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在传统与习俗中的记忆
2024-12-05陈同友
中华传统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一项重要内容。例如,“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春节习俗,“东风夜放花千树”的元宵习俗,“箫鼓追随春社近”的春社习俗……这些民俗文化在今天仍然得到传承与弘扬。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更多的民俗文化内容,感受山村灯笼中蕴含的淳朴民情,观赏村里戏台上上演的老戏新传。
【美文选读1】
山村的灯笼
邓跃东
①盛夏的一个午后,我和朋友骑着自行车,穿行在湘西南雪峰山腹地的山路上。我们这样骑行三天了,没有具体目标,极简的食宿,体验着自由骑行的辛苦和恣意。
②本打算天黑前赶到镇上住宿,可是怎么都快不起来,一路被美丽的风景拖拽着。不想,先是一场暴雨,随后我的车子后轮又泄气了,骑不动,只能推着。天色已经落黑,前方二百米远就看不清了,山里各种窸窣声此起彼伏,让我们紧张起来。
③看导航,离镇子还有二十多公里,推着车子步行,最少还要三个小时。两人饥肠辘辘,越来越疲倦。怎么办?我们不时抬头看着并不远的前方,寻找一线希望。小路上不时有岔道延伸到山后,却不知村寨人家分布在哪里。
④忽然,前方出现一个亮点。是什么?我们停下脚步望了望。那一豆光亮一直固定在那里,不是萤火虫,是灯火。我们的步伐立马加快,心情激动又有些紧张。走了十来分钟,看到了瓦檐翘角,原来山坡上有几户人家,每户的屋檐下都亮着一只小灯笼。光线愈加真切、明亮了。
⑤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⑥“今晚赶不到镇上了,到这里借宿试试?只是不知道老乡会不会接纳我们。”朋友喃喃道。我对这位城里长大的朋友说:“应该会的。”我是乡村出身,乡里对陌生人借宿很少拒绝,都会善待夜行人。
⑦我们敲开一户人家的木屋小门,一对六十多岁的老夫妻在家,还有两个七八岁的男孩。我们表明来意,还拿出身份证,说可以交住宿费。想不到,老汉一口答应了,说不用交钱,就是住宿条件差了些,自家用的旧被褥,木架子床。
⑧老汉又问我们吃没吃饭。还没等我们回答,他就开始招呼女主人淘米做饭。我们想付饭钱,老汉忙摆摆手说,我们不开店,从没收过过路人的钱,你们是客人,信任我家才来的。
⑨“这样的啊,这么放心外人?”我们笑着说道。老汉说:“这有什么,就是睡一夜、吃碗饭。你们看门口挂着的灯笼,就是给过路人点的,远远地让人看到,这里可以落脚。山里的村寨都是这样,我们外出也要借宿,大家都不客气,像回家一样。”
⑩其实,当初刚看到门口的灯笼,我还以为是开门做生意的民宿在招徕客人。听着好新奇,竟有这样的风俗。
⑪老汉的话也唤醒了我的乡村记忆。我记得,当年我们村里有条上州下县的石板路,每天都有生意人、货郎、做活匠人、看病的、说媒的、弹棉花的等,白天从村里穿过,夜里就近借宿。来人借宿,主人是高兴的,说明人家相信他。也会管饭,主人吃什么,客人跟着吃什么,没有特殊菜,大家都一样。但是,我们村里不点灯笼,客人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
⑫说话间,饭菜做好摆上了桌,一大盘干笋炒肉,一大钵汤,卧着两个荷包蛋,撒了小葱,香喷喷的。他们不吃,坐在火塘边,说等我们吃了再吃,是山里的规矩。我们只好加快吃饭速度。我们放下筷子后,他们才上桌来,小孩子吃得急,看来是等得有些饿了。我们的包里还有一些方便食品,朋友赶紧找出来,打开两袋让小朋友尝尝。孩子们脸上有些羞赧,又带着惊喜。朋友把剩下的全部留给了两个孩子,还给他们照了相,说回去后洗好寄过来。
⑬听老汉说,眼下年轻人多去城里打工,他家儿子儿媳也是,留下两个孙子。现在,到哪里去都是坐车,这边的过路人也少了,借宿的基本没有了,但灯笼还点着,家家都这样,整夜不熄。自他小时候起,灯笼就这样挂着,成习俗了。
⑭哦,一只灯笼,远远地迎接着夜里要来或没来的客人,也点亮山里人的心,心心辉映,没了距离。
⑮多么庆幸,我们今天做客此处。这点亮了多时的灯笼,到底是没有被辜负。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7月6日,有改动)
