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吴汉仙“中西医一家”思想谈中医药高等教育传承创新发展
2024-12-09戴爱国
〔摘要〕 吴汉仙,湖湘名中医,湖南国医专科学校(湖南中医药大学前身)创始人之一。本文通过整理吴汉仙在近代“中医存废”之争中,为维护中医药传承以及探索中医药教育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探究其“中西医一家”的思想内涵,从而为中医药高等教育传承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启示和参照。
〔关键词〕 吴汉仙;中西医一家;中医药高等教育;湖南中医药大学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4.10.001
On the inheritanc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from WU Hanxian's thought of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aking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s an example
DAI Aiguo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
〔Abstract〕 WU Hanxian, a famous Chinese medicine physician in Hunan, wa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Hunan National Medical College (the predecessor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s of WU Hanxian's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by summarizing hi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safeguarding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amidst the modern debate on the "preservation or aboli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It aims to provide useful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for the inheritanc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Keywords〕 WU Hanxian;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二十世纪初,以实验医学为基础的西方医学体系的传入,让中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遭受到了强烈质疑,再加上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废止中医”“全盘西化”的极端做法,中医药事业受到了猛烈冲击。面对严重危机和严峻形势,一部分中医界的仁人志士奋起反抗,为中医的救亡图存作殊死之争。在湖湘大地上,就有这样一位医界名流和斗争先驱——湖南中医药大学前身湖南国医专科学校的创始人吴汉仙。他力挽狂澜,身先士卒,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沿、第一线,坚决捍卫了中医的生存权、法律权、教育权,坚定了中医药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他守正创新,突破藩篱,重新审视中医的临床、理论和教育,有效吸收借鉴西方文化和西医之精粹,致力于促进中西医融合。他认为医学无分中西,中西医原理相通,中医重“气化”,西医重“形质”,主张“形气并重”,应以彼之长补己之短,这正是他“中西医一家”思想的核心,并通过著书立说、建立医院、创立学校、成立医馆、创办报社等,躬身践行这一思想,为推动中医药生存发展、传承创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堪为后世楷模。
1 卫道与革新:从吴汉仙生平事迹及历史贡献探索其思想渊源
吴汉仙(1876—1948),字捷三,号柈湖医叟。湖南岳阳县鹿角镇人。1904年,科举制度废除,乃从祖父吴南塘学医,后曾做过军医。1928年起,悬壶长沙,名噪一时。笔者尝试通过对吴汉仙生平事迹及其历史贡献进行梳理,结合其所处时代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影响以及其个人经历等,探究其“中西医一家”思想的渊源。
1.1 继承家学,仁心济世
