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历史发展及其重要启示

2024-12-06潘洋张周志

重庆行政 2024年5期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一百年,是党不断自我革命的一百年。党的建设是我们党一百年来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1]。党的建设仍是我们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法宝之一。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党的建设总目标发挥着纲领性作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事关党的建设总目标,事关党的建设的性质、道路、方向和方法,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更加伟大胜利的基础保障。

一、党的建设总目标发展的历史逻辑

纵观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奋斗的辉煌历史,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历史发展,经历不同时期和阶段,各个时期和阶段党的建设总目标具有不同的侧重。

(一)萌芽与形成:建设一个领导中国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总目标经历了从“萌芽”到“形成”的过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革命探索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党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制定的组织章程中就指出,中国共产党“应当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为无产阶级做革命运动的急先锋”[2]。我们党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这个问题,主要是突出在强调党的阶级属性和革命属性,我们党是由无产阶级组织起来的,为无产阶级利益而进行革命斗争的党。我们党在革命事业的前期经历了曲折发展,随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的成功实践,使得我们党在如何进行中国革命的各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帮助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3]这个重要理论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有了很深层次的认识,这个重要理论的提出不仅是我们党抗战时期党的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而且为以后党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至此,我们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发展从“萌芽”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形成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整个过程来看,建党初期,我们党对党的建设总目标作出了大致初步的思考;遵义会议以后,我们党的建设总目标才得以较为完整地确立和阐述。我们党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从小发展壮大,从萌芽一步步走向成熟。党的建设总目标一次比一次更加明确、更加完善,指引着党的革命事业不断向好发展。

(二)新发展:建设一个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政党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党的建设总目标的探索,经历了曲折发展。这个时期党的主要任务开始从革命转向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党所肩负的任务就是在执政全国政权的条件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国家、新社会。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八大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党已经成了团结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4]。我们党在面临新的执政考验和经济建设形势之下,创新性地提出新的党的建设要求。正是在这样党的建设总目标的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各方面的社会改造与建设,为改革开放的实践积累了正反两方的经验与教训。

(三)新突破:建设一个执政为民,带领中国发展的政党

新时期党的建设总目标的演进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提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5]这样的提出使我们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建设有了新的定位,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的新征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在当时苏联共产主义执政出现问题的复杂国际环境下,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努力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6]。这个时期党的建设总目标进一步完善,目标更为明确与完整。这一系列的重要要求,在当时统一了党内的思想,巩固了党的建设,使我们党度过了艰难的发展期。

党的十六大以后,为了更好地应对新时期我们党所面临的新局势和新任务。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七大提出,“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7]。党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我们要以科学的理论、制度、方法来指导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8]。纵观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党的建设总目标主要围绕科学化建设、制度化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这些新要求使我们党的建设又向前迈进一步。

(四)新开拓:建设一个勇于自我革命,引领世界发展的政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分析新时代历史任务和党的自身状况,提出了新时代我们要:“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9]。“走在时代前列”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保持先进性。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不仅表现为它在中国国内是最先进的组织,更表现为它不同于世界范围之内的其他政党,它的奋斗目标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人民衷心拥护”要求我们党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不仅是推动社会前进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勇于自我革命”要求我们党时刻都要警惕党的内部矛盾和外部干扰,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打铁还需自身硬,一个强大的政党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锻炼出来的。“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要求我们党要正确地看待外部环境,有机遇也有挑战,迎难而上,才能攀上高峰,社会历史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矛盾。“朝气蓬勃”要求我们党在新时代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年轻人的精气神,继续夺取伟大的胜利。它们各个要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对党的历史经验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总结,而且是在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从国际形势来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将发生重大变革。同时,当今世界也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因素,全球经济发展乏力、地缘政治冲突等问题此起彼伏,人类共同面对的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贫富差距、网络安全等问题急需解决。但是和平发展仍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优选择。我们党要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让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扬光大,用中国方案解决世界问题,引领世界发展。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进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更加全面、更加多元,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我们党进入新时代的关键任务。从党的自身形势来看,党面临着各种风险和考验。在新时代,我们党面临长期而复杂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以及清除党内存在的各种利益集团与团体。这些考验、危险、问题是长期的、复杂的、尖锐的,影响着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党的建设总目标的“不变”与“变”

