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低学段歌唱教学的策略研究

2024-12-08李静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4年11期

摘要:21世纪的学校教育目标指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与落实,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课堂转型。课堂学习方式也从“知识本位”的被动学习转为“素养本位”的能动学习。以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彝家娃娃真幸福》一课为例,立足核心素养,探析低年段歌唱教学的策略研究,促进音乐学习的真实发生,进而达成深度学习的可能性。

关键词:小学音乐;彝家娃娃真幸福;核心素养;低学段歌唱教学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和创意实践,四个维度相互联系与影响。新课标的落地与实施,标志着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在小学低学段歌唱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对课堂如何转型有着深入、持续的思考,对教学能力也有着较高的要求。

一、创设真实性情境,促进学生真实学习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两份纲领性文件中都涉及到“情境教学”。好的情境能让课堂焕发活力,好的情境一定是真实性情境。所谓真实性情境需要符合以下几个标准:链接真实生活;建立在已有认知和经验基础上;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利于引出主题、引发思考、激发思维的碰撞;能够迁移到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对真实性情境的理解,在歌曲感知环节,笔者以创设彝族火把节载歌载舞的情境为抓手,设计围圈走恒拍的律动,感知歌曲节拍的同时熟悉歌曲旋律。在初次试上时,教师通过呈现大量关于彝族风土人情的图片,旨在让学生把目光聚焦于火把节,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回答侧重点各不相同,音乐活动的情境创设完全是按照教师的要求被动达成。经过反思重建,教师将切入点缩小至火把节,通过语言描述结合动态火把节载歌载舞的情景呈现,既激发了学习的情趣,又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方式。通过对真实生活情境的感受、了解,学生就有了参与音乐活动的欲望。通过对个体学生的评价,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陪伴者。在真实情境的体验与感受中,学生对彝族音乐文化加深了理解。

二、建构发展性任务,提升学生表现能力

课堂任务的设计要贴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过于简单、过于复杂的学习任务对学生来说都无法调动起学习兴趣和欲望,更无法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成就感和生长感。歌唱课中的发展性任务,常见的有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对乐段、乐句的划分;旋律的分析比对;歌谱的学唱、词谱的对应、歌词的记忆、情感的表达、歌曲的处理等各种音乐实践活动,需要通过反复聆听或有意义的操练完成任务。它强调多感官参与,通过感觉的迁移和思维获得审美体验。

低学段的学生歌唱能力较弱,未能形成规范、积极的歌唱状态和正确的演唱方法;对于歌词的识读也有一定的困难。如何巧妙解决上述问题,并培养良好的歌唱状态,需要教师在歌词诵读环节加强针对性练习。教师可将诵读环节调整为七个发展性任务。任务一:疏通歌词,学生只要能够识读歌词即可,不做任何其他要求。任务二:鼓励学生看节奏谱,尝试着在一个格子里把两个字音读得均匀一些,并能找到恒拍感。任务三:尝试初步完整诵读,让学生对歌词有个整体感知。任务四:揭示反复出现的富有彝族韵味的衬词“阿里里”,并引导学生用轻巧弹性的声音、快乐的心情和教师接口诵读,只要把“阿里里”读出轻盈的美感即可。任务五:尝试用明亮、轻巧的声音完整诵读,并慢慢加速。任务六:教师加以脚步等体态律动,让学生感受到歌曲韵律感,并用歌声来表现,追求诵读音色的品质。任务七:完整诵读,尝试跟伴奏合作。整个诵读环节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学生收获了可见的进步,学习效果立竿见影。七个有梯度、有发展性的任务从学生的学习能力点出发,螺旋递进式地培养了学生的歌词诵读和审美能力,并为后续的学唱环节起到正迁移作用。

三、开展体验式活动,丰富学生审美感知

音乐体验式活动,立足音乐本体,本文特指“音乐感受与欣赏”实践领域中的“聆听体验”。以丰富的音乐律动、音乐游戏等实践活动为抓手,贴合音乐要素,培育内心听觉,多感官参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从初步感知——细致感受——深度体验,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培育音乐核心素养[2]。

《彝家娃娃真幸福》中反复出现了4个不同音高的音乐小片段“阿里里”。如何在相同歌词、不同旋律中准确掌握音高概念,笔者设计了5个体验活动(见表1)。

五个体验活动,学生遵循听觉为先——动觉切入——视觉辅助的原则,从初步体验——细致体验——深度体验——自信表达,深入浅出地感知、理解和表现音乐。

四、组织协同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意思维

协同性学习强调同伴之间的合作协商,同伴双方有着相互助长的关系。通过与他人沟通、互动,在分享、交流中,齐心协力完成共同目标。协同性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能够培养“分析、表达、创造、评价”等音乐高阶思维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心。

在《彝家娃娃真幸福》打击乐演奏环节,笔者只提供了二件乐器:节奏棒和手串铃。在火把节的情境中,节奏棒可以表现小火把,手串铃表现彝家娃娃手上漂亮的小银饰。如何让这些元素加入火把节,让氛围更加热闹成为了本环节协同性学习的目标之一。基于协同性学习任务——“乐器在何时加入,怎样加入”展开协同性学习,笔者进行了多种分组(见表2)。

不同的分组产生了不同的学习结果,学习成果的不断展示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从同桌两人的协作到全班的整体合作演奏,在互动与评价中,学生的已知经验被唤醒,新的思维在持续生长,和声听觉能力有了显性的提高。

音乐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低学段歌唱教学一定是指向深度学习的。需要一线教师立足教材,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以儿童立场为中心,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策略的选择与优化。

参考文献:

[1] 王志楠.《彝家娃娃真幸福》教学设计[J].儿童音乐,2022(2).

[2] 孟晓蕾.在歌唱教学中培育学生音乐核心素养[J].现代教学,2024(9).

课题项目:2021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专项课题“新时代美育视城下农村小学歌唱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XC-c/2021/103)

编辑/陆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