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科普展,走进中国百万年人类史
2024-12-07宁波博物院
脑容量越大,智力就越高吗?
这个问题,或许可以让脑袋自己“回答”。
2021年《生态学与进化前沿》杂志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指出在过去数千年里,人类的脑容量迅速下降了约10%。很多网友纷纷评论:“我们是不是越来越笨了?人类是不是在退化?”这些疑问,其实是将脑容量和智力画上了等号。
脑容量越大,智力就越高吗?
这个问题,或许可以让脑袋自己“回答”。
2024年7月6日起,宁波博物院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推出了名为“屹立东方——中国百万年人类史”的自然科普类展览。此次展览其展出145件(组)展品,包括古人类头骨、牙齿、下颌骨等化石、模型,大量旧石器时代石制品、骨制品,以及各类反映当时生活环境的伴生动物化石及模型,旨在探寻中国百万年的人类演化进程。
来自猩猩的你
《猩球崛起》第四部在2024年5月上映,回想13年前本系列的第一部上映时,我们被一只名叫凯撒的黑猩猩震撼到了,当时有条热评写道:“我的英文居然还没有一只猩猩好?”这并不令人奇怪,因为猩猩严格来说是类人猿,它是人类的近亲,并且是现在仅存的类人猿之一。类人猿外表像猿猴,但是它们在身体结构、内在思维以及生活关系上,都具有人类的特征。
人和猿类的其同祖先可以追溯到700万年前,那时生活在中非地区的撒海尔人乍得种其头骨就具有了人和猿的混合特征,其脑容量和眼间距和大猩猩相似,面部特征和牙齿形态却与人类相似。研究表明,撒海尔人已经习惯性两腿直立行走——而这是人与猿的决定性区别。撒海尔人带领人类走上了完全不同的演化之路。
而在东方大陆上,中国是世界上古人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近百年来,中国考古工作不断深入,目前已发现70多处合有古人类化石的遗址。本次展览展出了10余处史前人类遗址,尤其是距今200多万年的人字洞遗址,它是我国百万年人类史最重要的实证地之一。科学家通过山原貘、江南中华乳齿象等伴生动物的化石,还原了更新世时期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在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的泥河湾盆地遗址群中,出土了大量功能各异的石制品,如石核、石片、细石叶等,显示了当时人类进餐、狩猎、制作工具,甚至在加工使用颜料时的生活状态。几百万年的时光,宇宙洪荒,我们通过零星的考古发现,极其艰难地拼凑起了关于“人”的演化之路。
你是什么人?
回顾人的起源,我们需要从一个广阔的时间尺度去审视——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年,才有可能看到一个较为明显的演化进程。
自从人和猿分道扬镳,经过200多万年,也就是距今420万至100万年间,南方古猿出现,以它为锚点,从此,人类的不同支系遍布地球各个大陆。比如在欧洲、西亚地区有体格壮硕的尼安德特人,在非洲和亚洲地区则出现了直立人。
我们熟悉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猿人,部是直立人。大约在190万年前,直立人在非洲首次出现。中国境内最早的直立人,则是在云南元谋县发现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它比周口店的北京猿人早了100多万年。当然,北京猿人无疑是最为知名的代表。1929年12月2日,周口店首次挖掘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证实了古人类中直立人演化阶段的存在。本次展览展出了该头盖骨化石的高仿真模型,观众们可以仔细观察这一“里程碑式”的发现成果。展览中还能看到元谋人的牙齿化石(模型),以及与北京猿人时期相近的沂源人的牙齿模型,上面留存了只有人属成员才有的剔牙痕迹。直立人,是中国的古人类演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鸟瞰百余万年前的中国,直立人欣欣向荣,遍地开花,而且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所谓直立人,顾名思义,他们已经习惯性直立行走——这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直立行走不仅解放了双手,使人类能够用手做更多更精细的事情,还促进了大脑的演化。随着大脑容量的增大、沟回复杂化,脑功能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为人类沟通交流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最终促成了语言的产生。
蓝田县的上陈遗址,可追溯到212万至126万年前,是非洲以外最古老的古人类活动遗址之一。在这一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品,这表明当时的古人类已经能够制造出较为精细、复杂的工具。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代表当时高超技术水平的生产工具—一手斧。生活在中国大陆上的古人类,至少在距今100万年前就开始制作、使用手斧。这一发现说明了当时的古人类已经掌握了复杂的制作技术,为探讨古人类跨大陆迁徙扩散和交流融合提供了重要证据。
然而,自然进化的过程充满变数,尽管直立人的脑容量增加,四肢更灵活,会使用石器,已掌握获取火源和狩猎的技巧,他们是目前已知存续最久的人类物种,但最终,他们还是陆续消亡了。
智人,最终成为地球上仅存的人类物种,笑到最后。
孤独的人类?
生物分类系统,通常包括八个主要级别:域、界、门、纲、目、科、属、种。
我们人类,与黑猩猩、大猩猩这些动物同属于“人科”。与猩猩分道扬镳后,人类从同一个祖先演化出不同种群,全部归于“人属”(猩猩们则成了“猿属”)。在同一属下,包括能人、直立人、智人等不同的种群。
现代人类,亦即智人,大约在20万年前经历多次扩散,逐渐遍布全球。在中国,就发现了金牛山人、大荔人、马坝人等智人。在展览中,可以看到距今30万至13万年的马坝人的头骨模型,该头骨上的凹陷,是东亚地区已知最早的古人类暴力行为证据。同时,展览还展出了距今4.2万至3.9万年的田园洞人纤细的趾骨模型,这可能是东亚古人最早穿鞋的证据。
古人类的演化并非呈单线的发展进程。比如直立人与智人的生存时期与生活轨迹就多有交叉。研究显示,在几十万年前的地球上,至少同时存在6种不同的人类种群。他们之间,不仅有交流与融合,也有战斗与厮杀,甚至导致彼此的毁灭。越来越先进的考古研究技术,揭示了其中复杂的基因交流和人群融合。
202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分子古生物研究团队,从甘肃夏河的白石崖溶洞提取并鉴定出了丹尼索瓦人的线粒体DNA。这份DNA证据表明,丹尼索瓦人的基因在大洋洲部分现代人中占比5%,在亚洲现代人和美洲原住民中占比0.2%,在欧洲现代人中则没有发现。同样,科学家通过基因组研究,发现除非洲人之外的欧亚大陆现代人的基因组成分中,平均有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古DNA研究,实证了地球上不同人种之间的互动。
虽然,现在的人属只剩下了智人这一人种,但古DNA的研究显示,我们的基因中,仍保留着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年前人类起源阶段其他人种的基因——我们的祖先亲戚,始终与我们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