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核心素养下的逆向教学设计

2024-12-08丁予涵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4年11期

摘要:聚焦核心素养是艺术学科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剪纸艺术》这一单元主题,运用单元整体“逆向设计”,确定教学主线“锚定目标——建立评估依据——实践体验——感知艺术、理解文化”,聚焦关键问题,突出实践活动有效性,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新课标引领下艺术学科育人方式的不断创新。

关键词:艺术学科;剪纸艺术;核心素养;逆向设计

聚焦核心素养是艺术学科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1]。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彰显学科育人价值,是每一位艺术教师的教学期望。美国课程与教学专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提出的“逆向教学设计”,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关注学习本质的设计方法:先明确预期的教学结果,然后“像评估员一样思考”,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最后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本文以《剪纸艺术》这一单元主题为例,运用单元整体“逆向设计”,锚定目标——建立评估依据——实践体验——感知艺术、理解文化,聚焦关键问题,突出实践活动有效性,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新课标引领下艺术学科育人方式的不断创新。

一、合理预期:设定素养发展目标

教学中,我们能够很快说出我们喜欢讲授什么内容,愿意做什么活动,我们使用什么样的资源。但是如果不能明确教学的预期效果,我们又怎么知道设计是适合还是无效的呢?教师要问一问:学生有什么收获?学生理解了所学知识的意思吗?学会了什么技能[2]?走心的美术教学,必须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意义,触动学生的情绪,将所学与他们的体验和经验相结合,从而实现艺术素养的发展和提升。合理的预期,既是具体教学活动依循的指针,也是检验教学是否达成的标尺。由此设计《剪纸艺术》单元目标:

●深入了解中国民间工艺,尤其是剪纸的溯源、艺术形式,以及纹样寓意。

●亲身体验剪纸技法,认识到传统工艺在传承技艺的同时也在积极追求创新。

●在剪纸技法活动实践中,将苏州园林元素巧妙融入,呈现出独特的创新设计。

●认识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责任,激发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

基于此,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对传统工艺美术的认识,引向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这一高阶维度,引导学生走向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明确想要学生理解的核心概念,根据这些问题有目的地构建理解的框架。教师需要全面把握教学内容,将各个知识点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深层次的关联。当学生在新知识和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时,他们才能真正理解,并能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的情境中,进一步激发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新观点的能力。如:剪纸艺术中,哪些地方体现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是什么?如何理解传统工艺的“守正创新”?如何在继承剪纸艺术的基础上,在现代社会实现创新与发展的有机统一?你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何看法?

二、创新评估:甄选有效评估证据

逆向设计强调,教师在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之前应该思考如何开展评估,而不是在一个课程或单元结束时才构建评估。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到达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这就需要收集证据,既包含传统的纸笔检测,也有实践活动和讨论、观察、交流等过程性评价,还包括不同时间内学生的自我评估。

围绕艺术核心素养,在关注学生艺术知识技能掌握的过程中,也要尊重学生有创意的表现,加深学生的艺术体验,合理运用评估结果来改进教学设计,发现学生的艺术潜能。在《剪纸艺术》设计中,可采用任务卡的形式来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见表1)。

评估标准要严格执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围绕学生学习的体验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行为和认知,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由考查知识过渡到考查能力,由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过渡为检验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性的评估,能从检验学生学习态度和方法,合作探究能力等情况出发,帮助学生找出自身学习过程,学习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反过来也能检验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有效、有趣,评价是否公正、公平等,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准确性。

三、注重体验:走进“真实性学习”

有了清晰明确的目标和评估证据后,就要设计最适合的教学活动,包括真实问题设计、明确活动任务、合作小组组织,以及资源材料的选择等。同时,基于学生经验,在最近发展区展开学习,学生需要哪些知识(概念、原理、背景)和技能(过程、步骤)?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知识和技能?要完成这些目标,哪些材料和资源是最合适的[3]?基于理解的逆向设计关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强调“真实性学习”。

陶行知先生借鉴杜威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坚持“做”才是教育进步的核心[4]。美术课程的基本特征就是以感受、理解、创造来指向教学的,特别适用“教学做合一”原则。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通过一些真实或者虚拟的场景体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和内在情绪的参与,使之全身心深潜其中,享受学习过程,激发他们的欲望,调动探秘或者挑战等本能需求。加之有意识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在潜移默化中,达成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剪纸艺术》教学单元,笔者的教学设计如下:

1.剪纸初探——感受与比较艺术美

情境:以吕胜中剪纸装置艺术《招魂》为载体,完成剪纸的基本认知:剪纸的发展历史,剪纸地域特点,剪纸纹样类型等。

质疑:为何剪纸能被列入世界非遗项目名录?列入世界非遗项目名录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讨论:剪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如与皮影戏、刺绣、染织、陶瓷的联系。

延伸:比较各国剪纸与中国剪纸的差异,感受我国剪纸艺术的独特美感。

2.剪纸体验——观赏与体验技艺精妙

情境:参观苏州剪纸工作室,了解苏州剪刻纸的独特艺术特色。

体验:由传承人吴永林老师亲授剪纸技法,学生现场练习苏州园林花窗的剪法。

3.剪纸创作——工匠精神与艺术思维

情境:邀请苏州剪刻纸传承人吴永林老师讲述苏州剪刻纸的历史、工艺、工具以及苏州园林艺术雕刻特点等。

创作:分组创作大、小张作品,体验工匠精神、合作精神和艺术创新能力。

赏析:了解央美教授乔晓光是如何将中国传统剪纸艺术推向世界舞台的。2005年,挪威的易卜生剧院邀请乔晓光教授为现代舞剧《寻找娜拉》作舞美设计(见图1)。

2011年,乔晓光教授受邀为美国芝加哥的奥黑尔国际机场设计艺术品。作品主题定为“城市之窗”(见图2)。

探析:对比两个剪纸作品与传统剪纸的相似与不同——《寻找娜拉》和《城市之光》的艺术形式和色调,以及色调的意义,区分平面和立体表现形式(见表2)。

转换:角色扮演(平面设计师、政府官员、艺术家、社区工作人员),通过转换身份,讨论对剪纸艺术继承与发展的看法:传统的剪纸在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如何才能让中国剪纸得到世界普遍的认同和接受(见表3)?

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和体验,学生在剪纸艺术中感受到艺术的独特魅力,艺术无处不在,学会在生活中敏感地发现艺术,从传统文化中挖掘艺术,更要有从内心深处发掘艺术的本能。有效的美术课堂能帮助学生拥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有学习和借鉴他人创意的联想能力和迁移能力;有勇于探索的实践能力和实践勇气……

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设计,一定要清晰地表述希望学生获得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明确的目标有助于我们有所聚焦,并指导我们有目的地朝着预期结果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剪纸艺术》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创作、分析、探究和独立思考,感受到剪纸艺术的多种表达形式,培养了审美直觉和美感体验。从审美、表现、创意、文化理解等层面上,学生领略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卓越之处,认识到它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学生不仅感知世界,还能深刻体验情感,实现与艺术形象的共情。通过对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领会,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审美及人文素养,促使他们在艺术的世界中去求真、崇善、尚美。

参考文献:

[1] 陈平.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与行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施建议[J].人民教育,2022(2).

[2] 尹少淳.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美术课程的样貌[J]. 全球教育展望,2022,51(7).

[3] 金红琴.聚焦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逆向教学设计[J].新课程研究,2021(31).

[4] 杜宏斌.聚焦核心素养凸显美育功能: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2(9).

编辑/陆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