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加强新时代新征程军事理论工作

2024-12-07刘志兵刘宇王弼荣

党课参考 2024年23期

本课对象

全军广大官兵。

本课时间

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

本课目的

全军广大官兵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深刻把握全面加强军事理论工作的重大意义和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的使命,切实掌握全面加强新时代新征程军事理论工作的重大举措,从而勇立潮头、奋楫争先,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砥砺前行,不断开创新时代新征程军事理论工作新局面。

2024年10月14日至15日,全军军事理论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贯彻新时代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人民军队建设实践相结合,汲取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精华,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扭住新的历史条件下战建备重大问题研究,优化军事理论创新顶层设计,改进军事理论研究模式,加强军事理论转化运用,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军事理论体系,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科学支撑和引领。”习近平主席的重要指示,为全军军事理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军广大官兵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重要指示精神,着眼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聚焦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全面加强军事理论工作,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不断开创新时代新征程军事理论工作新局面。

一、深刻把握全面加强军事理论工作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主席强调:“军事理论现代化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在强军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先导作用。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军事革命迅猛发展,我国安全和发展需求深刻变化,实现强军目标任务更加紧迫,必须全面加强军事理论工作。”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军事理论现代化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阐明了全面加强军事理论工作的重大意义。

(一)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环境,制胜未来战争的迫切需要

先进的军事理论能深刻反映军事规律,正确指导军事实践。因此,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军事理论作指导。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某些发达国家调整国家安全战略和国防战略,奉行单边主义政策,挑起和加剧大国竞争,破坏全球战略稳定。全球和地区性安全问题持续增多,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形势错综复杂,极端主义、恐怖主义不断蔓延,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凸显。伴随着这种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不断演进的战争形态,我国安全和发展需求发生深刻变化,实现强军目标任务更加紧迫。当前,谁的军事理论能够与时俱进,更快适应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和战争形态演进,谁就能够在未来战争中取得胜利。因此,我们只有充分发挥军事理论现代化的先导作用,依据国际战略形势的发展变化对未来战争作出科学判断,研趋势、谋态势、夺优势、造胜势,才能抢占世界军事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保持战略定力,从容应对形势变化、赢得战略主动、制胜未来战争。

(二)顺应新军事革命迅猛发展的趋势,加速新质战斗力生成的迫切需要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高新技术日新月异,武器装备远程精确化、智能化、隐身化、无人化趋势更加明显,太空、网络、智能、生物等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成为新的战斗力增长点和新的军事竞争制高点。从近年来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中所运用的信息化、智能化武器来看,战争形态正加速向信息化战争演变,智能化战争态势初现端倪。这种形势既为我军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又构成了严峻挑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指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重大进展,但机械化建设任务尚未完成,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军事安全面临技术突袭和技术代差被拉大的风险,军队现代化水平与国家安全需求相比差距还很大,与世界先进军事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因此,我们只有充分发挥军事理论现代化的先导作用,主动顺应新军事革命迅猛发展的趋势,瞄准前沿新兴科技的军事应用,研析新兴科技军事运用规律,打通新兴科技与军事运用的通道,大胆探索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建设和运用模式,研究新质战斗力的生成机理、使用场景,增强科技认知力、创新力、运用力,才能抓住历史机遇,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使我军在新质战斗力的生成和提升上实现“弯道超车”。

(三)回应我国安全和发展对军队提出的需求,提高有效履行使命任务能力的迫切需要

我国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处理分歧和争端,主张域内国家妥善管控风险分歧,推动亚太地区成为全球格局中的稳定板块,为我国发展提供了安全的周边环境。但随着世界经济和战略重心继续向亚太地区转移,亚太地区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西方某些国家强化亚太军事同盟,加大军事部署和干预力度,严重破坏亚太地区战略平衡,严重损害亚太地区国家战略安全利益,给亚太地区安全增添复杂因素,使亚太地区安全存在不确定性。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面临多元复杂的安全威胁和挑战。一是国土安全依然面临威胁。陆地边界争议尚未彻底解决,岛屿领土问题和海洋划界争端依然存在,个别域外国家舰机对中国频繁实施抵近侦察,多次非法闯入中国领海及有关岛礁邻近海空域,危害中国国家安全。二是中国海外利益面临国际和地区动荡、恐怖主义、海盗活动等现实威胁。三是太空安全、网络安全威胁日益突出,各类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危害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只有充分发挥军事理论现代化的先导作用,积极回应我国安全和发展对军队提出的需求,深入研究新时代战争和作战理论,才能为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有效履行新时代军队使命任务提供坚强理论支撑。

(四)适应高质量完成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任务,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对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出战略安排,强调“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力争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要求“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和国家安全需求,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益”。当前,我军建设正处在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面对强军打赢的时代要求,我军建设既面临后发赶超的难得机遇,也面临差距可能拉大的严峻挑战,发展慢了不行,质量不高更不行。因此,我们只有充分发挥军事理论现代化的先导作用,聚焦能打胜仗,牢固树立“五个更加注重”战略指导,向深化改革创新要动力、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才能以先进的理念、无畏的勇气、世界一流的标准,推出高质量的创新成果,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理论支撑。