赏析:本文通过“我”和朋友的一次户外骑行经历,向读者讲述了山村里一个特别的、暖人心的、淳朴美好的习俗——门前挂灯笼,方便过路人来借宿。作者通过娓娓道来的叙述,通过老人的行为、语言展示了人物的美好心灵,也使与人方便的挂灯笼习俗更加打动人心,彰显了习俗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
思考:
1.概括选文开头“我”和朋友遇到的困难,说说作者写这些困难的用意。
2.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第12段中画横线句子。
3. 赏析选文第⑦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 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山村人家门前挂灯笼有着怎样的意义。
5. 结合选文第⑭段画横线句子,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感悟。
【美文选读2】
看 戏
薛毓文
①不知是巧合,还是组织者有意为之,今年村里唱戏的日子恰好选定在清明节期间,让我了却了多年来想回乡看戏的愿望。
②每年春天村里唱戏起源于何时,即使年长者都说不清楚。口口相传的是,村子对面的山梁上曾经有座观音庙,也称大庙,每年春天赶庙会时周边几个村子共同出资请戏班子唱戏,但在那儿看过戏的人少说也有近百岁。我们这代人也有在乡下看古装戏的经历。那时,春秋两季农闲时乡里要请县剧团演出几场,十里八乡的人们蜂拥而至,场面甚是宏大。剧目没有现在这么丰富,总是重复着《十五贯》《蝴蝶杯》等七八个本子,看得人台词都快背下来了。
③我自幼喜欢看戏,也大致能看懂戏,其实是深受一位老先生的影响。老先生是方圆十里少有的文化人,年轻时酷爱戏曲,家境也算殷实,有时随着戏班子连台去看戏,脑子里满是戏曲元素,开口便是大段大段的台词,听得人好不入迷。每天放学后路过老先生的家门口,只要看见他在大门外的石头上坐着,我就不急着回家,而是与小伙伴们去听他讲各种各样的戏曲故事,《明公断》里的包公、陈世美,《蝴蝶杯》中的江夏县、田玉川等,越听越生动,越听越还想再往下听。他有时动身去挑水,我们也马上担起水桶跟在身后,为的就是听他多讲几段。记得在小镇当老师时,下了晚自习,还骑着自行车跑10多里地到村外看夜戏,至今每周电视里固定的戏曲节目几乎期期不落。进城后小区周边每逢唱戏,都要拿个凳子早早占个位子。与在村里看戏不同,在城里看戏周围没有几个熟人可以交流。
④在山西,可以说有多少个村庄,就有多少座戏台。古老的戏曲就是通过这些数不清的戏台得以走向大众、得到传承与发展的。即使是识字不多甚至根本不识字的乡间老人,也都能哼哼上几句,而且还会用戏里的人物故事教化子女,因为看戏也是他们祖祖辈辈获取文化滋养的主要途径。后来很多村里的戏台不复存在,极少数保存下来的都成为可供研究的文物。前些年唱戏又在乡间风靡开来,但戏台子大都是选一块相对平坦的地临时搭建起来,唱完戏拆掉台子,地照常可以耕种。最初村里请戏班的开支通常是按人口出资,预计开支多少,按人口摊派开来统一交上去,叫作交戏钱。后来不少地方的民营企业家带头出钱请戏班子进村。可在我的家乡,每年唱戏的开支照例还是按人口,只不过后来日子好过些了,村民们都会额外再多多少少交一点表达心意。钱多了便有节余,慢慢就演变为不仅看戏,而且可以全村人集中起来吃几天饭,共同热闹热闹。2017年开始,省里开展免费送戏下乡,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有机会在家门口欣赏高品质的戏曲表演,在感受传统艺术魅力的同时,切身感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风貌。
⑤眼前的戏台完全的砖混结构,坚固美观,宽敞大气,既不像古戏台低矮窄小,也不像临时搭建的台子跑风漏气。这些年为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几乎所有的村子都建起了新剧场,上书“某某村剧场”,专门作唱戏之用。悠扬的伴奏声中,演员们正卖力地唱着经典折子戏《三娘教子》。台前专注看戏者说多了也就二三十位,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其他村民则三三两两坐在一起谈论着别的事情。年轻人在放炮仗或四下里忙活。问及看戏的事,都说不懂;问及为何还要看戏,都说老规矩不能破。眼下在城市里,随着国家大力倡导,戏曲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也在蓬勃兴起,古老的戏曲文化似乎呈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
