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医科背景下中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寻

2024-12-09刘旺华刘岩松邓奕辉李花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10期

〔摘要〕 新医科是新时期中医药工作的发展方向,“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要求高等中医院校必须探讨更符合时代背景的中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切实解决中医学生不熟悉经典、不会实践操作、不了解科研、难以面对患者等问题。本文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从经典教学、实训课程、创新科研、伦理教育等角度重点探索新医科背景下中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力求为中医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助力新时代中医的继承发展、守正创新。

〔关键词〕 中医;拔尖人才培养;新医科;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4.10.026

Cultivation model of top talents in Chinese medicin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cal Science: A case study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LIU Wanghua, LIU Yansong, DENG Yihui, LI Hua*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

〔Abstract〕 New Medical Science re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new era. Its position in talent cultivation has been assigned as "a great national plan, an essential aspect of people's livelihood, comprehensive disciplines, and an interdisciplinary major", which requires higher institutions of Chinese medicine to explore a model for cultivating top talents in Chinese medicine that is more in line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s of Chinese medicine students such as unfamiliarity with TCM classics, lack of practice skills, ignoran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ifficulty in communication with patients. Taking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top talents in Chinese medicin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cal Sc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aching of TCM classics, practical training courses,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ethical education, aiming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uch talents and contribute to the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adherence to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top talent cultivation; New Medical Scienc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2019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中医药大会上提出,新时期中医药工作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1],中共中央在《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强化中医思维培养,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中医药专业主体地位,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2],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3]。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4],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新医科作为“四新”建设的重要内容,旨在将医学人才培养定位在“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5],构建医学教育新体系、新模式。高等中医药院校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着力点。现阶段的中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中医药人才培养存在中医药教育西化、学生中医思维薄弱、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本文依据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教学实践,从中医药基础教育、临床技能培养、科研能力培养、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等方面探索新医科背景下中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1 中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背景

2020年11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对中医药人才短缺的问题出台《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6],提出推动中医长学制教育改革,在八年制本、硕连读培养的基础上试点探索九年制人才培养,进一步探索中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然而有统计表明,至2021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为1 030 935个,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为77 336个,中医类医院只有5 715个,中医类门诊部、诊所71 583个;2021年末全国卫生人员总数为1 398.3万人,而中医药人员总数仅88.4万人[7],因此,我国依然面临中医药人才尤其是中医拔尖人才短缺的问题。

湖南中医药大学是湖南省重点建设本科院校,是全国首批设立中医类国家级重点学科的高校,2022年学校入选湖南省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秉承“文明、求实、继承、创新”的校训精神,坚持“质量办学、特色办学、开放办学”的理念,拥有国医大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中医药教学名师、岐黄学者等名师名医170余名,建有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平台。在此基础上,本校对新医科政策下中医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作出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2 中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进展

自“新医科”建设方针出台以来,各地中医药学府对中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层出不穷,如长春中医药大学采用中医药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编写实践操作技能教材、开设跨学科选修实践课程、开展项目驱动式教学等方式促进了学生传承意识、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的提升[8];贵州中医药大学曲婉莹等提出立足经典、因材施教、促进课程分化和拓宽教学途径的教学改革思路[9];温州医科大学王萍主张线上、线下教学有机结合,构建“互联网+教育”的新中医教育体系[10];南京中医药大学继开设理论教学、临床实践、技能实训为一体相互融通的临床课程教学模式,提升中医学生的临床能力后,提出创新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模式和中医全科转岗培训,培养既懂中药学又懂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的新规划[11]。上述改革方案均已实施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处于探索阶段。

3 中医药拔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中医经典理论功底不牢

中医经典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中医经典教育是培养学生中医思维的根本思路,而中医经典均为古籍,其内容博大精深、古奥晦涩,多引自古代天文历法、周易八卦,对读者运气学说、地理堪舆知识有较高要求,初学者难以理解其中精义,容易对经典失去兴趣。

以《内经》为例,本校在学生入学时即鼓励学生主动阅读《内经》,并在《医古文》《中国医学史》等课程中节选《内经》经典篇章讲授。《内经》以阴阳五行辨析人体、以取类比象论述五脏,而学生初入学时尚未养成中医思维,在现代科学的思维习惯下对其表述无法接受,难以理解;对五运六气、干支八卦等内容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对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等变化难以掌握其规律。市面的译注多停留在表面文字的翻译,对更深入的内容缺乏探讨,学生无法及时散疑解惑,以致对经典知识一知半解。

