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译海无涯 唯真不移

2024-12-06周雪

英语世界 2024年12期

本次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是美国心理学家、作家杰西卡·洛夫(Jessica Love)的一篇文章,最初发表在《美国学者》(The American Scholar)杂志上。文章以独特思辨的视角和轻松幽默的文风探讨了艺术风格形成的心理基础,以蜜蜂能够识别艺术风格以及其他相关实验为例,探讨和展现了人类天生对艺术的感知与表达能力。

从整体上来看,此次参赛的译文多数能够做到传达原文的基本主旨,但仍存在一些典型的翻译问题,如明显误译漏译、选词不够严谨恰当、行文不符合中文表达或阅读习惯、上下文语义不够连贯通顺、前后句衔接不合理、语篇文风不符等。出现这些情况有几种可能,一是对英文原文没有吃透,多处翻译难点未能准确把握语境和作者意图,理解有误差因此译文无法做到有效传达主旨信息、还原原文语体风格,等等;二是中文的行文表达尚有欠缺,自校过程中未能发现译文在语篇表达上的不足;三是部分译文明显采用了MTPE(Machine Translation with Post Editing)的方式,但译者对机翻产出缺乏足够的译后编辑和校审,从而导致误译。

总体来说,英汉翻译不是简单的表层词汇对译或语言符号转换,译者在翻译时须在仔细揣摩原文的基础上,宏观把握语篇、语境与语体,尤其要充分考虑汉语重意合以及英汉两种语言在行文表达和句法结构上的差异性,这样,才能通过多种翻译策略和技巧使译文在语义、逻辑、衔接和表达上更加准确连贯、合理通顺、自然流畅,从而有效传递原文主旨、再现原文风格。具体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语义的准确传达

语境翻译理论(contextual translation)认为,语言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应取决于词语所处的上下文、文化背景以及交际目的等,因此,译者在翻译选词时须多方考量各种语境因素。比如:

例1:What makes Hemingway Hemingway? 标题本身的用词很简单,有参赛选手忠实地译为“是什么让海明威成为海明威?”,符合原文本意。但此处考虑其语篇语境(discourse context),即文本的类型、风格、主题等,也可在表达上稍加提炼译为“何以海明威”,以使措辞具有一定的审美性。

例2:Years after my first and only art history class, I am insufferable at museums. 该句为第1段第1句,句中对class和insufferable的翻译,在参赛译文中出现了很多分歧。先说class一词,其原义常为“(一节)课;课程;班级;阶层”等,有参赛译文将其译为“第一节(次)且是唯一一节(次)艺术史课”,但仔细通读整段和全篇便会发现,“一节或一次课”不足以让作者或是任何人对自己的艺术鉴赏力有如此夸张的自信和骄傲(如第1段作者诙谐幽默的个人轶事所述),所以译为“第一门且是唯一一门艺术史课程”会更为合情合理些。

再说insufferable。其原义为“难以忍受的;无法忍受的;令人厌恶的”, 那究竟是“我难以忍受(别的)人或事” ,还是“我是博物馆里(令人)难以忍受的人”呢?对此,参赛译文中出现了明显的不确定,有译者将其译为:①“(我越来越)难以忍受(博物馆)”;②“(我在博物馆里)难以忍受”。从其字面意思上来看,似乎都能与原文用词对译上。但译文①与该段中作者对艺术品的鉴赏又有什么关系呢?译文②作者在博物馆里“难以忍受”什么呢?两个译文都明显前言不搭后语,与上下文不符。那么,继续分析本段便可得到更多线索:definitely、you can tell、sometimes、usually、be smug as a picnic等表达对作者在博物馆里的表现进行了补充说明,它们无一不描画了一个傲慢自大、洋洋得意的人物形象。因此,此处同样应根据insufferable的本质含义及其所处语境来进行翻译选词:insufferable常用于指人或人的行为,someone or something is insufferable常用来表示某人或其行为unpleasant or annoying,因而译为“让人受不了的(那种人)”更符合上下文语境,也使本段前后这些相互照应的表达在语义上更为准确和连贯。

例3:It should come as no surprise that our techniques and preoccupations in one domain should “out” us in another. 该句为第6段最后一句,句中的out一词作者使用了双引号。那么,除了out原本意义上的“出来”,此处的out到底在强调什么呢?参赛译文中使用了“暴露”“展露”“突显”“显现”“鹤立鸡群”等多种用词。根据上下文语境,out此处可解释为:我们某领域的艺术品味会“unintentionally reveal or expose our underlying cognitive processes and aesthetic sensibilities, betraying or revealing our identity, style or underlying motivations in another domain”。但“突显”稍显中立,“鹤立鸡群”又稍有偏离和过于夸张,而“暴露”在中文表达习惯里似乎稍带点儿贬义,因此可考虑译为“出卖”,使之在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同时,还带了点儿生动的拟人化语气,符合作者加双引号的意图和原文整体风格。

风格的有效再现

有时,原文的独特风格和语言特点,会在翻译的过程中被忽视、削弱或是丢失。就本文来说,作者以轻松愉快的博物馆趣事开篇,用简单平实的语言将晦涩难懂的科学实验和心理学思辨理论娓娓道来,整体叙述生动、幽默、易懂。

例4:Sometimes it is not a Matisse. Sometimes it is a Manet, and I am quiet for a while. But usually it is a Matisse, and I am smug as a picnic. 该句出现在原文的第1段,句子多为并列的主系表简单结构,乍一读似乎语气非常平淡,若直译则会颇有机翻的僵硬感。但是,前两句中的be quiet for a while和be smug as a picnic,通过相同的结构表达了鲜明的对比,不仅呼应和验证了文章第1句中的insufferable一词,更重要的是,它还用诙谐幽默的口吻,形象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或吃瘪或洋洋得意的人物形象,并且强调了两种情况下作者截然不同的夸张反应。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力求准确传达对比、诙谐且自嘲的语气和生动幽默的语言特点,以实现译文与原文在语义、语用和形式上等多方面的等效(equivalence)。

