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质生产力赋能川渝两地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4-12-06李春勤

重庆行政 2024年5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形成地区发展新动能”“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1]川渝两地具备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的良好基础,特别是推动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西部崛起,更是需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因此,本文把研究视角聚焦于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新质生产力赋能川渝两地民营企业展开研究。

一、从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

(一)理论根基: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重要论断

在科技对生产力推动作用还未充分展露的年代,马克思就前瞻性地预判到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关联,并揭示出科学技术在未来生产力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马克思明确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2],且“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3],“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4]。生产力本身包含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三个要素。从“劳动者”来看,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就是潜在的一般生产力;从生产资料来看,科技的进步助推新的劳动工具的发明和旧工具的改进;从劳动对象的角度分析,科技引发劳动对象从自然物质逐步演变到信息数据。由此可见,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提高了人们认识、改造及保护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产劳动力。

(二)历史因素:传统生产力的升级与飞跃

回顾整个人类文明史,每一次人类文明的进步,都是生产力的一次重大飞跃。第一次工业革命约在18世纪末,以蒸汽机的发明、纺织业的机械化为标志,机器生产开始代替人力和畜力。以电气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末,麦克斯韦提出通过科学实验探索出电磁学理论,并且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20世纪中叶,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及通信技术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生产力的不断更迭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内生引擎,进入新时代,新一轮科技及产业变革与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相交汇,我们唯有贯彻新发展理念,摆脱传统增长路径,才能真正形成新质生产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三)现实因素: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初步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着力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在公平正义、生态环境、文化需求等多个方面,要解决上述“主要矛盾”,完成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就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理论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中应运而生。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川渝两地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和困境

近年来,川渝两地在产业、科技、平台等方面的合作全方位推进,其核心目标之一就是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在此背景下,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探寻川渝两地民营经济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中的短板和优势十分必要。

(一)川渝民营企业在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优势

成渝地区制造业有自身的结构特点、有相应的优势。一是民营经济发展态势良好。重庆作为重要老工业基地,笔电、手机、汽车产量还在全国占有相当比重,2023年重庆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的59.7%,民营经济税收占全市税收比重为53.2%[5]。2023年,四川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在前十经济大省中居于第三位[6],四川是我国为数不多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31个制造业大类的省份。二是民营企业勇当稳岗就业生力军。2022年,川渝民营企业吸纳城镇新增就业分别占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90%和80%以上。三是坚持创新驱动,激发创新发展活力。2022年,重庆市民营企业全年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47%,目前重庆市有科技型企业5.8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7565家、专精特新企业3694家[7]。2022年,四川省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首次突破六成。2023年,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8%左右[8]。四是坚持开放促发展,争当对外开放主力军。2022年,重庆市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的45.9%。全国首个“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正式获批在渝建设,2022年,四川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全省外贸比重34.2%[9],四川落户世界500强企业381家,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稳居中西部第一。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川渝两地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川渝两地相继出台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举措,但也存在优质市场主体不多等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一是市场准入门槛隐形存在,影响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地方保护主义仍然一定程度存在,本地民营企业难以进入外地市场;另一方面,民企与国企获取市场机会不平等。随着地方政府对城投公司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地方市政工程、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项目也被直接交由国企实施。二是人才资源缺乏,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后发优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成渝人口总量占全国人口总量的8.02%,贡献了全国7.24%的GDP,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分别以占全国7.82%、16.66%、8.93%的人口贡献了8.48%、23.42%、10.90%GDP,[10]由此可见,成渝要成为全国城市群“第四极”,还需要加快人才集聚。三是企业创新能力较低,产业创新发展缺乏支撑。2023年重庆、四川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分别达7565家[11]、16898家[12],占全国(约40万家)比重分别为1.89%、4.22%,浙江这一占比为10.5%,2023年重庆和四川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为288家[13]、286家[14],总量占全国(12950家)比重2.22%、2.20%,浙江这一占比为11.14%。四是成渝两地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差距大。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四川的成都市、绵阳市、宜宾市及重庆的九龙坡、渝北等中心城区的民营经济发展要优于本地其他区域。目前,成渝两地区县主导的产业结构变动不大,产业层次低,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发展新兴产业的能力十分有限。