3.2 中医临床技能生疏

“中医的生命在于临床疗效”,然而部分院校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课堂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脱轨,且部分教师缺乏丰富的临床经验,这导致学生中医技能缺乏反复磨练,只知书本、不知实践,临床技能生疏,辨证能力薄弱,因此,中医学生的临床能力常为人诟病,中医临床人才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以脉诊为例,学生虽然通过课堂教学后了解了种种脉象的理论特征,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学生真正诊脉时,常常顾此失彼,对于相似脉象的区分缺乏经验,由于缺少及时的纠正和指导,学生容易积累错误的印象和直觉,导致课堂知识难以有效应用到临床。

3.3 中医科研创新能力薄弱

中医药要走向世界应该以中医药现代化为前提,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科研创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许多国家瞄准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前景,面对天然药物和中医药产业在国外迅速崛起的大潮,国内部分中医药院校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满足于传统诊疗技术和传统产业而固步自封、不求上进,妨害了中医药的进步。受制于生均科研仪器和科研经费不足,学校对于本科生的培养依赖课堂教学,教师较少指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对学生科研探索精神和意识培养重视不够。校园科研创新氛围不浓,科研创新条件简陋,学生对于中医药科研方向缺少创新性想法,导致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成了中医药院校本科生培养的薄弱环节,无力推动中医药的后续发展。

3.4 医患沟通能力稚嫩

后疫情时代医患纠纷频发,有关医学伦理、行医道德等话题屡次成为舆论热潮,医患沟通问题导致的医患纠纷事件占据所有医患纠纷事件的80%[12]。医患沟通能力已被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列为医学教育的七项基本能力之一,对学生进行医患关系教育,提高未来医护人员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减少医患纠纷的重要途径。然而高等中医院校对于医患沟通、医学心理、医学伦理、医疗纠纷、医保政策等问题的课程设置比较薄弱,课时偏少,场景模拟训练不足,医学生在应对以上问题时显得底气不足、经验缺乏、难以合理处置。学校虽设置了《医患沟通学》课程,但课程占比少、课程内容偏重理论、课堂组织偏于传统,不利于培养学生在实际医患关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末期,虽已成年但仍处在象牙塔中,单纯易激动,易产生偏激观点,易被舆论引导情绪,需要教师不断引导,纠正学生的伦理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完成从“普通人”到“医生”的角色转变。

4 新医科背景下中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

4.1 优化课程体系,加强经典教学

为了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融合,打通理论与实践的壁垒,由湖南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研室袁振仪教授领衔,融合基础与临床、医学与人文、中医与西医跨学科的教学团队,构建了中西医学科交叉前沿课程《基于疾病的中西诊疗思维综合训练》课程,具有首创性。本课程整合中西医基础多学科教学资源,以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防治具有明显优势的疾病为选题,采取微格教学法,将对疾病进行中西医综合诊疗过程的情景搬进课堂,为学生搭建临床诊疗思维模式,为中西结合、经典与临床结合的典范。

此外,湖南中医药大学开设《中医经典与临床》课程,建立中医经典模拟诊室,允许学生在课后跟师学习,并建立基于国医大师临床经验的中医经典思维虚拟仿真系统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运用虚拟仿真的方法,基于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临证的典型案例,通过软件构建模拟患者病情和环境的3D场景,强调患者诊治过程和方法的真实再现,将接诊过程中的视觉、听觉等融为一体,使学生真实感受到自己在接诊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从而达到规范化训练中医医学生中医经典临床技能的作用,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为培养中医类学生中医经典临床思维打下坚实基础,提高学生临床应用经典的能力。

中医教学重在中医思维培养,中医思维的培养依托于中医经典教学。中医经典文化的建设重点应立足于平时,努力激起学生探索欲望,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经典、钻研经典。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提出读经典的标准有五:读熟,读懂,掌握,融会贯通,运用。

4.2 加强实训建设,营造实践环境

实训课程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操作环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书本知识,锻炼临床实践技能,是医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方式。对于中医学拔尖人才的培养,实训课程、虚拟仿真平台等项目是重要的授课手段,应着重建设、大力发展。随着中医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技术近年来飞速发展,本校建立了国家中医临床技能实践中心和中医实训中心,现有中医诊断、方药辨识与组方、中医药膳、健康管理、针灸推拿、中医经典思维模拟6个实训模块,开设实验项目60项,脉诊仪、舌诊仪、微循环仪、红外热像仪、体质检测仪、智能诊疗系统等辅助教学工具,现已广泛应用于教学。

