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街道创新路径

2024-12-06陈涛姚宏

重庆行政 2024年5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如何创新方式推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现实课题。为此,课题组深入重庆市F街道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城市现代化治理现状,精准查找面临的困境,针对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创新路径,以供决策参考。

一、F街道城市现代化治理的现状

课题组深入当地组织部、政法委、住建委查阅资料、开展调研,分析总结了F街道在现代化治理方面的基本理念、方法举措和主要成效。

(一)总体概况

F街道面积78.1平方公里,城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86.4%。辖29个村(社区),其中城市社区20个;总人口约20万人,常住人口18.42万人。F街道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均占地方三分之一以上,对全县商贸贡献率超过50%。服务2.8万家企业,政务服务事项体量占地方45%左右。F街道人口体量排全市各乡镇街道中第12位,集城市、农村、山区、库区于一体,具备与重庆市形神相似的基本特征。

(二)F街道城市现代化治理方面的主要做法

首先,推行基层再组织化。一是推行党组织再组织化。对新阶层、新组织、新群体,按“业缘、地缘、趣缘、血缘”建立功能党组织。落实党员登记注册报到制度,解决党员“失联”“8小时外难组织”等问题。二是推行行业组织再组织化。梳理街道主要行业群体,指导从业人员建立教师、医生等业缘流动网格187个。三是推行社会组织再组织化。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互助组织,按需成立阅读等兴趣爱好组织245个。引导社会组织按程序报批注册备案,建立“无事不打扰,有事就激活,平时有活力”工作机制。

其次,建设基层智治体系。推动党建统领基层智治“141”体系建设,实施“党建扎桩·治理结网”工程,不断推进数字重庆建设取得新成效。一是推动数据“一屏统揽”。依托基层智治平台,完善2.8万家市场主体场所位置等7项信息,为干部精准服务企业带来便利。运用“一表通”能力组件,更新数据8593条,街道月均报表数量由96张减少至24张,大幅减轻基层报表负担。二是推动业务“一网统管”。梳理年度核心业务82条、季度核心业务35条,纳入跑道统一管理,为街道领导班子谋划下一步工作打算提供参考依据。三是推动服务“三级贯通”。探索运用大模型技术,选取8个环境卫生治理突出点位,向县中心推送垃圾满溢事件30余件次,以数字化手段助力城市治理。

再次,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一是建设阵地吸附矛盾。依托“民呼我为”平台等线上阵地,高效率办理违章搭建、环境污染等600余件矛盾纠纷。依托网格驿站、邻里议事亭等线下阵地,高质量办理矛盾纠纷120余件。二是疏通通道分流矛盾。深化开门接访、入户走访、定期回访机制,摸排“小事”1243个。实化“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持续依托网格议事接待日,解决“大事”120余件。强化重大问题会商研判机制,攻坚难事6件。成功将98%的矛盾事项处置在街道。三是创新方法化解矛盾。借鉴和补充“枫桥经验”,总结提炼由内向外的“五内”工作法、“前中后”全过程电梯加装解纷工作法、“人事地”核心要素解纷工作法,成功调处征地安置、电梯加装等疑难复杂矛盾20余件。

最后,推行“一院两会三事分流”。推动治理单元颗粒化、治理方式制度化、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细化“网格”颗粒度。城市社区按照开放式小区不超过150户、封闭式小区不超过300户标准,细分城市网格320个、微网格1579个;涉农村(社区)按格(院)合一原则,在涉农村(社区)划分院落620个。二是提升“自治”完整度。建立健全议事会,收集民生诉求70余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迭代升级互助会,先后成立家庭教育互助会等各类互助组织43个,系统性地解决了留守儿童失管脱管、独居老人“无人陪、照护难”等基层治理难点。三是增强“治事”能效度。以“大事”政府办、“小事”村居办、“微事”自己办实现三事分流。充分发挥“党建联席会+”制度优势,建立驻区单位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推行市管领导、部门一把手现场办公,攻坚化解社区“大事”36件。依托网格驿站、基层智治平台等双网阵地,解决“小事”650余件。引导群众掌上办理医保、临时救助申请等业务,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实现微事不出户。

二、F街道现代化治理面临的困境

(一)基层治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一是政治意识有待提升。部分干部急于出成绩,盲目追求创新、不重实效,图虚名、务虚功,导致基层治理顶层设计与群众需求逐渐脱节。二是治理理念有待提升。数字化治理已成趋势,60后、70后基层干部表示难以适应,存在学不会、不愿学等问题;部分基层干部仍存在法治意识不强、法律法规运用不熟练等问题,没有做到事前风险评估、事中依法行政,影响工作开展质量。三是业务能力有待提升。部分基层干部在数字技术应用方面能力欠缺,难以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视联网等数字化技术开展数据决策、风险研判、远程调度等工作,降低了基层治理实战实效能力。