1876年,吴汉仙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县鹿角镇一个中医世家。7岁入学,17岁补博士弟子员,他熟读经史子集类书目,饱读经典,满腹经纶。1904年,因科举制度废除,通过科举选拔进入仕途的梦碎了。在家庭的影响下,28岁的吴汉仙改志学医,从祖父吴南塘行医问诊。所谓“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吴汉仙日夜研读中医经典,很快就掌握了中医理论的真谛。1923年至1925年,先后在鹿角、岳阳等地设平民施诊所、杏林救助会、救贫医院,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声名远扬。1927年,担任国民革命军军医,在军中常与西医探讨中西医药如何融合的问题,并运用到行医实践中。1928年起,悬壶长沙。在这里,他深切感受到了西医对中医造成冲击的现实,认识到中医只有改变与创新,取长补短,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先生湛深中医学术,又能吸收新知。”[1]19面对中医的难题和困局,他开始研读西学书籍和西医的学术理论,以启发中医图存之新径。他与几个儿子在长沙白马巷开办便民诊所,后挂牌“中西一家医院”,这是他“中西医一家”思想的具体实践。此外,他还将其幼子吴幼仙送至日本顶尖医学类大学——东京医科大学系统学习西医知识,这也体现了其“中西医一家”思想的传承。1929年,他开始编著《医界之警铎》,1931年成书出版,该书是其“中西医一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另还著有《中西医学四系全书》《中医破疑录》《中西病理学合参》《吴汉仙医案》等,都是该思想的集中体现。
1.2 融汇中西,守正创新
在吴汉仙所处的时代,西学东渐是社会潮流。关于中西医之争,在国内有几种声音:有的保守者固步自封,抵制一切西方学说,视西医为异说,坚决抵制;也有激进者,试图消灭中医,以西医取而代之。吴汉仙并未因循守旧,也没有激进冒失,而是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医所面临的境况,始终对西医秉承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态度。1929年,其在《呈湖南省政府创办国医讲习所并图书馆文》一文中提出“医学无分中西,要以国情之需要为断”,他认为“关于中西学说,实有互助之功能”,中医可以吸收西医的长处和精华,让西医为我所用,使中医更符合当今国情而得以生存。又如吴汉仙发起创办的湖南国医专科学校期刊《湖南医专期刊》,是当时中西医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该刊发刊词提到,“学术无分国界,贵能适应……取人长以补己短,是适宜也,炫人短而弃己长,是盲趋也”[2]。足可见当时的该刊对中西医融合是持包容开放之态度。同时,他积极面对现实,主动审视中医之不足,并以西学和西医之方法对中医进行革新。1930年,为反对教卫部禁止设立中医学校,吴汉仙撰《欲就我国医药之危之亡急宜采用科学方法而谋根本上革新之建设》一文,对中医界“自恃其学说之健全”的现象进行抨击,认为中医“倘仍固步自封,势必尽归淘汰”,并认为当今之医学,“宜择有中西医学(智)知识者,采用科学方法。医学则以系统为前提,药学则以实验为根据”。比如他倡导借鉴西医院的方式,发展集临床医疗和科研于一体的中医医院,并认为这是迫在眉睫的。1932年,为筹建湖南国医院撰《筹设湖南国医院募捐启》,“为改良增进起见,拟筹办国医院……延聘中西通才。购置科学仪器,以造成国医人才”[3]32。1933年,湖南国医院在沙河街成立,后定名“湘省国医院”,为湖南省中医院即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前身。此外,他还被日本东京汤本医院院长汤本求贞、新加坡医院联合会主席黎百慨、斯里兰卡华人区联合会总理王松贞等聘为医学顾问。
1.3 敢于斗争,力挽狂澜
吴汉仙是中华文化的捍卫者。吴汉仙认为“一国之文化,为一国民族所信赖者,即为其民族之命脉”[3]1,他敏锐地认识到中西医学之争,实际上是中西文化之争,“独不忍坐令文化消除”[3]3。1929年2月,南京政府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余云岫等提出的废止中医案。吴汉仙从国家民族存亡大局出发,提出“西医日盛,则西药日销,始则以其文化侵略,而弱我民族。终则以其经济侵略,而削我民生”[3]10。著《驳中央卫生部废止国医议案通启112cc133629504e37da42921ab0931ac》,并作为湖南中医界代表之一参加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他是中华国医的捍卫者。“志在匡扶,匹夫有责”[3]4。在这场长达二十余年的中西医学之争中,吴汉仙作为中医药事业的坚定捍卫者,始终屹立在抗争最前线,1930年,反对教卫部禁止设立中医学校和将原有学校改称学社,捍卫中医药的教育权;1934年,作为湖南中医界代表之一与全国中医界代表一起参加国民党四届四中全会,要求颁布《中医条例》,捍卫中医在法律上与西医平等的合法地位;尤其是在1937年2月,他作为湖南医药界代表,召集全国中医界代表请愿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担任全国中医界与国民政府谈判总代表,坚决捍卫中医在行政、教育上的权利,并取得了胜利。
1.4 作育英才,延续火种
在中西医抗争中,北洋政府时期和国民党政府时期均将中医排斥在医学教育体系之外,吴汉仙竭力为中医争取教育权,即将中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932年,中央国医馆下令将浙江兰溪中医专门学校改为学社,吴汉仙撰《教卫两部焚坑医药痛史录》,并于1933年与易南坡、刘岳仑、郑守谦、张牧庵等发起筹建湖南国医专科学校。1934年春天正式招生开学,首届招生80余人,校址设在长沙市青山祠。学校办学宗旨为用科学方法整理国医国术,培养造就国医药专门人才,教学以中医为主,辅以西医课程,设有临床教学医院,重视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1935年,中央国医馆下令湖南国医专科学校改成学社。作为学校副校长的吴汉仙坚决反对,撰《湖南医药界一致否认中馆改校称社通电》,并带头抗争,后中央国医馆收回命令,不再要求其他中医学校改成学社。1938年,因日寇轰炸长沙,学校迁到沙河街湖南国医院内办学,1941年,因种种原因学校停办。其间,学校共招收7个班级,毕业人数约200人,培养了一批中医药优秀专门人才,其中包括任应秋、谭日强、夏度衡、张海清等名医大家。
