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刀剑真的可以“削铁如泥”吗
2024-12-07马庆民
冷兵器时代,炼刀、炼剑者的极致追求,以及对刀剑的最高评价中,都会出现这么—种形容:削铁如泥。
历史中很早就有诸如“十大名剑”“十大名刀”的存在。它们都有一个其同的特征——极其锋利。
《越绝书》记载:春秋时欧冶子和干将凿茨山,取山中铁英,铸剑三枚,曰:“龙渊”“泰阿”“工布”。因后来的唐代讳“渊”,便改“龙渊”为“龙泉”。“龙泉剑”由此成为宝剑之代名,名扬天下,并传承至今。
龙泉剑有多锋利,《战国策》中是这样形容的:“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也就是说在陆地上,它可以斩断牛、马的骨骼;在水面上,它可以将天鹅和大雁等善于飞翔的大鸟刺落;在面对敌人时,它更具有秒杀的威力,无人可挡。这句话用生动的描述,突出了龙泉剑的锋利和杀伤力。
同为春秋时期锻造,有“天下第一剑”之誉的越王勾践剑在黄土之下埋藏2500多年,出土后依旧寒光闪闪、锋利无比,为世人所惊叹。
据史书记载,龙泉剑从炼、锻、铲、锉,到刻花、嵌铜、冷锻、淬火、磨光……需要几十道工序才能铸成。铸剑师需要组合几块台碳量不同的熟铁块和炒钢块,将其入炉加热后,再进行反复折叠锻打,排除钢中的杂质,提升钢的硬度和密度,从而形成“精铁”。“精铁”加热锻打至少100次,而且一锻一称,直到斤两丝毫不减,即成所谓的“百炼钢”。
除了剑,历史上杀伤力特强、堪称古代冷兵器巅峰的唐刀,也是用“百炼钢”打造而成的。
那问题来了,古代的刀剑真的会有这么锋利吗?如果真能“削铁如泥”,那现代科技如此发达,能打造出这样的刀剑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冶铁技术和锻造工艺。古代的冶铁技术虽然先进,但远比现代工业要落后很多。而且古人所说的“铁”,多数只是硬度比较高的金属或者台金,并非现代意义上的钢铁。
因此两军对垒,利器相拼,获胜一方的冶炼技术和锻造工艺肯定更为高超。
比如汉朝时期,汉军经常与匈奴交战。据史书记载,汉军使用的环首刀,在战场上能砍瓜切菜般砍断匈奴人的武器,这听起来很像是“削铁如泥”。
但实际上,匈奴当时的冶炼技术十分落后,他们使用的武器很多都是用质量差、杂质多的金属制成的,而且锻造工艺也落后于汉军。也就是说,匈奴的武器,跟汉军用精钢打造的环首刀,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所以,环首刀能够砍断匈奴的武器,主要是因为双方武器的材质以及锻造工艺存在较大差距,并非刀剑本身真的能削断任何铁器。
由此不难看出,古代的刀剑能“削铁如泥”,其实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兵器质量的相对描述。当然,“削铁如泥”还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人们对锋利兵器的极致追求,以及对力量和胜利的渴望。毕竟在冷兵器时代,拥有一把“削铁如泥”的刀或剑,就意味着在战场上拥有更大的自信与胜算。
现代科技想要打造高强度的金属,制作一把“削铁如泥”的刀或剑,其实并不难。哪怕提一把如今砍骨头用的菜刀,穿越到古代,这把菜刀,或许就完全可以称得上“削铁如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