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坚持独立自主
2024-12-06王晨旭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如何担起新起点上新的文化使命?首要的是坚定文化自信,坚持独立自主。“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和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2],始终贯穿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不仅是文化传承的稳定内核,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独立自主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意义重大。首先,从文化积淀上看,独立自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国深厚的历史根基与独特的文化基因铸就了强大的文化主体性,决定了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其次,从现实需要看,独立自主是守护中华文化根脉、掌控文化主导权,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实需要。再次,文化传承发展关乎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关乎中华民族凝聚力、归属感。因此,坚持独立自主在实践中表现为坚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一、独立自主是文化传承发展的稳定内核
中华文明历经五千余载的岁月洗礼,展现出了持久的生命力与独特的连续性。中国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历经五千年而文明传承从未间断的国度。中华文明史称得上是一部不断巩固和强化文化主体性的动态演进史。“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3],直至近现代的变革与发展,中华文明经历了一次次的自我革新与升华,但始终保持着其核心价值观念的连贯性和稳定性。这种连续性不仅体现在典籍文献的世代相传,更体现在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持续演进。在此进程中,中华民族孕育出了独树一帜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了一套深邃而独特的价值体系;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并经数千年积淀后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风骨和气度,孕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铸就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自觉和观念意识,构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自强的精神特质。这些文化身份的核心要素,汇聚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凝炼成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与文化。独立自主精神同样是在深厚的历史积淀基础上逐步形成与发展的。
文化传承发展中,独立自主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与弘扬,是支撑中华儿女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披荆斩棘、勇毅前行的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4]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孕育了爱国主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民为邦本、革故鼎新,天下为公等为内容的中华民族精神[5],而独立自主是这些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汉书》中“爱国如家”、陆游的诗词“一身救国犹万死”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构成独立自主精神的思想道德基础;而孔孟的“贵我”和王船山的“恃己”则强调以我为主、自己做主,为独立自主精神提供了思想源泉[6]。独立自主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深层结构之中,成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历久不衰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独立自主表现为中华文明面对外来文化所表现出的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根基与独特的文化基因铸就了强大的文化主体性。在与世界文明对话中,中华民族始终掌握文化发展主动权,保持文化独立自主性,不断激发出强大的文化创造力。这种主体性并非封闭排外,而是一种开放包容中的文化自信,是在广泛的文化交流中保持清醒的自我定位。中华文化深厚的文化积淀,赋予了中华民族包容万象、自信开放的精神特质,让我们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既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展现出强大的文化自信与生命力。正如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华文明在这一过程中既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在文化传承发展和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中华文明始终以我为主,保持鲜明的文化特性;始终展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永葆文明存续活力。
可见,独立自主关乎中华文化认同感和民族精神独立性,已成为一种具有文化性、历史性和创造性的时代精神。历史与实践昭示我们,独立自主推动了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各个关键时刻始终保持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不盲从外来模式,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今天,独立自主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动力,激励着全体中国人民在全球化背景下坚守文化主体性,从容应对国际风云变幻,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二、独立自主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必须坚持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7]独立自主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坚持独立自主有助于破除对外来文化的迷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求破除对外来文化的迷信。而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破除对外来文化迷信的关键前提,它使中华文化能够保持独立,不被外来文化所左右。其次,坚持独立自主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自信至关重要。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坚持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立足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和当代实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再次,坚持独立自主有助于巩固文化主体性。只有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才能巩固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意味着对本民族文化有清醒的认知和自觉的选择能力,它构筑了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赋予中华文明在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鲜明的特色。最后,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从古代文明延续而来,并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使中华文化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确保在全球文化竞争中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求我们主动对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及其价值旨归作深刻反思,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创新力以及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所处位置拥有清醒认识。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主体性决定了一个民族和国家能否在精神层面上维持其自主性和独立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8]中华文化主体性深深地植根于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在五千余年历史中始终保持着连续性、自主性和向心力。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基因,是我们面对世界文化激荡时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坚实根基。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深厚积淀与蓬勃演进中,曾长期保持着领先世界的高度发达状态,其连绵不断的传承铸就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主体意识和强烈的文化自豪感。中华优秀文化积淀了中国人民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深沉的历史意识,整个中华民族对共有文化体系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忠诚度。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保持文化主体性意味着坚守文化自信。我们要深入挖掘、系统梳理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核心价值、艺术特色等,充分认识其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坚定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牢牢掌控文化主导权,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始终守护中华文化根脉。