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国企,跨过电动化窄门
2024-12-05谭保罗
在互联网热潮之后,要说哪个行业的企业家最受欢迎,那么莫过于电动汽车。但和互联网行业基本上以民营资本和外资为主不同,新能源汽车行业也有很多国企。很多著名的国有车企早已是新能源产业举足轻重的参与者。
然而,一些国有车企的日子却不好过。比如,在品牌知名度上,最头部的新能源车品牌基本上都是民企或外企。国有车企的新能源汽车质量也不错,但知名度就是不如特斯拉、比亚迪、蔚来之类。
除了新能源汽车板块还需努力之外,国有车企的传统燃油车板块,自然也面临着下滑的现实。2024年,长三角一家大型国有汽车集团的三季报让人大跌眼镜,营收同比下降超过25%,但也有千亿水平,然而净利润却只有数亿元。对比来说,任何一家有一定体量的互联网公司,单季度的利润都在100亿以上。
新能源车潮流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国有车企首当其冲。国企为何风光不再?为何这种现象在汽车行业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这里,我们必须理清国企相对于民企的优势,到底在哪里?
首先是牌照优势。牌照优势也可以说是市场准入优势,它可以形成最强大的壁垒,将国企保护起来,隔绝其他人的竞争。在资源性行业,特别是石油领域,国企的这种壁垒优势表现得最明显。民营资本无论是进入上游的原油开采,原油进口,还是中游的精炼,或者下游的销售,都有严格的准入门槛。在这些领域,牌照就是竞争优势。
第二种优势是资金优势。在金融机构眼中,国企的信用自然好于民企,那么国企贷款的可得性和融资成本也更低。在很多重资产的行业,比如钢铁,燃油汽车,原油冶炼,国企的优势是无法比拟的。我贷款100亿,利率比你低1个百分点,那么我每年的利息成本支出就比你少1亿。这些钱就可以进入我的利润之中,让我的报表更好看。
此外,在重资产行业,国企更容易贷到款,因此也更容易扩大资本支出,实现规模效应,进而保有更大的市场占有率,强者恒强。实际上,这也是很多重资产行业尽管放开了民营资本的准入限制,但头部企业依然一直是国企的重要原因。
国企的第三种优势是隐性的,可以叫做人才优势。很多优秀的年轻人富有“家国情怀”,愿意在国企做,即使收入相对更低,也没有关系。同时,一些重要国企的领导人的晋升通道和政府部门也是打通的,上升渠道较广,因此国企系统一直都能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他们兢兢业业地工作。
然而,在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成主流的时代,国企的以上三个优势都在遭受挑战。首先,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民营资本、外资和国企之间,准入的门槛已经区别不大。
其次,在资金上,国有汽车依然有从银行进行债务融资的优势。但不要忘记,民营车企在股权的交易上更灵活,可以从资本市场获得更多元化的资本,比如北美的风投,中东的主权基金,这些资本作为出资人,往往能赋予民营车企更大的经营自主权,让他们的经营更灵活。
再者,一些民营车商在对员工,尤其是对优秀高管的激励上,已经变得不惜成本。核心高管的年收入超过500万,或者达到千万级,甚至上亿(含股权和期权),早已不是秘密。而在国企系统,这样的收入基本上很难想象。同一个行业,拿着50万年薪的CEO和拿着1000万年薪的CEO,他们的行为模式会有很大的不同。
可喜的是,变化在发生。我们看到,一些有着优秀传统和一流品牌的汽车国企已经开始通过混改、市场化聘用经理人或者管理架构变革等方式去迎接挑战,并取得了不错成果。当国企和非国企比翼齐飞,这样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无疑更有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