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承
2024-12-06郝世文谢佳丽
2024年5月,沈阳非遗数字博物馆正式开馆,这不仅标志着我国第一个具有收藏文物、展示民俗和学术研讨等多功能的数字化非遗博物馆问世,更是一个蕴含丰富教育资源的宝库诞生。数字技术飞速发展要求高校教育紧跟时代步伐,深刻理解数字教学跨时空、沉浸式、个性化等独特优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面貌”呈现于课堂之上,为高校教育注入新活力,大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异彩。
数字化传统文化资源的基本特征
数据化跨时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人民精神力量的源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众多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将面临消逝的危机,因此,“互联网+”、VR、AI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如利用人工智能对文化遗产影像资料自动进行识别和归类,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借助3D扫描技术创建文化遗产三维模型用于虚拟展览,对于无法复原的残缺文物,也可以借助AI进行虚拟修补,再现其原始面貌。3D打印可以使遗迹再现,VR则让人身临其境,而线上数字展览甚至可满足人们足不出户也能领略古今中外文化盛境的需求。
个性化沉浸式体验。公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日益呈现出个性化趋势,而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偏好,人们可以获取到量身定制的文化内容,享受个性化服务体验。以数字叙事的一大优势是融合声音、动画、虚拟情境等元素讲述传统文化,能够充分调动使用者的多感官感知,增加互动机会,使所介绍的内容“跃然纸上”,打造沉浸式体验,使传统文化内容更加可视化和形象化。例如,沈阳非遗数字博物馆收集了大量非遗数字影像资料,借助VR、AR等数字技术再现了非遗传承人的精湛技艺和意蕴生动的展品。馆内还设置很多可互动的小展台,参观者可以体验皮影戏、打快板等,充分展现了辽宁非遗文化的魅力。
创新性可持续发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更应致力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比如,近年来文化产业将数字动画与古典神话、民间传说相结合,生产出广受欢迎的高质量文化产品。2024年8月,一款备受国人关注的大型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横空出世。这款游戏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再现了国内现存的文化物质遗产,如古色古香的建筑、精致的服饰、传统的武器等,这些细节共同营造出了一个充满东方魅力的游戏世界。作为科技与传统文化交汇的璀璨火花,该游戏展现了数字时代文化传承的崭新面貌。
数字化传统文化资源
融入高校教育的价值意蕴
拓宽教育场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种类颇多,如辽宁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二人转、海城喇叭戏、葫芦烙画、辽宁皮影戏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将其引入高校课堂可以有效破解教育内容陈旧的难题。2+6lafhyCVghXVqF57IGOXA==023年6月,由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光影有声——走进皮影的世界”展览在辽宁省博物馆举行。复州皮影戏、盖州皮影戏、凌源皮影戏、岫岩皮影戏、锦州皮影戏等全省五个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皮影戏齐聚这里,借助数字技术打造了一个可观、可玩、可听、可游的互动空间,使人们感受到非遗的无限魅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创新教学模式,丰富课堂互动体验。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传统文化带到课堂中,构建可视化和立体化教学场景,让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看得见,摸得着”,而不是停留在书本的印象中。数字化技术辅助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特点适时采用互动式、体验式、翻转式等教学方式,增加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机会。同时,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外部整合了各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内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丰富了教学主体与客体间的互动体验,构建了一种共享式的新型教育生态。
提升教育效果,强化文化自信情感。数字化教学方式适应了新时代学生们的认知习惯,同时缩短了学习者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其所具有的“可视、可感”的突出优势,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呈现于课堂,学生们在近距离了解文化发展的历程和内涵、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后,更容易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文化自信的情感。
数字化传统文化资源
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径探索
搭建传统文化共享平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发挥数字化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首要前提是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享平台。相关部门要重视传统文化资源采集工作,利用数字工具对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历史遗迹、艺术形式等进行深度挖掘,根据不同文化的特点分类和保存,逐步构建起资源共享平台。
创设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要充分利用数字化传统文化资源,创设课上课下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比如开设赏析中国文学经典和小说的数字化文学课程、介绍民间艺术和传统节日等的数字化民俗课程,借助虚拟博物馆、数字化展览等,促进数字化传统文化资源与高校教育深度融合。
更新教师传统教育观念,提升数字教学素养。应着眼于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有效应对智慧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教育技术变革,以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实事案例等具有育人价值的资源充实教育内容。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拓宽教师培训场域,搭建线上线下相互配合的培训平台。
〔作者单位:郝世文,沈阳大学;谢佳丽,江西师范大学。本文为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L16CSH00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