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高校青年科技人才工作创新

2024-12-06杜俊华谭湘冯熙茹

重庆行政 2024年5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聚集人才平台。”[1]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有利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高校青年科技人才作为推动新时代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突出的科研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养。新时代新征程上,着力创新高校青年科技人才工作,对于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普及和加强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代,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培养下,我国青年科技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实现了双重突破,形成了规模宏大、能力过硬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成为推动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高校青年科技人才思维活跃、创新力强,是国家创新创造的活力所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对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汇集更多思想先进、能力突出的青年科技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不竭动力。

(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勇于担当的高校青年科技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要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2]。新时代的高校青年科技人才应当将自身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融,为党和国家的科技发展事业贡献青春力量。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青年提出了要从“勤学、修德、明辨、笃实”[3]方面下功夫的新要求,不断提高青年自身道德修养和思想认知,为广大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成才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具体路径。

当今,国际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越来越激烈,西方国家把中国的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不断加强对中国的价值观渗透。因此,强化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政治担当、推动他们自觉抵制不良思潮的侵袭,是人才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4],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出发,与时俱进地对政治教育的任务和方向作出前瞻性布局。党和国家应当加强对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思想政治引领,巩固爱国奉献、科学报国的思想基础,锻造一支高素质科研人才队伍,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更加欣欣向荣。

(二)弘扬科学家精神,增强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5]。通过理论武装、舆论引导等方式方法广泛凝聚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力量,坚决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作斗争,筑牢应对意识形态风险挑战的坚固防线。增强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要积极引导他们深刻领会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学习和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们科技报国的优良品质,在创新实践中践行科学报国精神;要提高青年科技人才应对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不断攻克事关全局的科技壁垒,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规划新路径、开辟新赛道。此外,可以通过讲好科学家故事,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典型案例的宣传力度,广泛弘扬青年科技人才的先进事迹等,形成崇尚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社会风尚,促使青年人才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和科技创新中,为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二、健全和完善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选拔激励和容错机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6]。新时代,不断优化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发展环境,给予他们强有力的信任、支持和帮助,有助于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科技事业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

(一)创新高校青年科技人才选拔激励机制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应当密切契合国家发展战略,形成新型的人才选拔机制和培养模式,深度挖掘并培育具有科研潜能的青年人才,汇聚成一支敢于创新、勇于开拓的青年科研生力军。要打破对人才的资历、论文、科研成果等硬性条件的要求,推行高校青年科技人才举荐制,积极推荐高校优秀科技人才参与科技部人才、教育部人才、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宣传部人才的选拔,并表彰在国家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创新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人才。此外,要积极做好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政治安排,把政治上的引导、教育、关心同他们的创新实践结合起来,推选政治硬、能力强的青年科技人才担任要职。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积极推动各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实现深度合作,为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有效的信息和广阔的平台;进一步推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纵深改革,优化各方面资源配置,加大对杰出创新人才的培育力度,以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新需求。目前,我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但仍然需要适应时代诉求进行前瞻性、战略性的计划与完善,优先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7],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优质青年科技精英,提升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

(二)健全高校青年科技人才容错纠错机制

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青年科技人才由于经验尚浅或是能力有限,会产生一定的失误。高校亟须建立健全一套具有较强包容性的容错纠错机制,鼓励青年人才勇于尝试。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容错清单,清晰划定免责底线,针对不同问题制定差异化的容错标准,进一步细化实施步骤,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推动他们发挥潜能、积极创新。同时,为了保证容错纠错机制得以健康运行、确保制度的公正性和透明度,需要加强对制度运行的监督,坚决遏制滥用职权、损害人才利益等行为,从而提升开展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的实效,激发人才创新发展的活力,推动新时代高校青年科技人才工作行稳致远。

当今,对于高校青年科技人才容错纠错机制存在着一定的理解误区,易将容错误解为逃避责任,不利于营造良好的人才创新氛围。因此,明确容错的合理范畴和界限尤为关键,需要制定详细的容错负面清单,规划一套清晰的实施流程,以此科学判定相关问题是否在容错范畴之中。还需强化容错纠错的法治根基,营造有利于人才工作运行的法律环境,为科技创新容错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持和司法保障。面对具有先进性但尚未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项目,应当坚持不懈地积极探索,制定有效的计划和措施,为阶段性受挫的科技人才提供支持,帮助他们重新焕发创新活力。

三、创新和巩固高校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项目资助和后勤保障机制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青年科技人才在推动我国科技发展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党和国家应当为广大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机会和条件,加大对其创新实践的投入与支持,为国家科技发展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一)构建高校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强调,“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8]。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围绕全方位培养和用好青年科技人才,提出了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以及引导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措施[9]。为此,各高校应鼓励青年科技人才跳出科研舒适圈,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10]等领域发挥自身优势,准确把握国家科技发展的根本问题与瓶颈问题,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细分方向上持续探索;鼓励高校青年科技人才走进社会基层,走进生产一线,开展有用的科技创新活动,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鼓励科技人才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11],通过保留工作岗位、完善评价机制等切实举措激励教学和科研人员定期深入企业一线开展研发合作和实践应用。

