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历史图示教学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时空观念素养
2024-12-08李佰嵩
摘要:以“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课为例,通过深入剖析图示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实施图示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研究表明,图示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历史时空框架,进而把握历史脉络,培养历史学科时空观念素养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图示教学;时空观念素养
历史学科是一门涉及时空跨度广、内容丰富复杂的学科,对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和关键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包括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是深入探究历史演变的基础[1]。时序观念要求我们将历史事件置于其历史演进的脉络中,洞察其演变的全程,分析各阶段的独特性,并探寻其演进的根源。而空间观念则强调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范围等空间要素的把握,这关乎人类历史活动的环境背景与展现舞台。
在我国悠久的史学研究传统中,读史用图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图示特有的直观性,能够清晰而准确地展示历史事件的地理位置、空间分布以及时间顺序,从而为学生构建起一个直观的历史认知框架。图示教学通过图表、地图、时间线等形象化的视觉元素,引导学生把抽象的知识迁移到自己熟悉的事物中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事件的时空背景,提升历史学科的学习效果。因此,研究如何通过图示改善教学、促进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现今的《中外历史纲要》高中教材图示数量众多且类型丰富,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价值,无疑是历史教师应当关注的重要课题。
为此,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为例,深入探讨图示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与价值。通过对这一课图示的深入剖析,揭示历史图示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提升历史教学质量方面的独特作用,为历史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一、图示教学在历史学科中的价值
图示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通过直观的图形展示,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历史时空框架,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具体而言,图示教学具有以下价值:
(一)直观展示历史事件的时空分布
图示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以一种直观而生动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图示所特有的直观性,能够清晰而准确地展示历史事件的地理位置、空间分布以及时间顺序,从而为学生构建起一个直观的历史认知框架,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各个事件是如何按照一定的时间线索逐步展开的。这种直观的历史认知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历史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
无论是地理位置的变化、疆域的扩张与收缩,还是不同势力之间的对抗与合作,图示都能够以一目了然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这种直观性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还使得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变得生动而有趣。学生在观察图示的过程中,能够逐渐构建起自己的历史时空框架,将各个历史事件按照时间和空间的顺序进行排列和组合,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
(三)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
图示教学在提升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同时,更能够深入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使他们在历史学习中获得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成长。通过图示的引导,学生不再局限于单一、平面的历史叙述,而是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对历史事件进行剖析和解读。图示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图示中的每一个元素、每一个标注都可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比较、归纳演绎等多种能力进行解读。
二、“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课图示教学的应用
(一)利用图示直观展示历史事件的时空分布
在讲述诸侯纷争的背景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示展示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和分布。通过图示,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各个诸侯国的相对位置、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边界。这种直观的展示有助于学生形成对诸侯纷争的整体认识,更能使他们深刻感受到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春秋列国形势图”标注的“1”“2”“3”“4”“5”分别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是“春秋五霸”的主要说法,也是此时期诸侯称霸的时序。“战国形势图”标注的“1”“2”“3”“4”“5”“6”“7”则分别是指秦国、齐国、楚国、魏国、赵国、燕国、韩国7个诸侯国,大致按各国的实力加以排序(见图1)。
(二)通过图示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历史课程学习中的具体体现[2]。精心设计的图示能够将复杂的历史事件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时空框架,进而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例如本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进而继续思考,这些诸侯国是如何被秦国统一的。图中“1”缓慢变大,同时其余数字缓慢向下移出,形象地展现了秦国统一的历史进程(见图2、3)。
图示中往往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如时间线、地图、人物关系图等,这些信息共同构成了历史事件的多维度展示。学生在观察和分析图示的过程中,能够逐渐认识到历史事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种时空观念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三)分析图示提升学生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可概括为3大类,即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3]。图示教学在提升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同时,更能够深入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使他们在历史学习中获得更为全面的成长。在讲述战国变法运动时,教师可以结合图示来展示变法运动的空间分布和影响范围。例如,学生可以标注出各个诸侯国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成果,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见图4、5)。战国时期,各国都在尝试改革变法,但秦国的商鞅变法在广度和深度上更胜一筹。因此,在展示图片时,图5中秦国的商鞅变法做了放大处理,这种结合图示的讲述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通过图示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图示的引导,学生不再局限于单一、平面的历史叙述,而是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对历史事件进行剖析和解读。学生需要仔细观察图示,分析图示中的信息,对比不同图示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见解。
三、“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课图示教学的反思
(一)图示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图示的趣味性,有利于引发学生关注,激发他们的探求欲望。图示中丰富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和有趣的标注,让历史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学生在欣赏图示的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取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感受到历史的魅力。这种趣味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主动探索历史的奥秘,提升对历史的兴趣。
(二)图示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图示
在选择图示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来选择合适的图示。要确保图示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清晰性,以便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历史事件的时空分布和变化。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自行绘制或修改图示,以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
(三)图示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图示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图示,寻找答案。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化对图示内容的理解。
(四)图示应该同其他教学资源融合教学
图示教学并不是孤立的,它可以与其他教学资源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文字资料、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来展示历史事件的全貌,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数字地图、虚拟现实等,来丰富图示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通过本文的探讨与分析,我们深入理解了图示教学在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时空观念素养和关键能力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当然,图示教学并非万能,它也有其局限性和挑战。中学历史地图教学不仅要继承注重识读能力培养的传统方式,而且要进一步关注、挖掘隐性信息,综合多维信息[4]。图示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应用。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图示教学能够在历史学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更多的学生提升时空观念素养和关键能力。同时,我们也希望广大历史教师能够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培养具有历史素养和能力的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徐蓝.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J].人民教育,2018(8).
[2] 朱汉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释义[J].历史教学,2018(5).
[3] 徐奉先.高考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考查路径研究[J].历史教学,2019(5).
[4] 於以传.改进中学历史地图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14(5).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学会2024年度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核心素养立意下高中学生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KT2024031814333823116)
编辑/陆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