2 开拓与探索:从吴汉仙“中西医一家”思想领略其精神内核
西医在中国的发展让当时中国整个社会对医学的认知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医是否具有科学性的质疑声甚嚣尘上。以吴汉仙为代表的中医界先识之士们,在奋起抗争的同时,也在思考探索自救之道。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药想要谋求出路,就必须予以改良、革新,必须借鉴西医之所长。吴汉仙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丰富了“中西医一家”思想。笔者尝试通过对吴汉仙学术主张、教育理念和文化认知的分析,探究其“中西医一家”的思想内涵及精神内核。
2.1 执中参西,固本创新——科学化的学术主张
中医经过了上千年的历史发展,有其独特的哲学基础、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但在这场中西医论战中,以余云岫等人为代表的“废中派”对阴阳、五行、经络等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猛烈的诋毁和抨击。吴汉仙坚持以中医为主,对中西医学都进行了深入、辩证、严谨地学习,并尝试通过探索沟通中西医学的路径以论证中医理论的科学性。
2.1.1 主张中西医学原理相通,强调中医科学性 吴汉仙认为,“百川争流,派别支分,而竟委穷源,终归一本”[3]23。虽然中西医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理论体系有差异,但两者的医学原理是一致相通的,故常使用“拟同性解释”的比附方法来解释中西医学术理论。吴汉仙用“阴阳气化”学说来概括中医理论的本质与核心,认为“中医之主体在气化”。他提出气化与细胞、六淫与细菌的比附,认为“气化为细胞之母”“六淫为细菌之母”[3]26,并指出,“究之吾国医学,虽不明言细菌。而细菌之发生与死灭,实统摄于气化之中。故菌由气化以生,亦由气化以灭”[1]22,所以“夫同一病也,中医治六气而效,西医治细菌而亦效者”[3]58。他所提出的阴阳气化的生菌杀菌理论,反映的是中医辨证施治的理念,这是从本质上阐明中医学的原理,维护中医的科学性。其《医界之警铎》中编“中医破疑录”共设23篇,通过剖析“发热非热”“恶寒非寒”等病症,主张中医在复杂病症面前的独特优势[4]。可以看出,吴汉仙坚持以传统中医理论和传统中华文化的思维模式为根基,积极学习借鉴西方医学的先进理念,试图借助近代医学知识来论证中医药学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以达到探索中医、发扬中医的目的。
2.1.2 主张衷中参西,融通医理 吴汉仙曾担任山西太原中医改进研究会名誉理事,该研究会宗旨即为“阐发中医真理,参证西医科学,穷源溯流,融会贯通”[5]。其《医界之警铎》一书,便是“专取国医临床经验所得之事实,与西医研究室内所得之理论,以互相印证”[1]3。其主编的湖南国医专科学校教本《中西医病理学合参》则为“博采古今中外名家学说,以中医为中心,参附西说”[1]92。《病理学讲义》也是以中说为主,附以西说,专门对中西医学的病理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6]。如第一编病理概述,概述了六经与病理之间的关系、与时令病之间的关系,以及恶寒发热之原理、外感伏邪的研究与辨别、伤寒三表法等。后附西说病理与调节功能之关系、病理与细胞实质之变化等。《中西医系四系全书》则通过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和药物学等方面,分析中西医生理认识上的异同、中医的“六淫”与西医的细菌学说相结合的病理学上的融合创新,提出了肺结核、脑膜炎等多种疾病的中西结合诊断方法,并通过比较中西医药的优劣,提出了中药应与西药相互借鉴融合之发展道路[7]。吴汉仙不守旧古说,不盲从新学,将传统中医理论和西方医学体系相互考证比较、相得益彰,为中医的科学性提供有力辩护。这正是促进中医复兴的科学之法,也是推进中西医融合的创新之路。
2.2 中西兼备、切合时需——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1929年初,国民党政府通过废止中医案,禁止设置中医学校。虽经过吴汉仙等中医药界人士的不懈努力,中医教育合法化得以承认,但他们也认识到中医教育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吴汉仙坚持汲取西医教育之经验,突破中医教育传统发展体系,在湖南国医专科学校开辟了一条中西医兼备的具备现代科学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
2.2.1 中西结合的办学理念 湖南国医专科学校办学宗旨是“用科学方法整理国医学术,培养造就国医药专科人才”。其中,“科学方法整理国医学术”就是用西医方法来阐述中医理论。研究学校办学历史,湖南国医专科学校在办学宗旨、管理体制、办学体系等方方面面都蕴含了“中西医结合”的思想。综合近代中医学校教学史分析[8],可以说,以湖南国医专科学校为代表的中医学校是最早一批体现中西医结合办学理念、探索中西医融会贯通发展道路并开展中医学历教育的院校。
2.2.2 现代化的治理模式 吴汉仙等人制定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制度,包括学校领导机构、职教员队伍、会议管理制度、图书馆规约、经费审计等,使学校具备了近代科学教育的特点,实现了近代大学的基本职能。吴汉仙强调,图书馆在办学中的重要性,讲“然讲习之首要,先在图书馆”[3]16,这与现代高等教育中认同的图书馆是高等学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的认识是一致的。