二、深刻把握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的使命

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军事理论体系”的重大命题,强调“加快形成具有时代性、引领性、独特性的军事理论体系”,明确了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的使命。全面加强新时代新征程军事理论工作,需要深刻把握这一使命,深入研究新时代战争和作战理论,重点在立起理论内容体系、构建组织管理体系、建强研究力量体系、完善政策制度体系等方面求突破。

(一)在立起理论内容体系上求突破

中国特色现代军事理论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现代军事力量建设与运用理论两个层面。在立起理论内容体系上求突破,既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推进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创新发展,又要以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为根本遵循推进现代军事力量建设与运用理论的创新突破。一是要推进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围绕新时代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强大人民军队、怎样建设强大人民军队,带领全军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造,引领人民军队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续写新的时代篇章。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习近平强军思想是开放的理论,要求我们不断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勇于突破,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当代中国军事实践发展新境界。二是要推进现代军事力量建设与运用理论的创新突破。我们要在现代军事战略理论上创新突破,强化战略问题研究,明确国家战略目标对军事战略的实际需求、战略举措、能力手段,回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现代作战理论上创新突破,深入研究现代战争制胜机理,加强核心作战概念开发,加强高端战争研究,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作战理论体系,正确回答未来打什么样的仗、怎样打胜仗等重大问题;在现代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上创新突破,坚持以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为引领,以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以作战需求为牵引,以国家战略能力为基础,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更加注重聚焦实战、创新驱动、体系建设、集约高效、军民团结,全面加强军事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在构建组织管理体系上求突破

科学管理出效益。军事理论创新实践具有复杂性、风险性、探索性、长期性、交叉性等特点,更加需要构建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实施科学管理,向管理要效益、要动力。要坚持党对军事理论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军队各级党组织建设,提高军队各级党组织领导军事理论工作的能力,通过军事理论工作的组织管理体制,把党的主张转变为全体军事理论工作人员的思想和行动,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军事理论工作各方面、全过程。要注重构建需求主导、军民团结、协同创新的特色军事理论科学研究体系,遵循现代军事科学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站在国家创新大体系、军民团结大背景、理技融合大趋势下,加快组建战略性、基础性、前沿性、开放性的科研创新平台,实现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有机融合、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相互促进。要注重构建全寿命、标准化军事理论管理链路,健全完善科学、精准、高效的管理模式,构建全寿命管理体系,把现代和未来作战的理论需求、技术需求搞清楚,以需求牵引规划,设计好军事科研创新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力量布局、资源配置和实现路径,让先进成熟的研究成果进入军事决策和实践,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

(三)在建强研究力量体系上求突破

军事理论创新领域的竞争与其他领域一样,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切实抓好军事理论研究人才方阵建设,把培养人才作为创新军事理论的关键环节,采取各种措施打造一支适应军事理论创新需要的高素质军事理论研究人才队伍。一是着眼军事理论研究任务来选拔人才。要以机构平台的职责职能选拔人才、以军事理论研究的人才标准引进人才、以科研任务的特点聚集人才。要秉持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大人才观”理念,进一步拓展各领域专家参与重大项目研究的途径,挖掘外部优势资源融入军事理论研究的深度,助推研究质量效益提升。二是强b0hvtnZaA2vYJv4dLCdZ2H751yqf5P88x3vXU1xxtMs=化军事实践环节来锤炼人才。要大力推行交叉培养和换岗锻炼,使理论研究人才在实践锻炼中成长;把实兵演练和重大军事行动作为实践锻炼的重要方式,着力提高军事理论研究人才对未来战争的认知和研究水平。三是依托重大科研课题来造就人才。要进一步优化课题流程,激发广大理论研究人员的研究热情。广大官兵永远是军事理论创新的生力军、发力源,其创造性实践是军事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倡导“开门”搞研究,着力打造“小内核、大外围”的理论创新力量体系,尊重官兵首创精神,注重从官兵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经验并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把军事理论创新的智慧与力量源泉寓于广大官兵的具体实践之中。

(四)在完善政策制度体系上求突破

推进军事理论创新发展,必须建立充满活力的军事理论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政策制度创新,在军事理论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进一步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为军事理论创新“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高质量成果”提供坚强制度保障。一是建立军事理论工作统筹管理机制,强化军事理论工作统筹职能,加强军事理论研究体系框架和规划任务项目建设,形成军事理论研究科学规划,增强军事理论研究的科学性、有序性。二是健全高效的组织运行机制,强化管理职能,科学组织力量,优化配置资源;建立多层面的理论创新交流制度,充分激活“上下左右”沟通机制,加强横向联系,构建成果共享、信息畅通的研究渠道,使军事理论工作人员能及时掌握情况。三是优化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军事理论创新激励机制,改进重大课题项目负责人选拔机制,坚持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让能力突出、肯干能干的青年才俊坐上“直通车”、驶入“快车道”;探索军事理论研究人才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确保人才不论是在沉寂期、蓄力期还是在涌现期、爆发期,实力和潜力都能得到充分认同;改进科研评价、绩效激励、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内生动力;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积极搭建能够孕育创新思想、传导创新能量、激发创新热情的舞台,使一切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让军事理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三、切实掌握全面加强新时代新征程军事理论工作的重大举措

