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星1号基地:在这里,体验火星生活

2024-12-07曲陌

飞碟探索 2024年4期

1

2012年4月27日,—个年轻人推开了荷兰理论物理学家杰拉德特胡夫特的办公室大门,向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讲述了自己雄心勃勃的“火星一号”计划——

将新移民分期、分批地从地球运输到火星,每批4人,每次历时约7个月;这些人抵达火星后,将竭尽所能地存活下去。他们不必再返回地球,反正人类历史会为他们记下光辉的一笔。至于资金问题,用这位年轻人的话来说就是:“这将成为人类最伟大的成就,资金一定会源源不断地涌入。”

与此前遇到的那些怀着不切实际的空想的家伙不同,这位名叫巴斯郎斯多普的荷兰机械工程师考虑了各种可能面临的问题。比如,从地球飞往火星的这7个月里,航天员在航天器里怎么生活?载人航天器怎样在火星表面着陆?着陆后,如何为火星移民提供水源、能源、食物以及持久的大气环境?火星移民如何与地球上的控制中心通信?怎样保护他们免遭宇宙辐射、高能太阳风暴,以及常见尘暴和有毒物质的侵害?这群新移民怎样度过仪器故障、生病就医、生命必需物资匮乏等种种危机?

虽然《火星移民指南》一书中讲述的这个计划在当时看上去略显乐观,但至少从理论上讲,人类能够克服前往火星途中的各种困难。如果人类真的能够实现移民火星的梦想,那么就可以这颗红色的星球为新的起点,探索更深远的宇宙空间。

根据科学家的预测,要想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完成登陆火星的任务,最佳时机应该在2030年左右—届时,地球和火星的位置相对较近,这样的机会每隔15-17年才会出现一次。而在人类真正登陆火星之前,或许你可以先在火星1号基地亲身体验火星上的生活。

2

火星1号基地位于甘肃金昌,是—个以火星元素和航天科普内容为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在打造火星1号基地之前,“80后”白帆一直在做与文化传播相关的工作。硕士阶段,白帆就读于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媒体与传播专业,当年,他拍摄的记录在英华侨华人的历史与生活的纪录片《他乡,故乡》获得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学生奖(最佳纪录片奖)。此后,白帆为BBC(英国广播公司)拍摄纪录片,还曾经参与策划过多个城市国际营销事件。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一批英国最具代表性的黑色出租车(Black Cab)被喷绘成中国大熊猫的形象,行驶在伦敦的大街小巷。乘客可通过乘坐“熊猫出租”,参与网上活动赢取爱丁堡动物园门票,获得亲眼见到大熊猫的机会。白帆参与策划的这场名为“熊猫出租车公益跑”的活动,荣获“2012最具公众影响力企业社会责任事件奖”。此后,白帆还参与了中国大熊猫的国际形象推广活动。在参与策划拍摄多部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纪录片后,白帆试图寻找新的拍摄题材。他希望这个新的题材能够打破文化隔阂,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最终,他将目光投向了航天。

在白帆看来,航天题材不仅能够展示中国的国家形象以及近年来取得的科技进步,同时也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2018年年初,白帆带领团队先后赴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等省区考察,为新综艺挑选合适的拍摄地点。甘肃省金昌市位于河西走廊中段、祁连山北麓,因盛产镍而被誉为“中国镍都”。从金昌市区乘车向南驶出20千米,这里的戈壁地貌、红色岩体等自然条件与火星极为相似,为模拟火星生存环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此后,白帆联合深圳市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五洲传播中心、甘肃省金昌市委市政府,发起“太空C计划”。该计划包括一系列影视内容的推出,也包括以教育、营地、移动空间等多种形式打造未来生活场景和生活方式。作为“太空C计划”的一部分,在金昌城郊的戈壁滩上,中国首个根据真实航天逻辑打造的火星模拟生存基地火星1号基地得以建立。2018年,以火星1号基地为主要拍摄地点的国内首挡航天题材综艺《挑战吧!太空》上线,通过科普与综艺相结合的形式,将航天精神、航天故事、航天梦想传递给青少年群体。

节目拍摄完成后,火星1号基地继续按计划建设,通过对外皇生存的模拟,对太空生活的畅想和对科技发展的展望,形成多个主题项目,并于2022年国庆节正式开园运营。

目前,基地核心主体包括火星生存模拟体验中心、火星星际探索体验中心、马尔斯营地、巢穴居所、火星能量场等。其中,火星生存模拟体验中心是以火星生存为基础而建造的九大舱体,包括主控舱、气闸舱、生物舱、生保舱、乘员舱、工程舱、医疗舱、娱乐健身舱、动力舱,能够满足6位“航天员”在“火星”地表的生存、生活与科研工作。火星星际探索体验中心是以模拟航天员训练为主线的科普体验场馆,在2024年又结合青少年科学教育增加了无人机、遥控火星车等科技体验项目。马尔斯营地和巢穴居所是两处居住群,其中,马尔斯营地是以球帐的方式,将居所建造在山脊之上,为游客提供最佳的欣赏基地与火星地貌的视野;巢穴居所则是国内首家采用3D打印技术打造的流线型外观的酒店,不仅能够提供更大的居住空间,也能更好地抵御“火星风暴”等灾害天气,提供舒适的居住体验。