党的建设是一项包含诸多因素的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工程,党的建设总目标是中国共产党自我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施工蓝图。党的建设总目标经历了一个逐步演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历史演进呈现出“变”与“不变”相统一的鲜明特点。党的建设总目标的“不变”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中基本要素没有变,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特点。

(一)党的建设总目标的“不变”

党的建设总目标的“不变”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中基本要素没有变。一是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政党没有变。我们为什么要建设这样的政党,是来源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政党是我们党的建设之源。中国共产党光辉的奋斗历程证明,矢志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党勇于斗争的精神食粮。不管是处于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建设一个旗帜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不能改变的。二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大政治优势没有变。一个政党是否能够长期执政,取决于是否能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与拥护,人心向背是影响一个执政党长期执政的关键因素。历史和现实表明,密切地联系群众才能使我们党拥有坚实的基础,才能勇于进行各种斗争。三是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没有变。坚持党的领导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要标志。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坚持党的领导核心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积累的宝贵经验,必须一以贯之这个优良传统。只有这样我们全党才不会是一盘散沙,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二)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变”

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变”,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下,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特点。百年来党的建设总目标呈现出一个不断提升的动态过程。党的建设总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党的任务、国际的环境和自身状况在不断发生变化。党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历史任务要求着党的执政能力的变化。同时,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和党内自身形势也影响着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变化。随着党的事业的向前发展,党的内部容易出现各种政治问题和风险,从而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就要求我们党要根据党的建设规律对党的建设要求作出新的调整。总而言之,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变化,需要党对阶段性任务和党的自身状况的准确把握和高度凝练,继而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和整体水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向前发展,开辟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新境界。

三、党的建设总目标历史发展的重要启示

纵观一百年来党的历史演进过程,我们党对党的建设总目标探索,彰显出的“变”与“不变”的鲜明特点,这些鲜明特点不但满足当时党和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历史发展关键时期的今天,对我们党的建设总目标的推进依然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一)始终把党建设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是我们党的性质的重要体现,而党的性质又是政党建设的核心问题,制约着政党其他方面的发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旗帜鲜明地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表明自己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从理论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者在革命实践中和吸收全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智慧结晶。“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它本身具备优异的品质和功能”[10]。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是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代表着人民大众的利益,为全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出发,不仅深刻解释了人类社会活动的世界,还指导着人们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去改造世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突出的特征。马克思主义是随着人类的实践和文明发展不断前进的,由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其他各种政治力量所完成不了的艰巨任务,是在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中国具体实际的了解,使之相结合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次的伟大奇迹。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具体情况和深厚文化底蕴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发展道路。

(二)始终把党建设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群众的执政党

一个成熟而伟大的政党必须有其特定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我们党领导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主体力量,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价值衡量标准和最高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因人民而生,也因人民而兴。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人民群众经过革命、建设、改革正在使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要始终坚信,人民群众的立场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人民拥不拥护、满不满意是衡量一个执政党合格的尺度,更是检验一个政党是否能够长期执政的尺度。我们党要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传承发扬好军民鱼水关系的优良传统。

(三)始终确保党成为领导一切工作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基本原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核心。建党初期,由于我们党缺乏经验,频繁更换党中央核心领导,使党遭受了挫折,影响了党的革命事业的前进。随着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以及党领导一切工作思想的贯彻,我们党的革命事业便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继而夺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改革开放以后,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社会和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上演了世界发展的奇迹,中国人民富起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党解决了以前未能解决的许多难题,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日趋突显,为世界和平和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历史实践证明,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核心是党的事业不断走向辉煌的根本保证。

(四)始终确保党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执政党

马克思主义开放发展性的特点决定着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来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总结新的理论。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升华、与时俱进。百年来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历史发展是不断丰富深化的过程。建党初期,由于国内的革命形势和对党的建设处于探索时期,党的建设总目标呈现出单一的特点。党全面执政以后,随着党对自身建设实践的总结和对时代要求的认识,党的建设总目标呈现出多元化和系统化的特点。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多元化和系统化,不仅是党和国家发展的时代需要,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00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62.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74.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5.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38.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9.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2.

[10]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0):10.

作 者:潘 洋,西安外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

张周志,西安外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胡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