新的军事实践呼唤新的军事理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勇立潮头、奋楫争先,全面加强新时代新征程军事理论工作,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军事理论体系,以军事理论创新催生新质战斗力升级换代,不断谱写新时代强军兴军新篇章。

(一)扭住新的历史条件下战建备重大问题研究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主席指出:“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军事理论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坚决把全军工作重心归正到备战打仗上来,统筹加强各方向各领域军事斗争。我军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脱离实际,在强军实践中推动军事理论创新,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思想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创新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管用”的军事理论指导打赢下一场战争的内在要求。推进我军军事理论创新发展,必须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当代中国军事问题,历经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进而创造性揭示军事活动的本质与规律,形成具有独创性的军事理论。要切实摸清把准部队提升战斗力的需要,从我军解决各种矛盾问题的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通过分析归纳和提炼概括,创造性提出新的理论,再运用于指导备战打仗实践。要坚持以战领建,围绕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重大任务战建备统筹、加快建设现代化后勤、实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重大工程、加速科技向战斗力转化等战略部署,加强理论研究,破解重大问题,为军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要加强对备战与止战、维权与维稳、威慑与实战的研究,抓紧推进战略性、引领性、基础性工程建设,加快打造高水平战略威慑和联合作战体系,切实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二)优化军事理论创新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推进军事理论创新,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充分发挥军事理论的引领、支撑、保障作用。要把握大势,掌握全局,科学判断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世界军事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为核心,以军事战略、军事技术、作战思想、作战力量、组织体制和军事59d418fec9d7a3c185e803f7a9c802d0管理创新为基本内容,对军事理论创新体系进行全盘设计。要深入调研,掌握实情,把顶层设计与军事实践相结合,深入军事斗争一线、国防和军队建设一线、机关和基层工作一线,了解实践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瓶颈问题、深层次问题、堵点卡点问题、急难愁盼问题,增强军事理论创新顶层设计的针对性。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党中央从全局上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的战略筹划和顶层设计,指明了军事理论创新的方向、任务、重点,明确了军事理论创新的实现路径和检验标准。要聚焦打仗、统筹全局,紧盯战争形态转型发展方向,瞄准世界一流,围绕军事斗争准备对军事理论创新提出的迫切需求,科学确立军事理论研究发展目标、重点,科学制定路线图、施工图。要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分层分域对接的关系,做好方方面面的衔接,既打通“最先一公里”,又打通“最后一公里”,还打通“中梗阻”,把军事科研创新的引擎全速发动起来。

(三)改进军事理论研究模式

当前,战争形态正在向信息化智能化战争加速演进,推动了军事理论创新模式的深刻变革,理论研究模式创新成为影响理论创新质效的关键。要把理论内容创新与研究模式创新结合起来,以理论研究模式创新推动理论内容创新。要强化理技融合。军事理论创新是一项基于新质生产力、生成新质战斗力的创造性实践,应注重增强科技认知力,准确把握军事理论实践和专业科学技术的融合点,基于“网络+”思维创新运用智能算法,把理论创新的增长点转向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科学方法,不断提升军事理论对新质战斗力建设的贡献率。要强化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吹响“英雄集结”的新时代号角,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集聚资源,搭建紧密耦合、优势互补的军事理论创新平台,深化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开展联合论证、集智攻关和协同创新,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共同为重大理论创新“攻城拔寨”贡献力量。要强化智库孵化,发挥智库在推进军事理论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智库咨询纳入重大理论攻关制度”,“集智”解决发展战略、规划计划、重大工程、政策措施和资源分配等方面的现实理论难题;探索打造智库咨询研究成果的“思想市场”,推进军事理论创新的服务主体多元化和提供方式多样化。

(四)加强军事理论转化运用

实践是军事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军事理论创新须植根于实践沃土,接受实践检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因此,我们要围绕打赢未来战争,打好理论创新主动仗。要把握科技脉搏,聚焦前沿技术,敏锐感知科技发展趋势及其对军事领域的影响,把握技术突破中蕴藏的军事转化可能,通过作战实验预演未来战争,善用“技术+谋略”的理论生成模式,助力军事理论和技术深度融合。要完善军事理论成果转化机制,把军事理论成果转化作为落实备战打仗要求的硬条件和军事理论创新组织管理体制链路的关键环节,构建有利于理论创新成果进入决策和实践的导向机制、工作机制、监督机制,打造有利于成果转化的环境。要打造军事理论成果转化平台,建立军事理论成果供需平台,设置军事理论成果应用场景,实施军事理论成果转化行动,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股权、期权、分红激励,提高研究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要加强对军事理论成果开发、研究资源投入的监督管理,根据军事理论成果转化情况来调整科研资金投入力度,使研发投入与成果转化相挂钩,把理论创新的价值体现到军事活动实践中。

讨论题:

1.全面加强军事理论工作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全面加强新时代新征程军事理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