2.2.3 中西兼备的教学体系 湖南国医专科学校在课程设计、教学计划等方面都借鉴了西方教育模式。比如采用学分制管理,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种。在课程设置中以中医学为主,但也辅以西医学。先后开设医学课程如处方学、内难学、内科学、外科学、妇儿科学、生理学、解剖学、卫生学、西医概要等等,中西医从基础到临床课程都有,同步开设外国文(日、德)课程,甚至在抗战时期还开设了战争救护课,广泛吸收西医的外科手术之长。此外,学校还重视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按照学校教学计划,第一学年讲授基础医学,第二、第三学年讲授应用医学。理论课结束后,分派学生往各医院临床实习。可以说,吴汉仙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实践在当时具有开拓性、探索性,为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和“中西医结合”理念提供了重要借鉴。
2.3 中体西用、兼收并蓄——多元化的文化认知
彼时,随着西医在中国的影响逐步扩大,中医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一度被剥夺话语权。中西医之论战不仅在医学界,还在思想界和文化界引起轩然大波,相关人士还曾打出“提倡中医,以防文化入侵”的旗号。中医的兴废之争,实质上就是两种泾渭分明的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吴汉仙在严厉批评“废止中医”相关言论的同时,也认识到中医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都必须从自身封闭的框架中跳脱出来。
2.3.1 中体西用的文化范式 吴汉仙在当时就认识到“中西医学之争,实源于文化之不同”,指出“毁国医,即所以毁文化”。他指出了中西医思维方式的不同,“盖中医论病,系指病之起点与来源;西医论病,系指病之极点与现状”[3]29。中医论病是从整体上、根源上“归纳”,西医论病则是从局部、微观上“分析”。吴汉仙坚持遵循中医的思维方式,比较明确地指出了整体观念的重要性。但他也认为,“形上形下,各有专长,墨守古法,不足以应时代之需”[3]44,并提出“医者当从哲学思想出发,而以科学为参考之资”[3]42。吴汉仙这一试图整合中医和西医矛盾关系的框架和构想,实际上就是“中体西用”的文化思维范式之体现,是适应时代思潮所做的有益尝试,也给后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3.2 兼收并蓄的文化态度 相对于主张全盘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拒绝接受一切新事物的保守主义而言,吴汉仙既坚定地维护中医,也深知兼收并蓄、广纳博收的必要性。他指出:“编者博采兼收,固异于中者以补西说,略于西者,补以中说,以期臻于完善。”[3]45并先后创办了《湖南国医专期刊》《长沙卫生报》等期刊,内容涵盖中西医学术研究、卫生知识等等,提倡学术争鸣,文化交流,以取彼之长,补我之短,融贯中西。吴汉仙不仅深谙中医,对国外一些医家思想也有较多研究,比如日本的汤本求真、和田氏、奥田氏、香蓼氏和新加坡的黎伯概等。他试图通过融汇中外医家之思想,博采众家之长,终成其一家之言。他希望“将来融贯中西于一炉,造成一世界之伟大医学”[3]10。这与现代“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也为后续中西医结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实践指导。
3 继往与开来:从吴汉仙思想之坚守与变革探讨中医药高等教育传承与创新
探究吴汉仙的思想与实践,可以看到,吴汉仙思想可贵之处体现在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坚守、“中西医一家”的理念创新,以及中医药现代化教育的模式创新,这为当代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高等教育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借鉴、经验总结和发展构想。笔者认为,吴汉仙思想之坚守与变革在当代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指引着我们探索一条既守传统中医药之正,又创现代医学之新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传承创新发展道路。
3.1 理念创新:中西融合育人,培养复合型医学拔尖人才
吴汉仙集中医之大成,融西医之精华,贯中西之长的育人理念和办学实践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为中医药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作为我国特有的医学模式,中西医结合不仅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顺应时代需求的未来医学发展方向。中医药院校必须创新办学理念,推动中西医学体系有机融合,培养更多中医功底扎实、西医知识完备、融通中西医的高素质复合型医学拔尖人才。