⑥离开村里时,戏还在唱着。虽说场面不似想象中那么热烈,但毕竟这种记忆还在,这门古老的艺术在乡民们的呵护下,仍然在这方土地上年复一年坚韧地生长着。戏曲曾经是最具群众性的艺术形式,融入了民族的文化血脉,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创新的根本原因在于受众面的不断扩大。乡村在全面振兴,流淌在乡野的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乡戏永不会消失,再过10年、20年、50年,乡村戏台前定会聚集起越来越多看戏的观众,那将是传统戏曲文化生生不息的动人场面!
(选自《山西日报》2024年5月15日,有删改)
赏析:赶庙会看戏,是山西一带的民俗文化之一。通过选文,我们了解了戏曲文化在山西农村存在的状况:一是历史悠久,看戏是前人留下的传统;二是遍地戏台,有多少村庄就有多少戏台;三是戏曲承载着滋养教化的作用;四是如今戏曲得到了发扬光大,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赋予乡村戏曲新的面貌和活力。阅读选文后,我们既了解了山西乡村看戏的习俗,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弘扬有了更多认识。
思考:
1.请梳理全文内容,依次填写横线上的内容。
全文的叙事线索是 ________ 。首先围绕线索叙述清明节回乡看戏,回忆村里看戏的情景及自己喜欢看戏的缘由;接着______;最后_______ 。
2.选文通过哪些细节表现了作者对看戏的喜欢程度?
3.品读选文第②段中加点词语。
4.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⑤段中画横线句子。
5.鲁迅的《社戏》写看戏,本文也写看戏,说说二者写作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山村的灯笼》
1.路上遇到暴雨,自行车轮胎泄气,距离镇子还有二十多公里时天已落黑,饥肠辘辘。描写这些困难,衬托后面看到光亮的惊喜,突出山村人家挂灯笼习俗的价值和意义。 2.运用神态描写,写出了山村人家孩子的腼腆和纯真,表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给予带给彼此的温暖。 3.“想不到”有意料之外的意思,老人一口答应“我们”的请求,与先前朋友的疑虑形成对比,表现了山村人善良、真诚的美好品质。 4.本文通过写山村人家门前挂灯笼让过路人能够借宿这样的习俗,表现了山村人的淳朴善良,体现了真诚美好的社会风气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5.示例:一只灯笼彰显了人心的善良与人性的美好。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信任、相互帮助,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守望相助,奉献爱心,我们的社会就能够更和谐、更美好。
《看戏》
1.看戏;讲述戏曲在山西乡村存在的价值与发展情况;表达对乡村戏曲未来的展望 2.小时候放学后就听一位老先生讲戏曲故事;在小镇当老师时,下了晚自习后骑自行车跑10多里地到村外看夜戏;每周电视里固定的戏曲节目几乎至今期期不落;进城后小区周边每逢唱戏都要拿个凳子早早占个位子。 3.“蜂拥而至”,既表现人数多又表现速度快,写出了十里八乡人们对看戏的喜爱程度。 4.运用对比修辞手法,突出眼前戏台的坚固美观、宽敞大气,突出新时代下看戏的习俗在乡村得到传承发展。 5.示例:《社戏》写“我”对看社戏的渴望,为的是表达对儿时美好纯真时光的怀念。《看戏》一是为了表现戏曲在山西农村受欢迎、历史悠久、影响力大,二是表明这种文化在当今的发展状况,三是表达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