(二)深化高校青年科技人才项目资助体制机制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当深刻认识到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制定适应的项目资助策略为我国科研事业激发潜能、蓬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首先,进一步优化青年科技人才项目资助体系的规划和布局,在各类科技项目的资助体系中,着力提高青年项目的资助数量和占比,持续保障青年科研人员的经费供给;可以设立青年人才科技研究基金,针对创新性强、风险性高的研究进行前期支持,采取小额资助或者根据成果分期资助,以此加大对这一群体的支持广度和力度。其次,可以适当提高青年科学家在项目评审中的占比和话语权,在资源使用调配上给予充分的信任,设置单独的评审渠道;对于创新性强、难度较大、具有重大意义的科技项目的可行性评估,可以作特殊规定。再次,应当在基础研究经费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持续稳定、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支持机制,可以构建自然科学基金与企业联合基金资助的模式,鼓励、支持、引导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最后,应当建立长周期的科技专项资助机制,支持高校青年科技人才自由选题、自主开展风险高周期长的科学研究,以申请人的科研能力、信用度指标为主要参考要素,做好科技人才的持续支持工作,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设置评价考核周期,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鼓励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青年人才评价考核周期。

(三)巩固高校青年科技人才后勤保障机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12],确保绩效工资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收益优先惠及作出杰出贡献的青年科技人才,使政策优势为人才福祉提供切实保障,提高他们的获得感、认同感。目前,应当建立健全优待保障政策体系,对于青年人才在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需求,要积极探索全面的关怀措施,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提升科技人才对生活的满意度,促使他们能够专注于科研中。此外,要进一步推动人才住房支持体系的完善,为青年科技人才营造良好的宜居环境,确保他们有安居之所,以归属感推动创新活力的激发。最后,需要深化科研减负改革,持续推动人才减负计划,将科研时间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简化经费报销流程、减少非科研性事务负担,确保青年科技人才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科技创新中。

四、改革和优化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综合评价考核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高度重视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指出要“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13],充分激发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潜力,提高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的质量,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秉持“破五唯”精神,转变人才工作理念

不同的人才评价要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发展现状,但在不同评价向度前加上相同的“唯”字,就会使得人才评价结果缺乏合理性、科学性与全面性。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14]。因此,应当深化人才评价考核体系变革,充分重视人才的整体贡献与综合成效的评估,减少单一指标权重,从而激发广大青年科技人才进一步挖掘创新潜力,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力。应当进一步实施系统化、渐进式的革新策略,科学规划人才岗位布局,清晰地界定各岗位职责与目标,确保人才和岗位的高度匹配。同时,构建健全的退出机制,打破一劳永逸的惯性思维,推动人才评价体系向开放式科学体系转型,力求与科技人才的成长轨迹相契合、与教育实践相融合,不断探索高度有效的评价标准,全面、客观地评价人才的价值与潜能。

(二)注重工作实绩,重塑考核评价标准

在新时代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考核中,亟须解决在职称评审、岗位晋级等考核中产生的关系评议、“老人评新人”等问题,不把院士、博导、获奖数量作为科技人才评价的主要标准,不把论文数量或影响因子作为唯一量化考核评价指标,建立一套针对原创突破性成果和一流人才的评价标准,把握好公平和质量的关系,坚决破除制约青年科技人才取得发展与突破的各类固化的评价制度。科技人才考核与分配制度的设计对青年科技人才发展方向的选择与工作精力的分配有着直接影响,需要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卓越科研成果、实现知识创新等方面对考核和分配格局进行系统重塑。在科研评估过程中,需要进行较长周期的考察,避免急功近利的科研倾向,将科研成果的质量作为考核的主要因素,摒弃以往单一的数量化评价模式,聚焦科研成果的实际贡献和长远影响力,以此激励青年科技人才不断创新创造,为科技发展提供崭新动力。同时,要进一步推动评价体系从外延向内涵转型,从过度强调方便计量的外延型评价转向以人才进步与科研成果的良性增长幅度作为衡量尺度的内涵型评价。

(三)突出价值导向,优化职称评聘机制

从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视角出发,职称不仅是衡量其专业技能与成就水平的关键指标,也关系到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学术研究成果的高质量产出。因此,需要强化价值引领,积极构建多维度评价、科学化衡量的职称考核体系,有效促进青年科技人才的培育和成长,为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首先,需要坚持品德引领与绩效支撑的双重凸显,在职称评审与聘任过程中,明确将师德师风置于首要考量的位置。其次,深入评估申报人员的教学和科研实力以及实际工作成效,全面考察其真实水平和发展潜能,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人员给予表扬和激励,使他们充分获得成就感。再次,推动能力导向与系统评估的相辅相成,摒弃以往过度聚焦论文与项目的单一模式,转而采用更为丰富的多元评价标准,推行以代表性成果为核心的评价机制,强调其质量、贡献以及影响力。通过设置系统且精确的评聘条件,让青年科技人才能够在论文、著作、专利等多维度成果产出中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确保真正具备责任感与能力的人才在评选考核中脱颖而出,彰显创新创造的活力。最后,要实现标准分类与差异化考核的有机融合,构建与学科特点、职位特征相契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认识不同学科间的差异性以及不同职位间的独特要求,进行细致入微的规范设定,确保晋升标准科学合理,为青年科技人才百花齐放创造制度条件。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重大专项项目“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及新时代弘扬研究”(项目编号:2022YC02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7-22(001).

[2]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003).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002).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3.

[5]冯刚,彭庆红,佘双好,白显良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78.

[6]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7-22(001).

[7]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7-22(001).

[8]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N].人民日报,2021-9-29(001).

[9]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N].人民日报,2023-8-28(001).

[10]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7-22(001).

[1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7-22(001).

[1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7-22(001).

[1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7-22(001).

[14]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N].新华社,2018-9-10.

作 者:杜俊华,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谭 湘,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冯熙茹,悉尼大学商法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侯诗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