3.1.1 中西医结合教育稳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从其领导中医药发展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要“团结中西医”“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湖南中医药大学始终坚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发扬传承吴汉仙中西汇通的办学理念,于1981年创办中西医结合学科,1993年经湖南省教委批准开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全国最早开办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的高校,充分展现了学校敢为人先、兼收并蓄的精神内核。2024年,学校高质量完成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试点认证工作,成为全国首批开展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试点认证的中医药院校。三十多年来,学校积极探索中西医人才培养模式,首创了“两个基础,一个临床”(中医基础、西医基础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中西医临床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并在全国20多所医学院校推广,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能中会西”的医学领军人才,也为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样板范式。
3.1.2 推进中西医结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对于中医药高校来说,要加快培育满足社会需求的中西医临床复合型人才,打造一流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就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强中西医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推动中西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要进一步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中西医结合培养体系,打造好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完整教育链条;要进一步加强既精通中医又熟悉西医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中西医临床一体化思维和知识体系的打造;要进一步完善中西医结合继续教育,规范中西医住院医师规范培训体系和方案;要加强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升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思维,不断推动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加快培养中西医结合拔尖创新人才,为我国医学和世界医学的进步开具一剂“中国特色处方”。
3.2 模式创新:统筹推进改革,创新中医药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
吴汉仙对中医药现代化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对当前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的背景下,中医药高等院校要传承好以吴汉仙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医药教育家的思想与精神,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建设和完善符合中医药发展特色和发展规律的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
3.2.1 优化学科布局,构建交叉融合的协同培养模式 湖南国医专科学校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构建和完善了中西医结合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科发展体系。而在当下新医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协同发展,是实现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关键路径。中医药高等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康养等战略急需和未来新兴领域进行前瞻性布局,探索“中医药+”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湖南中医药大学坚持突出中医药学科特色优势,强化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等一流学科、高峰学科特色,积极培育中医药转化医学、中医药信息学、中医亚健康学、中药生物工程等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抢占学科未来发展制高点,推动建设行业一流、国际知名、中医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3.2.2 重构培养学制,完善本博一体化培养模式 湖南国医专科学校依据当时“壬子癸丑学制”,以日本的现代化学制为参考,设定为3年学制,以满足当时中医药人才培养之需。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更多高层次、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当务之急和改革方向,符合医学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长学制教育则成为破题之策。2024年,湖南中医药大学新增中西医临床医学“5+4”本博一体化招生方向,成为唯一一所实现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5+3”“5+4”全覆盖的长学制培养高校。通过发展一体化长学制培养方式,进一步夯实医学理论基础的学习,强化临床综合诊疗技能,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全力打造高素质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
