋, 吴晓玲, 曾统军, 等. 通元针法联合隔药盐灸神阙对产后抑郁大鼠行为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J]. 实用医学杂志, 2018, 34(8): 1262-1266.
[13] 王昆阳, 华 颖, 高亚斌, 等. 温针灸神道穴治疗失眠症的随机对照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 2016, 32(5): 5-7.
[14] 杨冠男, 李承家, 王 锐, 等. 王锐教授运用灵台、神道穴治疗心系病证临床经验撷要[J]. 针灸临床杂志, 2016, 32(6): 59-60.
[15] 葛晓彬. 针刺灵台、神道穴留针与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D]. 济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
[16] 徐 敏. 针刺灵台、神道穴对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患者HRV的影响[D]. 济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
[17] 黄宇丽. 针刺配合隔姜灸神道穴治疗中风失语的临床观察[D]. 武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1.
[18] 冯 凯. 针刺益脑方加灵台、神道穴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D]. 济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
[19] 崔红花, 崔英姬. 神道穴临床应用体会[J]. 中国针灸, 2000(S1): 40.
[20] 郑 宁. 脑卒中后抑郁症针灸治疗效果分析[J]. 中国乡村医药, 2012, 19(10): 41-42.
[21] 侯书伟, 胡志强, 谭奇文. 针刺治疗失眠32例[J]. 福建中医药, 2002, 33(1): 23.
[22] 朱现民, 丁润泽. 按揉神封穴缓解瘀阻心脉型心悸[J]. 中国民间疗法, 2014, 22(11): 31.
[23] 刘兰群, 李惠兰, 徐基民. 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记忆功能障碍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 2015, 24(5): 775-777.
[24] 陈子琴, 陈 松, 王 华, 等. 神庭穴临证探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 27(7): 1153-1155.
[25] 杜秀霞. 矩阵针灸治疗偏头痛40例体会[J]. 甘肃中医, 2003, 16(9): 27-28.
[26] 徐北东, 张红石. 以督脉为主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弱智儿童48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 12(14): 78-79.
[27] 付 玉. 针灸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J]. 内蒙古中医药, 2017, 36(10): 137-138.
[28] 黄姬玲, 魏翔宇, 龚志刚, 等. 基于局部一致性方法探究电针本神穴的即刻脑效应[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1, 19(1): 11-14, 18.
[29] 宋 晶, 王东岩, 何 雷, 等. 四神聪穴相关研究进展[J]. 针灸临床杂志, 2018, 34(2): 82-84.
[30] 姜爱平. 四神聪穴的临床应用[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7, 14(7): 78-79.
[31] 石 涛, 韩东岳, 李 铁, 等. 四神聪穴的现代应用规律总结[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28(4): 695-696.
[32] 陈秀玲, 徐 凯, 罗仁瀚, 等. 电针四神聪穴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12, 31(1): 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