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宣讲方式 让党的创新理论“声”入人心
2024-12-07李玉波
2024年9月11日,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的罕达盖边境派出所,“理论学习轻骑兵”宣讲小分队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社会治理体系的内容开展了一场宣讲活动。听完宣讲的新巴尔虎左旗罕达盖苏木牧民邓朝霞说:“宣讲团成员讲的都是我能听懂的政策和理论,让我对未来的幸福生活充满期待。”
据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地广人稀,农牧民群众居住分散,开展集中宣讲难度较大。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通过立体化、多层次理论宣讲,形成了“理响新征程”“理论学习轻骑兵”等宣讲品牌,让理论传播变得“接地气、有生气”。
打通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米”
“基层理论宣讲要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来讲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为此,我们专门组织开展了集体备课会,通过群策群力准备宣讲内容。”“理论学习轻骑兵”示范宣讲团成员、包钢炼铁厂一线职工杨兴华说。
近日,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都仑区组织“理论学习轻骑兵”示范宣讲团成员深入机关、社区,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
活动中,宣讲团成员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展互动式宣讲,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把“书面语”转化为群众更易接受的“家常话”,让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
内蒙古自治区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培育出深受群众喜爱的“理论学习轻骑兵”。按照队伍精干、分工明确、灵活机动的原则,内蒙古自治区充分发挥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优秀人员的作用,组建了4200余支“理论学习轻骑兵”。同时,内蒙古自治区为1039个苏木、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全部配备了专职宣传委员。
如今,内蒙古自治区2.2万余名宣讲员常年奔走在基层一线,走进“学习讲堂”、蒙古包、农家小院、田间地头、校园,采取“送学上门”方式,将“大道理”分解成“小事例”,变“固定讲台”为“流动课堂”,把“冒热气”的理论变成“接地气”的语言,广泛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打通了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米”。
打响“理响新征程”宣讲品牌
2024年7月16日,“理响新征程”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理论宣讲大赛决赛圆满落幕。该理论宣讲大赛自启动以来,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和6个系统单位先后组织100余场形式多样的初赛、复赛,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各条战线的5300余名理论宣讲员参赛,最终18名选手进入决赛。
赛场上,宣讲员们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宏大主题与群众关切相结合,用“小切口”反映“大政策”,以“小故事”讲好“大发展”,将政治话语、专业术语转化为“接地气”的“大白话”和“家常话”,切实提高了理论宣讲的吸引力、感染力。
实际上,“理响新征程”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讲师团持续重点打造的理论宣讲品牌,自2022年起,已经连续组织了3届“理响新征程”理论宣讲大赛,策划推出了“宣讲员开讲啦”“主持人召集令”“决赛我们来了”“小编来探班”等系列融媒体作品,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讲师团聚焦“谁来讲”“讲什么”“如何讲”等根本性问题,通过举办理论宣讲大赛、理论“微视频”大赛,编写通俗理论出版物等方式,实现理论宣讲从“小舢板”到“联合舰队”的跨越式发展,不断深化品牌引领力、聚合力,扎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深入人心。
打造分众化理论宣讲内容
翻开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编写的“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分众化读物”,很容易被这套内容贴近实际、语言通俗易懂、讲述方式精准务实的分众化读物所吸引。
实际上,在这套分众化读物成为当地宣讲员的常用读物之前,面对不同群体多样化的理论学习需求,少数“理论学习轻骑兵”示范宣讲团宣讲员缺乏分众化宣讲理念,讲的都是同样的话,存在“千人一课”“众人一堂”现象,导致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接受度不够高。
此后,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内蒙古自治区摒弃“不分对象总是一个腔”的程式化宣讲模式,分类施策、因人施策,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精心设置对象化、分众化宣讲内容,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从2020年起,内蒙古自治区组织40多名专家学者,针对机关干部、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国有企业职工、城镇居民、农牧民、“两新”组织成员等群体需求,编写分众化读物。经过精心打磨,2022年9月,“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分众化读物”出版发行。这套分众化读物设置学习金句、领会要求、贯彻落实、用典解析、典型案例、深度阅读等版块,结合生动、丰富的现实素材和地区实践,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表现形式,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
据了解,内蒙古自治区还聚焦不同受众对象需求,创新方式手段,制作并推出分众化融媒体作品。针对党员干部,录制《北疆党课进行时》系列“微党课”;针对青年群体,制作并推出《何以青春》《理响北疆 强国有我》等系列“微视频”;针对少年儿童群体,编绘出版12册“‘石榴籽’绘本丛书”。
(摘编自《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