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透过新现象看本质
2024-12-05张茜

一天,孔子向东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则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时热而远时凉吗?”
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
现代的我们当然可以轻松地告诉两个小孩到底孰是孰非,也可以轻松地告诉他们,你们所观察到的都只是片面的现象。
“研究需充分占有材料”
黑格尔在《小逻辑》中写道:“事物的直接存在,依此说来,就好像是一个表皮或一个帷幕,在这里面或后面,还蕴藏着本质。”
千百年来,人们总是痴迷地探寻自然现象的本质,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背后的规律。那什么是现象,什么又是本质?
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相互关系的一对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是本质在各方面的外在表现。
因此,任何事物都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不存在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也没有离开本质依然存在的现象。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毛泽东也曾说过,“用直觉一看就看出本质来,还要科学干什么?还要研究干什么?”
如果没有现象与本质的“表里不一”,这个世界可能也失去了很多探索的乐趣。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有志于投身其中的人都至少会共享同一条原则、同一种信念,即世界是一个蕴含着有待被认知的普遍性规律的统一体。探问事物的本质是什么,是人类得以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是认识世界这个统一体某一部分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透过现象看本质”作为指导思考、认识世界的方法之一,在今天依然是正确的。
然而,如何实践这一方法,又是另一个重要问题。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介绍了他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
首先,透过现象看本质必须充分占有资料、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这种调研既包括实地调研,也包括调研前人已有的研究资料与统计数据。为了了解工人境况,马克思先后同法国工人组织及德国流亡者的工人组织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参加他们的集会和讨论;创立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了解德国、比利时、法国、英国等国的工人运动状况;经常在自己的书房接待各国工人运动的代表,及时了解各国的情况;为了写作《资本论》中关于英国劳工法的20余页文字,几乎翻遍了当时图书馆载有相关调查委员会和工厂视察员报告的蓝皮书,认真读完了每一份报告。
当前我们处于人工智能时代,调查研究的方式和手段也应不断地演进和变革,比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功能,从海量的信息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并总结出模式和规律。这种数据驱动的调查研究方法,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研究效率,也能帮助我们发现传统方法难以揭示的细节。
理论研究,也不能沉湎于“六经注我”式的某种理论模式的推演,不能总是在理论内部来回推理和自我闭环。
其次,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探寻事物的内在联系。但是这种分析不是从实在和具体开始,而是从抽象开始。正如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阐释:“抛开构成人口的阶级,人口就是一个抽象。如果我不知道这些阶级所依据的因素,如雇佣劳动、资本等等,阶级又是一句空话。而这些因素是以交换、分工、价格等等为前提的。比如资本,如果没有雇佣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显然,从实在和具体开始是一种表面化思维,由此得出的一般结论属于知性知识或经验科学,早已为黑格尔所彻底批判。从抽象开始才是辩证方法的内在要求,因为只有抽象才能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即本质。
“现实应当力求趋向思想”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正是从简单抽象开始的,随后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怎么理解马克思的这种抽象和具体呢?
想象一下,我们在水果店里看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水果,比如苹果、香蕉和橙子。这些就是具体的水果,它们有各自的形状、颜色和味道。但是,当我们想到“水果”这个词时,会想到所有的水果,不仅仅是苹果或者香蕉。
这个时候,我们在想的“水果”这个抽象的概念,就包括了所有种类的水果,不再关注单个水果的特点,而是把它们共同的特点归纳了起来。所以,具体就像手里拿着的一颗苹果,而抽象就像想象中的所有水果一样,是一种普遍的概念。
不过,再抽象的理论分析最终也要回归现实,经受实践的检验,否则就没有意义,这体现了马克思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对于经济和社会研究来说,尤其需要突出这种态度和精神。即便是理论研究,也不能沉湎于“六经注我”式的某种理论模式的推演,不能总是在理论内部来回推理和自我闭环,而应把理论优势和生命力体现到对具体现象和鲜活事实的解释力上,否则就不能延续理论的生命。
最后,马克思也强调“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当我们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后,应该继续深化研究。在经历了由片面到全面、由不甚深刻到较为深刻的发展过程后,就可以形成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总结,再按照这种规律,让现实事物按照规律演进,这才是认识事物本质的最终目的——改造世界,向着我们想要的方向。
现阶段,人类社会出现了诸多新的现象,包括气候变化、资源和能源危机、人工智能、经济逆全球化等。正如历史不存在“绝对精神”,马克思的理论也不会为我们提供现成的、认识新世界的公式和模板,但他留下的方法与思想将成为我们认识这些新现象、寻求其本质的不竭动力,让我们有信心将世界改造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