3.3 国医传承:坚定中医自信,构建中医药自主知识体系
吴汉仙始终旗帜鲜明地捍卫中医药权利,尝试用科学的方法,诠释中医理论的实质,理清中医与西医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为近代中医药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下,构建好中医药自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等对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新时代坚定中医文化自信,推进中医药科学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3.3.1 坚定理论自信,构建科学化理论体系 中医药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哲学和科学智慧,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但若无法用现代科学的语言解释清楚,就会陷入如同中医存废之争中的被动局面和认同危机。中医药高等院校要积极搭建起中医药学和现代科学体系的沟通桥梁,将“阴阳五行”“四气五味”“君臣佐使”等博大精深的中医学术体系,用现代科学的语言阐释清楚,建立符合现代科学范式,适应时代需求的中医科学化理论体系。湖南中医药大学始终坚持深化中医药理论体系课程建设,提高中医药类专业经典课程的比重,系统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大经典以及其他中医药经典理论,引导学生强化中医药价值取向,培养中医思维模式,推动中医药学术理论体系的科学化、系统化建设,为实现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坚实的科学理论支撑。
3.3.2 坚定文化自信,强化中医药话语体系 “西学东渐”文化背景下,中医药在国际国内舞台的话语权都受到了巨大的限制。将内涵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介绍给全世界,构建好融通中外的中医药话语体系,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高等院校作为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文化重地,以及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前沿阵地,必须寻找有效的叙事方式,以大众化、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向全世界传播好中医药文化。在“两个结合”重要论述的指导下,湖南中医药大学依托“湖南省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等,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理论研究阐释,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学始终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在韩国圆光大学建设了全球首家研究型中医孔子学院,在巴基斯坦、柬埔寨、迪拜、津巴布韦建立中医药中心等等,以合作办学、人文交流、产业合作、医疗援助等方式,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力、感召力、影响力。
4 结语
在烽烟迭起的中西医论战中,吴汉仙虽然作为保中派的代表,但他仍有着难得的理性思考,希望取西医之精华、补中医之短,致力于推动中医与西医的协同发展,这不再是一条具有排斥性的“非此即彼”式的理念,而是体现了一种兼收并蓄、中西一家的文化雅量和博大胸怀,这才是真正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通过深入挖掘吴汉仙思想内涵和办学实践,以回溯学校发展历史,传承前人办学智慧,凝练学校精神内核,推动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并藉此以庆祝湖南中医药大学建校90周年!
参考文献
[1] 吴汉仙. 医界之警铎: 上编[M]. 长沙: 湖南中西一家医院, 1936.
[2] 吴汉仙. 湖南医专期刊发刊词[J]. 湖南医专期刊, 1935(1): 1.
[3] 吴汉仙. 医界之警铎: 下编[M]. 长沙: 湖南中西一家医院, 1936.
[4] 吴汉仙. 医界之警铎: 中编[M]. 长沙: 湖南中西一家医院, 1936: 2.
[5] 中医改进研究会. 中医改进研究会组织简章[J]. 医学杂志, 1921(1): 14-16.
[6] 吴汉仙, 刘裁吾. 病理学讲义[M]. 长沙: 湖南国医专科学校, 1934: 1.
[7] 吴汉仙. 中西医学四系全书[M]. 台北: 炎煌书邮社, 1967: 4-10.
[8] 张增国. 近代中医学校教育史的研究[D]. 济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