(二)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不够顺畅

一是政府与社会协同不够。与民营企业协同不足,没有充分释放企业在科研技术、就业创业等方面优势,形成资源壁垒。与社会组织协同不足,部分社会组织运行管理难、活动开展难、参与治理难。二是政府内部协同不够。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街道之间因工作重合度高,导致条块分割、推诿现象严重,未能形成强大合力。三是社会与社会协同不够。针对民众、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社会主体,缺乏促进各方交流和协商的平台、机制,导致相互之间协同困难。

(三)基层治理应急动员能力不强

一是应急预案待优化。应急预案仍以纸质为主,未能实现由纸质向数字的跃升,形成线上线下“两张皮”。在应急状态下,习惯于按照传统的方式,调度作战队员、部署作战任务,数字赋能效果不突出,削弱平战转换能力。二是应急队伍待提升。街道应急队伍存在跨行业、跨层级、跨部门等情况,除基干民兵外,普遍缺乏专业化理论知识培训和实践操作训练,难以应对极端气候下的应急任务。加之应急队伍年龄结构偏大,接收以数字预案为主的应急指令较为困难。三是应急设备待加强。抢险救援应急物资分散在应急、水利、交通等多个职能部门,各部门分头规划、分头预算、分头采购、分头储备,资金切块、财力分散现象突出,出现低端物资重复购置、高端先进装备配置不足等问题。

(四)基层治理社会公众参与度不高

一是宣传引导力不够强。街道、村社、网格三级工作人员下沉力度有待提升,行动不便老人、青年儿童等群体对基层治理热点项目、惠民活动了解不深。二是参与覆盖面不够全。参与基层治理的居民以党员骨干和离退休干部为主,白领、在外务工人员、青少年等群体参与不够。公众在基层治理中的参与领域有限,主要集中在物业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在矛盾纠纷化解、应急抢险救灾等方面参与较少。三是政府公信力不足。部分职能部门与街道权责划分模糊,存在“踢皮球”、不作为现象,群众反映问题解决时间长,甚至得不到解决;同时,部分基层干部面对群众服务态度不佳,削弱了公众信任程度。

三、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创新路径

结合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面临的诸多共性问题,从“大城共治、大城智治、大城精治、大城善治”四方面入手,不断提升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积极性、针对性及规范性,力图探索出低成本、高效能的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方式。

(一)加强力量协同,推动“大城共治”

坚持党建引领,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一是推动上下联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是个系统性工程,涉及民政、市政、安全、平安稳定等多行业部门。要建立“一把手”负责制,打破部门壁垒,推动区县行业部门与乡镇街道协同治理,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制定《超大城市治理职责清单》,从区县和乡镇街道两级层面明确召集人,定期研究城市基层治理工作,形成“部门、镇街、社区、网格”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匹配政策、资源、资金、人力等配套保障体系,形成机关和基层联动的“一盘棋”格局。二是推动政社联动。要发挥政府在超大城市治理中的保障作用,提高各类社会组织、社会公众参与超大城市治理的积极性。梳理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涉及的政策、知识,形成基本模型和思维体系,进一步强化宣传教育,改进民众对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基本认知。强化与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的联动协同,充分释放其在就业创业、活动开展、自主创新等方面的势能。形成一批联动机制,如“1号茶叙日”“政银企对话会”“民情恳谈会”等。三是推动党群联动。加强党建统领增强基层治理引力,协同加强村(社区)党组织建设,实施“红岩先锋”党建强基、党建暖“新”·健康发展等工程,推行基层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革,打造一批“活力党组织”。坚持通过开门建组织、开门建阵地、开门搞活动,促进家庭互助、组织互促、城乡互动,引导群众自治激发治理活力。强化多方参与集聚治理合力,健全“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推动党建共建联建,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机制。畅通社情民意提升治理效力,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党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制度和街道议事代表制度,完善人民建议征集办理体系。

(二)加强制度协同,推动“大城智治”