4.3 激励科研创新,摆正评价导向

医学教育应以新医科为契机,以创新为导向,注重培养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可允许学生参与硕、博学生的科研项目,培养实践操作能力,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想法,在伴读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科研活动,科研过程中表现优秀者给予适当奖励。湖南中医药大学以培养学术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为提升在校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建立学生与导师双向渠道,建立拔尖人才一对一跟师制度,针对本科学生开展了助研计划,吸引学生参与科研课题,藉此赋予学生展示科研能力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将获得科研项目、竞赛获奖、专利、发表论文者纳入研究生推免指标体系,将发表SCI论文、获得发明专利、国家级创新创业计划、学科竞赛获奖纳入破格推免条件。在学生参与助研计划期间,学生可跟随导师和研究生观摩学习,参与科研课题组会讨论和相应的学术活动,帮助学生初步构建科研思路。

4.4 增进沟通技巧,化解医患矛盾

医患关系是学生后续工作过程中面临的主要人际关系之一,新医科强调医学教育的创新与实践,要求医学人才具备更广泛的知识面和更强的实践能力。据统计,约有50%的医患纠纷源于医患沟通不良,培养学生良好的处理医患纠纷的能力是本科教学的应有之义。大学生虽已成年却始终处于象牙塔内,难免具有单纯、冲动的特征,难以应对复杂的医患关系,是医生群体中极易为情绪煽动的对象之一。为提升学生医学伦理素养,提高学生对于医患社会关系的认识,帮助其在日后合理解决医患纠纷,伴读导师将在大学《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等课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如何与患者进行合法有效沟通,结合社会医患纠纷实例素材,指导学生分析医生行为,及时纠正学生错误观念。在人际关系的引导中,伴读导师还将借助阴阳协调、刚柔相济、中庸之道、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情志致病、大医精诚的思想和智慧,将中医思想与临床案例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应对和化解临床面临的医患矛盾的能力,在夯实学生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其人文素养和沟通技巧。

5 结语

新医科建设包括理念新、背景新、专业新3个方面的内容,是当代医学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针对当今中医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下中医经典教育浮于表象、实践能力培养滞后于理论课程、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投入过少、医患关系教育占比不足甚至缺如等问题,在中医经典教学方面积极推进伴读导师制度,依据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读经典的5个标准,将提升中医学生经典素养的过程分为读熟、读懂、掌握、融会贯通和运用5个步骤,逐步培养学生中医思维;在实践教学方面,增强实训课程和虚拟仿真平台建设,培养共进的教师评价导向;规范化医患关系教育课程,借助大医精诚等中医特色思想,帮助学生过渡到“医生”角色。构筑中医教学新理念、适应信息时代新背景、探索中医特色新专业,整合中西医专业知识,构建新课程体系,提高学生中医思维和科研创新能力,形成中医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中医学在新医科背景下发展的可靠路径。湖南中医药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中医拔尖人才建设上作出了突出贡献,《“四位一体”能力导向的中医学研究生传承创新人才培养43年探索与实践》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涌现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优秀教师、岐黄学者等一批优秀教师和团队;学生多次在全国性学科竞赛中获奖,取得可喜成绩,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23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中,学校总分位列全国医药类本科院校第四,在全国中医类院校中排名第三,彰显了湖南中医药大学在新医科建设中取得的成绩。新医科建设项目开展至今已有五年余,大学仍砥砺奋进,坚持探索中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出知识与实践并重、传承与创新并用、医德与医术并修的合格中医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 习近平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李克强作出批示[EB/OL].(2019-10-25)[2024-02-13]. http://cpc.people.com.cn/n1/2019/1025/c64094-31421037.html.

[2] 新华社.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A].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9(31): 6-10.

[3] 新华社. 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J]. 中国现代中药, 2023, 25(3): 696.

[4]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A].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9(3): 34-41.

[5] 马陆亭.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 从教育理念到范式变革[J]. 中国高等教育, 2022(12): 9-11.

[6] 湖南省教育厅. 湖南省教育厅 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A]. 湖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9): 10-13.

[7]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 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J]. 中国病毒病杂志, 2022, 12(5): 321-330.

[8] 孙宏志, 王 微. “传承创新”理念下中医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1, 29(6): 805-810.

[9] 曲婉莹, 杜文章, 丁 然, 等. 大健康时代背景下中医养生学教学改革思路探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 21(14): 181-183.

[10] 王 萍, 吴暾华.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医学发展探析[J]. 中国市场, 2023(8): 191-193.

[11] 田 娟, 高 山. “互联网+”中医医疗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 卫生经济研究, 2022, 39(3): 70-73.

[12] 董圣洁, 施贞夙, 李国红. 我国三甲医院医疗损害责任纠纷现况分析[J]. 中国医院, 2020, 24(4): 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