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理工大学研支团:山里山外 有你有我

2024-12-07韩春丽段康王煜琳焦镜

中国共青团 2024年21期

在群山的怀抱中,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声音的喧闹,没有语言的交流,但他们的心灵却如同山间清澈的溪流,纯净而渴望着外界的拥抱。这就是“山里·山外”——聋哑青少年儿童社会融入计划,一个由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打造的助残品牌志愿服务项目。11年的坚守,17名志愿者的爱心接力,700余次阳光助残活动,1400多人次的特殊儿童参与,50000小时的志愿服务,这些数字背后,是一段段温暖的故事,是一次次心灵的触动,是一份份不灭的希望。

书画传情,链接山里山外

小女孩安静地趴在课桌上,手里拿着画笔画着彩虹、楼房还有跳动的音符,描绘着对山外世界的无限憧憬。不久后,学校的书画室热热闹闹,孩子们围绕在刚邮寄来的书画周围,穿着绿衣服的大姐姐指着画作“讲解”着。这样的场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上演一次。

孩子们由于听力、语言能力缺失,交流环境闭塞,所以大多始终生活在封闭的“小圈子”里。为了提供给孩子们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认识更广阔的山外世界,服务队以“书信+绘画”的形式搭建山里山外沟通的桥梁,52名志愿者结对149个聋哑儿童,一起完成了1031件“画信”交流作品。近年来,服务队也不断拓展活动形式,以电子信件、手语视频等为媒介,链接普校与特校,链接山里与山外,让爱更远、情更浓。

素拓课堂,传承水族文化

在“非遗文化周”展演上,有一个小摊与众不同,吸引了众多山外游客的注意。这里悬挂着琳琅满目的马尾绣手工艺品,摆放着精致美观的手工竹编篮、丝网花。志愿者们在这里卖力地吆喝,热情地介绍,孩子们在一旁专注地编织着新的作品。这是一场特别的义卖,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聋哑青少年的梦想和深邃的水族文化。

图 | 武汉理工研支团志愿者为三都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讲解“山里·山外”画信

在日常生活中,服务队通过整合学校资源、发挥志愿者特长,打造书画、手工、信息技术等素质拓展课堂,倾力培养聋哑青少年的专注力与动手能力。此外,服务队结合水族民族特色,与学校老师一起创建水书、马尾绣等特色社团,传承非遗文化。素拓课堂硕果累累,志愿者们会定期开展公益集市或借助网络电商,与孩子们一起将制作的作品进行公益售卖,已累计卖出7000余件,收入6万余元。

赋能成长,稳步融入社会

“老师,我们离开学校之后能做什么?”一位高年级学生比画着向志愿者询问。起初志愿者并没有理解他的意思,他对志愿者的回答并不满意,挥挥手继续“说”。志愿者终于意识到了这个“平常”的问题蕴含着的却是他对未来的迷茫与担心。随后,志愿者鼓励他“说”:你们很好,工作、学习都好,不用害怕。

志愿者意识到这些情绪的产生可能源自他们实践经验的缺乏,为解决此问题,服务队为孩子们开展生活指导、家政技能培训,并鼓励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服务队还计划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活动,让他们在成长教育课程中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从山里走向山外,并且能够更好地融入山外。截至目前,项目已帮扶10余名学生走上就业岗位,40余名学生升入贵州省贵阳市盲聋哑学校、贵州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继续学习。

“特别的爱,只为特别的他们”,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用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和“助人自助”的帮扶理念。“山里·山外”这一品牌项目,不仅是一项志愿服务,更是一种一脉相承的精神。“现在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手中,我们将做好传承、不断创新,让项目更有生命力,也让爱与阳光温暖更多特殊孩子的心灵。”正在服务地的志愿者段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