要适应新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建立同生产力相匹配的社会生产关系、体制关系,及时进行科技赋能。一是改革赋能。要立足于各级政府对基层治理的支持保障,进一步优化机构设置、编制配置,落实好现行机构改革方案,真正实现集成化、扁平化治理改革。要用改革的“巧劲”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进一步深化城市建设、管理、运营、治理体制改革,提升源头治理能力和城市精管善治水平,让治理水平优化提升,让治理作用高效发挥,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要抓好基层治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这一重要环节,通过进一步优化执法职责、整合执法力量、统筹执法资源等改革举措,积极探索综合执法赋能基层治理的新模式。二是权责赋能。基层权责重定,核心和精髓在于责权利相匹配、人地财相统一。要组织人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基层所需、群众所盼,切实摸清赋权事项,为进一步简政放权、实现基层减负和事项精准赋权奠定坚实基础。要建立赋权事项调整、赋权事项评估、赋权工作推进等会议机制,着力破解乡镇(街道)权责不清、有责无权等问题,确保赋权事项能够动态调整、平稳衔接、有序运行,实现从“有责无权”向“权责相称”转变,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要加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人力、财力、资源保障,提高基层办公条件和个人待遇保障。三是数字赋能。加快推进市县乡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建设,用好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实现上下贯通,做到数据“一屏通览”、业务“一网统管”、智能“一键调度”。推动镇街职能体系和基层智治体系深度融合,助推平台、数据、应用、机制一体贯通。谋划开发人民建议征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等多跨融合应用,综合集成信访解民难,智慧社区、社会组织全生命周期管理等“跨6贯1”综合场景,协同推广“一表通”等典型应用,实现“治理”变“智理”,让城市更智慧。

(三)加强城乡协同,推动“大城精治”

坚持“大事化小”,进一步拆解基层自治组织、城市痛点难点和民生服务事项,实施针对性治理。一是细化基层颗粒度。打破原有的村(居)民小组制,以村(社区)为单元,开展组织细分。按照地缘、业缘、趣缘三维度,细化专职、流动两类网格,实现最小颗粒度管理各类群体。城市社区按照开放式小区、封闭式小区两种类别,划分网格以及微网格;在行政村,按组网合一原则,在网格之下,划分庭院。梳理主要行业群体,指导从业人员建立业缘网格。按需成立读书、健身、音乐等行业协会及趣缘网格。二是提升领域精准度。进一步挖掘基层治理主要矛盾、痛点和难点,创新具有针对性的领域场景,聚力防范化解风险,提升服务水平。深入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深化信访问题源头治理,促进信访工作融入社会工作大局。在建立健全新就业群体利益协调机制上下功夫,进一步深化“党建联建·助企强链”专项行动。创新新社会阶层人士服务、自助式物业、留守儿童管护、养老照料等领域经验。三是改进服务精细度。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从精微之处着手,改善民生服务。一方面,要推动政务服务“一窗通办”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大建设医院、学校、公园、公共厕所、停车场、民生食堂、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力度,提供更加充足的床位、学位、座位、厕位、车位、餐位和休息区域。另一方面,要强化数据和资源归集,开发城市服务APP或小程序,将公厕、农贸市场、开锁服务、早餐店、家政服务等公共资源点位和服务纳入民生地图中,实现从“小修补、早点摊”到“停车、公厕等信息快速查询、一键导航”,实现“一端惠全城”目标。

(四)加强社会协同,推动“大城善治”

加强人才、阵地、能力三个建设,提高超大城市感知、处置能力,确保超大城市治理有人能治、有阵地治、有能力治,提高实战实效。一是加强人才支撑。着力针对基层治理“专业人才不足、专业能力不强、人才培养不畅”等问题,以培育、培训、招录、聚合等方式充实人才队伍。加快优建社会工作专家人才库,探索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加快建立社区工作者职业队伍体系,积极动员报考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建立职称与薪酬相匹配的机制。加大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培养力度,举办超大城市治理专题培训及干部通识培训,形成“培育—锻炼—提升”的良性循环。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以及基层网格员队伍招录招聘时,专项招录一批具有社会工作、公共管理、思想政治等方面专业素养的人员。引导警官、法官、检察官、律师、网格指导员、兼职网格员等人员力量下沉基层。二是加强平台支撑。突出线上线下双平台支撑。在线下,打造企业园区、商业街区、文旅景区、交通枢纽等人员聚集区党群服务中心,加大协商文化广场、村(社区)网格驿站、警务工作室、群众工作室、群众议事亭等实体阵地站点建设力度。在线上,以省(市)为单位,开发建立城乡社区治理平台、志愿服务平台,探索搭建乡镇街道议事协商平台,推进农村资产、资源、资金一体化监管平台。三是加强能力支撑。要赋能风险治理,提升社会韧性。要坚持改革突破提效能,健全常态化改革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推动公安机构力量改革。针对灾害多发、事故频繁的关键场景建立实时监测、智能预警、快速反应的预警响应系统,完善各类风险研判和处置机制,配置数字应急预案,建立“无事不打扰,有事就激活,平时有活力”的社会应急力量队伍,稳妥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强矛盾纠纷调处队伍,提升调处能力,提高化解力度,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社区)、风险不外溢乡镇(街道)。

作者单位:陈 涛,中共重庆市丰都县委党校

姚 宏,重庆市丰都县三合街道

责任编辑:刘小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