牢牢掌控文化主导权,是坚持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自豪感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9]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是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精神瑰宝,是我们面对世界文化激荡时的坚实根基。中华民族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自身的文化立场和价值取向,珍视并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积极传承与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内容。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保持清醒,不能“乱花渐欲迷人眼”,被他者文化所淹没,而应当以其为镜、反观自身、扬长避短,实现文化的自我完善。当然,保持独立自主的文化主体性,不是特立独行、自命不凡,而是建立在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之上兼容并蓄、开放包容。这样我们才能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坚守文化自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繁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守正创新,立足“两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10]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国情,决定了我们无法简单模仿任何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简单复制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莱茵模式或是北欧模式等西方典型现代化路径,这在中国显然是行不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既要立足国情,鉴古知今,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养分,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符合中国人民意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道路。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积淀与鲜活的当代实践,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丰富经验,提炼出能够解释和指导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理论体系。同样,在文化传承发展中我们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一方面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开拓新思路、构建新话语、探索新机制、创造新形式,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三、坚持独立自主重在坚持文化自觉自信自强
在文化领域坚持独立自主,突出表现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1]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生动诠释。
文化自觉是指文化群体对自身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自我认知。一个民族通过文化自觉,能够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保持理性思考和正确判断,并主动引导文化的持续发展。文化自觉要求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内在价值和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主动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创新。首先,文化自觉意味着对自身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主动认同,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交流中,始终保持对自身文化的高度敏感性和认同感。“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12]其次,文化自觉要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确保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再次,文化自觉促使我们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中不盲目追随外来文化,坚守中华文化根基,主动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
文化自信表现为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认同,表现为对本民族文化价值、发展道路及其未来前景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对自身文化的历史成就和独特性的自豪感,还体现在对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及其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影响力的自信。我们的文化自信源于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地高度认可和自我肯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13]文化自信强调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任和尊重,它体现了对民族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独特的生命力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的坚定信念和执着坚守。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只有做到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在面对各种文化冲击时不动摇、不迷失、不被外来文化所左右,在全球文化格局中保持自立自强。
文化自强是对文化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追求,旨在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在世界格局特别是大国关系深刻演变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竞争愈发激烈。通过文化自强,一个民族能够在全球化的文化竞争中保持独特性,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助力民族复兴和发展。这要求我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创新文化内容、提升文化传播能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引领文化创新,逐步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吸引力。文化自强同时意味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14],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基础、文化根基和文明内涵,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文明体系,使之在全球文化舞台上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稳定内核、历史积淀和独特价值,赋予了我们独立思考、自由选择和持续创新的自主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只有坚持独立自主,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守护文化根脉,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从根本上坚持独立自主,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只有坚持“第二个结合”,才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完成好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中特理论专项项目“坚持独立自主宝贵经验的当代启示研究”(项目编号:2021YBCS08);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溯源: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及其当代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9SKSZ05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0.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7.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
[4]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
[5]高翔.赓续民族精神的伟大时代[N].人民日报,2023-02-17(09).
[6]徐国亮,殷一榕.深刻把握独立自主是民族精神之魂的三重逻辑[J].山东社会科学,2022,(06):15.
[7]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0.
[8]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8.
[9]人民日报评论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7
[10]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
[1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
[1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记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37.
[13]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J].求是,2020,(3):5-6.
[14]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8.
作 者: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重庆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