三、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互促的实现路径

川渝两地民营企业要以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通过弘扬企业家精神、优化人才结构及创新产业与制度,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企业家群体综合素质更能够反映该国生产力和社会创业创新创富的水平。我们尊重和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的原因在于这一群体通过创新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一种重要而无形的生产要素。川渝两地最具代表的就是川商渝商精神,川商渝商精神文化同根同源,天府之国、巴渝大地孕育出一批如卢作孚、康心如、林名合等川商渝商先贤。传承弘扬川商渝商精神,协力助推“经济圈”建设,需要企业家们从经济和政治层面做好表率。一方面企业家要正确理解创新发展的核心要义,明晰发展过程与阶段性目标,深化对高质量发展的认识;另一方面,在保证企业安全平稳运行的同时,企业家必须深入思考业务层面的社会价值,要在思想及实践上为企业发展把脉掌舵。如果说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是社会的稀缺资源,那么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就更加需要“珍视与尊重”,并进一步弘扬和培育企业家精神。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好,发展空间越来越大,但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门槛限制。要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的体制机制,为民营企业和企业家营造公平、透明、法治的良好环境,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项目建设。要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通知》,对民间投资遇到的共性问题,研究提出具体举措,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按照重庆市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4年重庆要实现“民间投资增长10%以上(不含房地产)”。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为民营企业提供机制保障

加大核心技术攻关,需要构建有利于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制度,形成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的制度保障。一是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制度障碍。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设计,持续推动清单事项缩减,加大对违背清单有关规定的案例进行定期通报。二是健全民营企业产权保护制度,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实行最严格的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清晰界定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产权权能的制度安排。三是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及时进入和动态退出创新项目的政策机制,稳定民营企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预期。明确重点敏感行业和非敏感行业的区分管理,破除对于民营科技企业的隐形歧视。同时,应树立服务市场主体退出与开办同等地位的理念,从法制上完善企业退出机制。

(四)民营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不同类型人才支撑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驱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一是加大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应强化“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强基计划”等拔尖人才培养的拨款,并赋予高校一定的经费使用自主性和灵活性。持续开展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重庆大学等10所高校作为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试点单位,应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二是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四川和重庆分别有8所和2所双一流高校,川渝双一流高校应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领域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基础研究科学中心,同时,川渝两地要充分利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机遇,加强高校合作,联合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三是锻造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一般劳动者。川渝两地的应用型高校要结合自身的特色定位,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开展订单式培训。深化川渝区域协同发展,形成“巴蜀工匠杯”竞赛品牌。重庆重点围绕“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以及四川的“四轮驱动”举措,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努力打造西部高技能人才培育高地。

基金项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重点专项项目“新质生产力赋能川渝两地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项目编号:2024BZDZX—3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中国政府网[EB/OL].(2024-04-24)[2024-04-30].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4/content_6947266.htm.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64.

[4]殷杰,郭贵春.自然辩证法概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90

[5]吴刚.超过“半壁江山”重庆民营企业税收占全市53.2%[N].重庆日报,2023-02-09(005).

[6]陈碧红.推动新型工业化 四川招商引资谋“高”[N].四川日报,2024-02-28(09).

[7]罗建军.三个维度看重庆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庆日报网[EB/OL].(2024-04-09)[2024-04-15]. https://www.cqrb.cn/ 2023cqlw/2024-04-09/1915030_pc.html.

[8]陈健.科技创新引领 优势产业主导——四川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EB/OL].(2024-04-02)[2024-04-29].https://baijiahao. baidu.com/s?id=1795226626341346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