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屡败屡战

2024-12-09西北郎

军嫂 2024年11期

多年过去了,偶尔想起谈过的几个对象,一些片段仍印象深刻……

1988年冬,23岁的我从青藏高原的军营回河北老家探望父母。一天,家里来了一个媒人,想要撮合我和小刘。

小刘身材娇小,比我小一岁,与我从同一所小学毕业。我读初中、高中时还是“二年制”,小刘赶上改为“三年制”了。因此,她上大学比我晚三年,读的是河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媒人知道我们认识,说是和小刘约好了,让我直接去她家。吃过饭后,晚上7点我到了小刘家,一阵寒暄后,我俩开始漫谈。老师、同学、大学、专业、八达岭长城、诗歌……无所不说。不知不觉间聊到9点,实在不好继续打扰,我便起身告辞。离开前,我们互留了通信地址。

通信时,我们除对高原风光、刘欢的歌、巴尔扎克的小说还谈得来外,其他就话不投机了。我们之间渐渐有了分歧:她觉得西北边陲距离河北老家太远;我呢,觉得在哪儿当兵都是一样的。

通信半年多后,这场靠人撮合的恋爱,就此画上了句号。

因我长年在外,对小刘后来的情况也知之甚少,偶尔听家人说,她过得还挺好。一次,我借出差之机顺路参观河北大学校园,踏上南院图书馆门前的台阶时,不由得想起小刘曾在信里写道:“我在图书馆给你写信……”

1993 年4 月,西北郎在黄山留影。

1989年冬,我再次回家看望父母。亲戚给我介绍了一名邻村的大学生,姓王。那次相亲,我和小王的交谈时间虽然不长,但我们还是互相留了通信地址。我们之间的通信不足半年,她就明确表示要中断联系。细想一番,或许当时我有些失策。我学的是工科,但一直爱好文学,因此就把一首爱情诗寄给了她。可人家是学电工的,不吃这“酸溜溜的一套”。可惜我不会“看人下菜碟”,只顾自己抒情了。

后来,我又认识了小靳。她祖籍河北,比我小2岁,在湖北武汉某公司上班。我俩通信半年多,多次通长途电话,还有电报来往。

1990年冬,我决定趁休假绕道武汉去看小靳。她到汉口火车站来接我。我的行李箱里,塞了好几本专业书,很重。小靳想帮我提行李箱,试了试,还是放弃了。

当时,我想住一家部队招待所,那里离小靳所在的公司只有几百米。她则建议我住部队的家属区,更方便、省钱。我有些固执,不太接受“家属”的概念。小靳生气地说:“你真不会过日子!”

晚饭时,小靳专门给我送来十斤武汉粮票。我在招待所的食堂吃饭,这就能用上了。其实,我也攒了不少全国粮票,但当时没带在身上。

第二天上午,我去公司找小靳,恰巧她没在,我便走了。下午,小靳就气呼呼地到招待所来问我:“你是不是觉得我不可靠?暗地里调查我?”没有提前告知就去公司找她,可能造成了点误会。

我赶紧说:“没有啊,我调查你干什么?”

“你怎么不穿军装?穿个夹克衫是什么意思?”

“昨晚刚买的,想着是新衣服……”

“昨天说你不会过日子,你还不服气。刚来汉口就买新衣服,真是瞎花钱!”

小靳是真生气了,那天从招待所离开后,再也没有来见过我。

我只好独上黄鹤楼、独步长江大桥,之后悻悻地离开了。

三次恋爱失利,让我不得不反思:我对爱情是不是有些太理想化了?是不是内心有些自卑,又有点太任性了?

在青藏高原工作6年后,1992年春,我调到了河北,后来单位搬迁到了北京。这期间,有不少领导、同事给我介绍对象,都因或这或那的原因,无一成功。

1994年正月,回乡安葬母亲不到7天,本家姐姐给我介绍了一个邻村的大专生,姓张,比我小好几岁。这时,和我岁数差不多的女青年,基本上都名花有主了,介绍人只能将目标扩展到年龄更小一点的。

小张恰好和我之前的相亲对象小王是一个村的。我呢,因重孝在身,实在不愿意在这时候相亲,可又架不住姐姐好说歹说,才苦着脸、硬着头皮去了小张家。

这次相亲,情况有些特殊,因为小张和她母亲的想法不一致。小张正在读大专,又比我小几岁,不着急找对象。我们的聊天有些尴尬,都是我问一句、她答一句,她脸上也没什么表情。人家爱答不理,我也得识趣,没待多久就告辞了。

没过几天,小张的母亲又捎话来,让我再去一趟,以便加深了解。我以为小张还没返校,就再次去了她家。其实,小张已经返校了,她母亲和我聊了聊家常。她家南屋北墙上挂着一个大相框,里面装了十多幅照片,有合影,有单人照。见我盯着相框看,小张的母亲说:“要是喜欢,就拿一张她的照片走吧。”我虽犹豫了一下,但最后还是取走了一张小张的彩色照片。

回单位后,我给小张写信,告诉她,我拿走了她的一张照片。没想到,她很生气,回信说:“未经本人允许拿走的照片,必须退回。”

我赶紧把照片寄还了她。之后,我们也再没有联系。

8个月后,我回家探亲,去看望给我介绍小张的本家姐姐。姐姐又提起小张,说她遭遇车祸,人不在了。虽说我和小张只见了一面、只通了一次信,但还是唏嘘不已,替她感到惋惜。

从与小刘“相亲”算起,我的“脱单”之路已走了六七年。面对现实,我的幻想色彩淡了,变得更踏实、平和了。

转眼就到了1995年,在我30岁生日即将到来时,北京姑娘小韩出现了。她比我小2岁,祖籍河北,与我们县相邻。

第一次和小韩见面,是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门口。之前通电话约见面地点时,她说:“你是当兵的,军博在哪里,你肯定知道。”

认识小韩时,我已经发表过多篇文章,通讯、散文、小说都有,隔三岔五就分享给她。我个性内敛,有些话,宁愿写出来,也不愿意说出来。小韩呢,有时会着急地催促我:“你倒是说呀!”

交往中,虽说我们有意见不一样的时候,但我已懂得了“分寸感”,不会惹恼小韩。我也不再固执,学会了让步。比如,看电影,我喜欢看打斗激烈的、看枪战的,可小韩嫌这类影片太闹腾了。我们最后的讨论结果是:一起去看动画片《狮子王》……

小韩家在朝阳区,为了让她少跑路,我们周末的约会地点一般定在北海公园、中山公园等地。我进城的次数多了,小韩说:“照顾你一回,咱们逛圆明园去吧。”谁知那天,我们刚进圆明园不久,就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我只好放弃游园,赶紧送她回去。

我和小韩平时都爱听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我为数不多的广播电台用稿,还恰好让小韩和她父亲听到了一篇。那是一篇英文小小说《美满姻缘》,我翻译后寄给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播发了。

交往近一年后,我俩彼此情意相投,便结婚成家了。

结婚8年后,我转业离开部队,一家三口定居北京。如今,我和爱人小韩琴瑟和鸣,已相依相伴走过了近30年的婚姻生活。

有时回顾往昔,我觉得自己当初几次相亲失败、恋爱分手,原因各种各样,但之所以能和小韩牵手成功,主要是因为我们在互有好感的基础上,还学会了包容、体谅、互敬互爱。

(作者为退役军人)

编辑/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