参赛译文中,大家对smug as a picnic这个短语的处理也颇有分歧。若直译为“像吃野餐一样自鸣得意”,很多中国人可能会觉得奇怪:吃野餐有什么可得意的呢?目标读者若无法共情你的翻译,那该译文就是无效的,文化转换(cultural transfer)在此处也就显得格外重要。译者须将原文中的文化背景和隐喻转译成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隐喻,才有可能再现原文风格和意图。也有译者译为“像去吃野餐一样开心”,但“开心”太过泛泛和中立,又无法传递原文作者识别出画作时的那种得意心情,因此也就不能很好地与前句呼应。同样地,到底是“沉默一会儿”,还是“闭嘴消停一会儿”(因为判断失误所以吃瘪尴尬)呢?

例5:... a skill I can only assume no honeybee has yet demonstrated.同样地,第4段最后一句也是同类问题。部分译者将only一词译为“我只能假定/假设”,“只能”一词常用来表达一种限制或唯一性的语气,似乎是作者别无选择只好接受“蜜蜂没有这种技能”这个结果。但原句中作者用了“no... has yet”,该句式通常用来表示某件事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暗含某事的不确定性或悬念。考虑到上下文语气和语义:人类现在还是有优势,但谁知道将来蜜蜂会不会也拥有更高级的能力呢,此处增译“目前”或译为“暂且/权且(假定)……”似乎更符合语境。

简言之,捕捉原文幽默自嘲、生动活泼的风格,考虑到目标读者的背景,在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通过词汇、句式或修辞手法的不同选择,来有效再现原文的语体风格和语言韵味,是我们每一个译者都需要不断努力的目标。

三、逻辑的合理构建

英语是形合性语言,其时间、因果、转折等逻辑关系的表达常常用连接词来表现。但同时,除了显性逻辑关系外,英语语句或段落之间还常常含有隐性的逻辑关系,若仅按字面意思进行对译,那么语句和段落间的语言表达可能会稍显平淡或奇怪。因此,英译汉时还应仔细厘清语篇结构和逻辑,力求译文的准确、严谨和恰当。比如:

例6:It is unsettling to learn, then, that for all of my carefully won art appreciation, I am in danger of being surpassed by an insect. 该句为第2段第1句,有人译为“我感到不安,尽管我精心赢得了艺术鉴赏,我有被一只昆虫超越的危险”。参赛译文中不乏有类似这样的顺句翻译,但很显然,这段与上段之间的逻辑衔接,需要稍加强些语气才好,虽然then没有转折之意,但译为“然而/ 不过……”来衔接前后两段,更符合两段间的隐性逻辑关系,语气上也更能体现语篇整体的一致性。同时,将for(虽然/尽管)的转折含义后置译为“却”,也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例7:But they could let the masterpieces guide them. 该句为第3段第3句,很多译者将其译为“但是蜜蜂可以让杰作指引他们”,但这样翻译显然太过于遵从句子顺序,却忽略了使动者此处为昆虫,其在语义逻辑上“让”某人做某事似乎不太恰当,因此可考虑将原句中的主语和宾语位置调换,改由宾语作主语,译为“大师杰作会引领他们”。

例8:Sometimes it is not a Matisse. Sometimes it is a Manet, and I am quiet for a while. But usually it is a Matisse, and I am smug as a picnic. 该句前面已提到过,其句子多为主系表简单句,且彼此间的逻辑关系似乎不太紧密。那么,究竟句子间的隐性逻辑关系是怎样的呢?翻译时该如何把握和构建其逻辑衔接与连贯呢?此处,译者应在对前述语义和风格充分揣摩的基础上,合理构建句子间逻辑关系,将原句译为“但有时并不是……,有时是……,那样我就……。但通常情况下它确实是……,我便会……”,以加强语气、前后呼应,使“我令人难以忍受”的形象更加鲜明,也使叙述更符合主旨表达,从而实现译文在语义逻辑上的连贯。

四、翻译伦理意识

参赛译文中有很多非常不错且独具特点的译文,但即便是精彩的译文,在细节上也仍存在些许不足,比如:Picassos and Monets paired side by side有译者译为“成对出现的毕加索和莫奈”“并排摆放的毕加索和莫奈”“研究人员并排向蜜蜂展示”,这样的译文都是有问题的,译者未能仔细考量paired一词在原文中的准确含义,造成译文表达不合逻辑。同样的,below the prints是画作还是画作复制品,也需要准确译出、避免歧义。

再比如:很多参赛者对Wen Wu这个名字的翻译五花八门:文武、吴温、温妩……。作为合格的译者,首先需要校准Wu和Wen到底哪个是姓氏,应按照行业一般规范,多方查证Wu为姓氏后,对其进行正确的音译并加注括号说明,如“吴文(音译)”。

还有,第2段实验中出现的chamber究竟译为“小盒子”,还是“小房间”“小巢穴”“小室”等?能够看出很多参赛者对此也很纠结。同样,在仔细查证后,根据吴文(音译)论文实验(如图示),译为“小室”似乎更为接近些。

基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责任重大。无论是艺术理论和心理学概念的翻译,还是英语习语和日常表达的翻译,都需要译者谨慎处理,在做好译后审校的同时,努力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

最后,翻译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译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敏锐的语言感知能力,还应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持续提高翻译水平,力求为读者呈现更多更好的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