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帆起航正当时

2024-12-07李朋飞

党课参考 2024年23期

奋进强国路,阔步新征程。

2022年10月16日,是注定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册的重要日子。这一天,党的二十大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郑重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此次会议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是一次守正创新、继往开来的历史盛会,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分两步走”总的战略安排,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的远征。

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一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新的学习竞赛”在全党深入展开。2023年4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铿锵号召:“我们要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在主题教育期间,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党员干部立足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和需要应对的挑战、需要解决的问题,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党员干部和群众自觉凝聚在真理的旗帜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昂首阔步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明确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同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作出具体部署。向“新”而行,以“质”致远,我国只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蓄积发展新动能,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不断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助力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国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出台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25条具体举措,在全国范围内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持续为民营经济纳税人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用实实在在的实惠兑现“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的承诺。2024年10月,司法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法出台和实施后,将对民营经济发展起到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法治保障作用,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营造有利于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法治环境和社会氛围。

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党兴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着力深化机构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此次机构改革包括深化党中央机构改革、深化全国人大机构改革、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深化全国政协机构改革、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五个部分,涉及十余项内容、多个领域和部门。截至目前,中央层面的机构改革任务圆满完成,地方层面的机构改革任务正处于加紧收尾阶段。通过全面系统的改革,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在机构设置上更加科学、在职能配置上更加优化、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体制保障,意义重大而深远。

伟大的历史孕育伟大的文化思想,伟大的文化思想催生伟大的民族精神。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入阐述“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发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强音。新时代的中国,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博热”“文创风”“诗词热”悄然兴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精神风貌为之一新。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国更加注重做大分好“发展蛋糕”,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使亿万中国人民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丰硕成果。居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城乡和区域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39∶1。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共同富裕的源头活水。我国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各方面、各领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均突出就业优先导向。2023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12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就业形势实现总体稳定,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基本稳定、持续好转;2024年上半年,我国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新增就业人数保持增长,失业率保持低位。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23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66亿人,全国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44亿人、3.02亿人。

2023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全国生态日设立;《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重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上提交的“答卷”引起各方关注……这一年,我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绿色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党的二十大报告向全党郑重提出“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的重大命题,并对“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纪律。”2024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通知》,要求聚焦解决一些党员干部对党规党纪不上心、不了解、不掌握等问题,组织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认真学习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党纪为主题在全党开展集中性教育,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首次。通过此次集中性教育,全体党员干部进一步强化了纪律意识,加强了自我约束,提高了免疫能力,切实增强了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切实增强了忠诚干净担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动力。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们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推动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不断巩固和增强。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提出了300多项具体改革任务,既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又充分体现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坚强决心。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202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75周年华诞。七十五载艰苦奋斗、砥砺前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目前,我国经济总量逾12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粮食生产“二十连丰”,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有力的制度保证、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

红旗猎猎飘扬,祖国山河壮丽。锚定强国建设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亿万中华儿女正在充满光荣和梦想的征途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书写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