自开园以来,火星1号基地景区已经接待游客超过80万人次,并获批成为甘肃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基地,获得中国文旅星光奖“年度最具影响力文化景区”“甘肃省十大文创企业”等奖项。

3

穿上航天服,在接近火星地貌的戈壁上徒步,沿途观察“火星”洞穴、陨石坑等景观,完成越野挑战;乘坐火星摆渡车,体验在火星上急速奔驰的感觉;体验离心机、三维滚环、交会对接系统等一系列航天员训练项目,以及航天员在地外生存训练中要克服的困难;在登陆舱太空生活功能区学习太空蔬菜的种植、营养液的调配,解决登陆火星之后的生存问题……

白帆希望在火星1号基地构建一个巨大的沉浸式体验场景,将科普内容和游乐体验结合起来,而不只是简单拍照打卡完成“到此一游”的人造景观。

基地围绕火星生存打造了火星职业体验、超级火星生活季、超级火星生存挑战赛等系列体验项目。其中,火星职业体验分为火星航天员、火星生态家、火星美食家、火星艺术家4大职业,游客以火星居民的身份,根据地图上的标记前往任务地点完成职业任务,并通过与NPC(即游戏中的非玩家角色)的互动,解锁更多玩法,从而深入了解探火任务,体验未来火星生活。

“即便不是人人都有成为航天员的潜质,但是在未来,每个人都有机会前往太空。”因此,在前往太空之前,有必要做好相应的准备,比如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必需的知识和体能储备。来到火星1号基地体验的人或许可以思考,如果要去往火星,在只允许携带少量物资的情况下,要如何选择?要如何对待身边的人,一起生存下来?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人们需要紧密配合,调用自己掌握的一切科学知识,同时很自然地将环保理念贯彻在每—个生活的细节中。

经常有人给白帆讲自己创作的剧本,希望借助火星1号基地的场景,完成影视剧的拍摄。剧本的剧情大同小异——地球人和外星人在火星上发生战争,地球人大获全胜,成功占领火星并建立基地。

白帆表示,未来与火星1号基地有关的故事里,无疑会有外星人的身影,但外星人以何种形式出现,可以有更多种可能。在火星1号基地,白帆希望游客更多地总考在登陆陌生的星球之后,人类如何解决衣食住行等关乎生存的问题,如何延续地球文明,而不是单纯地和外星人对抗。

白帆和他的团队也在创作科幻小说,故事发生在人类已经登陆火星的未来。某科技集团制订并启动了“萤火计划”来实现人类移民火星的愿景。—个普通的15岁少年入选成为萤火学院的新生,他凭借韧性,恶补各种知识,历经航天训练的磨砺,终于获得了前往火星的机会。就在他满怀激动地航向火星时,不料意外却接踵而至……

这部小说希望借助青少年的视角,探讨一个命题:人类究竟想要一个怎样的未来,

作为科幻迷,白帆偏爱那些将想象力与科学完美融合的科幻作品。他喜欢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他觉得这部小说不仅有严谨的科学逻辑支撑,还有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即便逃亡,也要带上自己的家园。

终有一天,人类将会登上火星。白帆希望若干年后,人类大规模移民火星是为了探索更深远的宇宙,而不是被迫寻找新的家园。

“有很多人说,地球的资源终将枯竭,所以我们要趁早开发火星,我特别不认同这句话。”白帆说,人类当然可以“重启火星”,让我们在太阳系多一个宜居的地方;但在此之前,或许我们可以用目前火星的荒凉唤醒人类保护地球的意识,让我们不用因为资源枯竭、环境恶化而被迫逃往别的星球,“从这个层面来说,我们是有一种使命感的”。

2024年国庆假期,火星1号基地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超级火星音乐节。此前,基地还成功举办了“未来火星生活周”、超级火星挑战赛等多场大型活动。其中,“未来火星生活周”通过音乐晚会、科普讲堂、火星市集、VR互动等多种形式,为受众搭建了一个充满趣味的知识共享平台。超级火星挑战赛则以未来火星探索的技能为基础,推出火星智能车障碍赛、火星无人机技巧赛、火星能源穿越赛三个项目,结合当下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需求,为青少年提供了比拼遥控车、无人机技术的平台。

白帆一直致力科技教育的普及,并将打造一个充满趣味的科学体验平台作为自己的远景规划。影视工作依然是白帆及其团队擅长并持续发力的领域,自2021年起,他们陆续策划和制作了《我们的月球》《牧星战队》等多部面向青少年的航天主题电影和电视剧,同时吸引了多家影视公司前来火星1号基地拍摄影视剧和综艺节目。火星1号基地还与李宁等知名品牌合作,深耕航天领域,自主研发多品类、多形态、多玩法的文创产品。此外,火星1号基地还在线上线下同步推出多形式、多主题的面向青少年的科普课程,同时支持线下研学活动和线上科学教育。

多年前,白帆走进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模拟器大楼的大厅,在那里看到了一行醒目的大字:“从这里走向太空。”火星1号基地的slogan(口号)“从这里走向未来”的灵感正源于此。白帆说,虽然火星1号基地无法让孩子们从这里走向太空,但如果孩子们能够通过在这里的探索,畅想未来,在心里种下一颗探索太空的种子,那么,火星1号基地就算是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