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便宜

2024-12-07李广玉

微型小说月报 2024年11期

村子西头住着一户人家,男人姓刘,人送雅号“刘老西”。女人姓艾,人送绰号“爱算计”。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两口子有一个共同的嗜好,就是爱贪小便宜。

镇上逢五是集,别人都爱赶早,买一些新鲜的东西。可爱算计赶集却与众不同,她不是趁早,而是赶晚,为的是收一些没卖出去的收底货。特别是卖鸡蛋的人,常常因天色已晚,路途又远,急着赶路,再来得五天以后,鸡蛋就不新鲜了,更怕晚上回去的路上颠簸,鸡蛋磕碰损伤,下次也卖不了了,于是就将剩下的鸡蛋便宜点甩卖。爱算计抓住卖鸡蛋的这一心理,便经常趁机捡漏。她来到集市,并不着急采买,而是先巡视一番,选中目标,再这家评评鲜,那家砍砍价,几个摊位跑下来,弄好了能低价收上二三十斤。她把鸡蛋买回家,可不是为了自己吃,而是要把趸来的鸡蛋按市场价再卖出去。为此,不是集的日子,爱算计便挎个篮子走街串村,卖她趸来的鸡蛋,四五天的工夫,就能赚回半个月的家用钱。就冲她这个钻营劲,可真不白叫“爱算计”。

脑子活泛的爱算计,算计劲也是有套路的。她将买来的鸡蛋按照新鲜程度以先陈后新的顺序来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爱算计能分辨出鸡蛋的新鲜程度。并且,她的手法还和常人用书报纸卷成筒,对着阳光或灯光来辨别鸡蛋是否新鲜有所不同。她是将洗菜盆中放满水,将买来的鸡蛋一个个分别放到水中去观察。沉底横着待着的,是一个星期左右的新蛋;沉底竖着立着的,是半个月左右的蛋;放进水盆浮在水面上的,是个把月的“贴皮蛋”。“贴皮蛋”如果不尽快卖出去,就成了“坏蛋”,那可就赔了。也不知道她这套理论是怎么琢磨出来的,叫她“爱算计”,一点也不冤枉。

再说刘老西,有着一手上好的木匠手艺,就是人太财迷。他到邻村做木工零活,其实离家不过三四里路,他却要住在雇主家,借口是为了赶工期,其实是为了省点家里的水电,多蹭几顿雇主家的饭而已。他的财迷劲,可谓到了极致的程度。刘老西有个习惯,就是每天吃罢早饭,要上茅厕。可刘老西在雇主家吃过饭,有了便意,他硬是不上顾主家的厕所,而是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到不远处的庄稼地里去解决。等完工后,捎上人家一袋刨花,再到地里铲上自产的粪便,一并带回家当肥料,施到自家地里,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这年,爱算计见村东头一户人家养猪赚了钱,又开始眼红了。她算计,年初如果花五十元买只猪娃,年底就能卖小二百块,该是很划算。她便买了只猪娃,精心饲养起来。眼看着到了够卖的月份,不料这猪患了治不好的病。正赶上刘老西外出干活,而且离家还很远,两个多月了,也不知道哪天能回来,家里没个人商量,爱算计是一筹莫展,急得够呛。

腊月十四,村上来了个喝猪(吆喝卖猪)的:“有猪的卖!有猪娃、肥猪的卖。”

一听到吆喝声,爱算计好像找到了救星,顿时来了精神,连抬头纹都开了。她一拍大腿,心生一计,得将这猪在断气前卖出去。于是赶紧从院里跑到街上,叫住喝猪的。“老哥哥,我要卖猪。”

喝猪的听到叫声,停下脚步。“大妹子,你要卖猪呀?”

“是啊!您进来看看。”喝猪的跟着爱算计来到猪圈,只见这猪有点发蔫,作为行走江湖的行家里手,一下心里便有了数。“老哥哥,您看我这猪能卖多少钱?”

喝猪的皱了皱眉,盘算一下,说:“五十块吧。”

听了喝猪的开出的价,精明的爱算计哪里肯认这个头。她不情愿地说:“这猪,我养了一年多,连喂的粮食再加上辛苦费,怎么也得一百五十块。”

喝猪的大哥听了一脸惊诧:“大妹子,你可真敢开价!这猪怎么回事,你心里最清楚。恐怕病得不轻吧?也就是我,换了别人,你再看看,谁还敢收?”

喝猪的一针见血地捅破了猪有毛病的窗户纸,爱算计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点脾气也没有了。她心里盘算着,只能认栽了。这猪,自家吃又不敢吃,卖又没人要。她安慰自己,能卖五十就五十吧,怎么也比死在自己手里强。可占惯便宜的爱算计还有点不死心,她用祈求的口吻再次对喝猪的喃喃地说:“老哥哥,那五十也太低了吧!”

“那行,再给你涨五块。”

爱算计估摸也就这意思了,立马换了一副不屑一顾的语气,说:“好!那就让您讨便宜了,五十五就五十五,卖了!”喝猪的和爱算计四目一对,都会心地笑了。

转天一大早,爱算计还没起床,就听到一阵急促的砸门声。打开院门,只见刘老西趾高气扬地扛着一头大肥猪进了院。他见到爱算计,就自鸣得意地炫耀:“狗剩他娘,咱这回可赚大发了。我回来时,正好路过大集,捡了一个漏。这不,花了一百块钱,就买了一头这么大的猪,足足有一百来斤,而且是刚死的,你看还有热乎气呢!卖猪的说,这猪是被汽车刚刚撞死的,怎么也得值二百块钱,咱家过年吃的肉,这下没问题了。”

本来心里美滋滋的爱算计定睛一看,两脚蹦起老高,她用手指戳着刘老西的头:“吃你奶奶个头,老不死的,睁开你的狗眼好好看看,这是咱家的病猪!我昨天五十五块刚卖出去,又让你一百块买了回来,你真是有眼无珠!”

您说这两口子,就爱贪个小便宜,结果“养鹰的被鹰给啄了”!

选自《天津文学》

202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