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迟来的“军民结合”

2024-12-09陈显涪

军嫂 2024年11期

今年是我结婚36周年。回首往事,我和妻子都不由得想起许编辑和妻子的战友小易。

1946年7月,我出生于重庆涪陵。1965年高中毕业后,我来到四川宣汉农村,当了一名知青。后来,我被调回重庆,在一家国营单位的自备汽车队里当修理工。

1979年,我考进重庆市教育局,被分配到一所中学任历史老师,后又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我进入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期间被借调至当地某报社当记者。那时,我已经快38岁了,经常有朋友打趣我:“陈显涪,你好多岁了哟,还没有成家?”

我都是笑而不语,毕竟,之前经历一路“辗转”,当时白天采访、夜里写稿,根本没时间考虑婚姻大事。

1986年6月,我认识了许编辑。他家在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因刚调动,当时独自在重庆工作、生活。我经常邀请他到我的宿舍做客,一来二去变成了好朋友。

得知我这么大年纪还是单身后,许编辑很为我着急,想为我物色对象。但我的想法是顺其自然,找不到合适的人,就单身过一辈子。

许编辑劝我:“哪能这样呢?这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吗?”

后来,我的借调期结束,回到了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和许编辑打交道也少了。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了许编辑的电话:“陈显涪,我给你介绍个对象,是个军人。”

我以为许编辑之前不过是随便说说,没想到,他竟然一直记着帮我找对象的事。

下班后,我换上一身干净衣服,专门到理发店去刮了胡子。来到约定地点,见到许编辑带着两个着军装的女军人在那里等我。

我正好奇怎么来了两个人,只见她俩都站起来,给我敬了个军礼。我有些拘谨,只好偷偷观察她俩。个子高的姑娘,有点害羞,看上去年纪很小;个子矮点的姑娘,面容老成,更像个大姐姐。

许编辑介绍说,她们都是某军校的教员,个子矮点的就是要介绍给我的邓玲,另一个是她的战友小易,也算是女方的媒人。

我们在饭桌上简单聊了聊工作和生活,饭后各自散去。我心想,邓玲条件优秀,未必看得上我,以后应该也不会再见面了。

哪晓得一周后,邓玲居然到了我的住处,大大方方地说要与我谈恋爱。

我有些不知所措,邓玲是军人,比我小了11岁,她怎么能看得上我?

邓玲说,许编辑对她讲,我事业心强,有才华,有理想,有追求,她便想和我接触看看。

我好奇地问邓玲,是如何认识许编辑的?她说,许编辑的弟弟在报上登了一则征婚广告,没想到,应征信多得看不过来,弟弟就叫许编辑也帮着看看。许编辑看到了小易帮她写的信,觉得她和我倒很合适,便联系了她。

邓玲出身工人家庭,父亲是石油工人,母亲在纺织厂工作。她也当过知青,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她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她整天忙于工作,不知不觉就到了28岁。原本,她也打算不行就单身过一辈子了,但小易劝她再找找看。

邓玲向我表明心意后,我觉得自己配不上她,也坦率地对她说了我的顾虑。但她坚定地说,不在乎我的条件,只是单纯觉得我人好,还给我几天时间考虑。

陈显涪与邓玲近影。摄影/谢勇

父母得知后,表示很支持。就连单位的党支部书记都说:“人家比你小很多,还是个优秀的军人。‘军民结合’,这么好的事情,到哪儿去找?”

第二天,我就去找邓玲,也表明了自己的心意。我们就这样开始交往。

1987年4月,我们“闪婚”了,没有办宴席,更没有举行仪式。因为各种原因,也没有及时通知媒人——许编辑和小易,只是托人将喜糖带给了他们。

结婚后,我天天忙工作,邓玲天天备课、上课,生活安然有序。

1990年11月,我们的儿子出生了。为了感谢许编辑这个媒人,我们给孩子取了个小名叫“大大”。因为许编辑的名字里,有一个“大”字。

许编辑知道后,很高兴,专门送来了一筐鸡蛋,还给孩子买了衣服,说:“没想到大功告成,有缘千里来相会,你们‘军民结合’,祝贺祝贺!如今还生下了个‘小军娃’,更是喜上加喜!”

小易也带着战友上门祝贺,表现出了浓浓的战友情谊。

一转眼,我们都已退休,孙子都8岁了,每天看着他蹦蹦跳跳地去上学,我们老两口别提多幸福了。

(作者为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刘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