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止是乡下人,美国至少有三种悲歌
2024-12-05肖郎平

万斯的《乡下人的悲歌》在美国成为畅销书。然而,美国社会长期飘荡着至少三种人的悲歌。更要命的是,如果美国现行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不改变的话,谁也无法改变。这是底层的绝望,也是美国政治的绝望。
美国没有中国式农民,乡下人其实是穷人的代名词。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显示,2023年贫困比例增加到12.9%,这些人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10月18日,民调机构盖洛普公布的最新调查更加耐人寻味。52%的美国人表示生活状况比4年前更糟,39%的人表示他们过得更好。这就是说,美国的马太效应还在加剧。
德斯蒙德在其著作《制造贫困:一个美国问题》谈到如何剥削劳动者时指出,许多美国人的实际工资与40年前大致相同,阶级跃升不再是美国社会的主要特征。有些群体收入还在下降,2017年,有高中文凭的劳动者实际工资比1979年低2.7%;没有高中文凭的劳动者实际工资减少近10%。
美国不是经济不好,而是不愿和穷人分享。德斯蒙德一针见血地指出,“贫穷是另一个人的利润”。美国制度本身就是被操纵和设计的,普遍存在的贫困是有意为之,目的是让富人过上好生活。
《乡下人的悲歌》关注的是铁锈地带的乡下人,准确地说,是铁锈地带陷入贫困的蓝领阶层白人。事实上,贫困的悲歌更长久地笼罩在有色人种和南方人身上。
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数据表明,2023年黑人家庭收入中位数(56490美元)仅为白人家庭(89050美元)的63%。贫富差距更大,美联储2019年调查显示,论家庭净资产中位数白人是黑人的10倍,400位最富有的亿万富翁的财富超过1000万黑人家庭的总财富。
南方人的悲歌更是长期被忽视。肯尼迪、约翰逊先后在视察南方贫困问题后发起“向贫困宣战”,但是,至今没有丝毫缓解。以2017年为例,全美贫困率为13.7%,密西西比州贫困率最高达到20.8%,其次是路易斯安那州,贫困率为20.6%。“这就是我们美国特色的‘南方问题’。”美国杜兰大学历史学教授罗伯特·吉尔平对《人民日报》记者说。
数据显示:一方面,美国贫困县有减有增,总体增大于减。1960—1997年,145个县摆脱衰退并保持下来,401个县陷入衰退,在这期间有383个县处于衰退中。另一方面,贫困依然集中在南方。目前全美1/10的县(341个)处于 “持续贫困”状态,其中,超过80%的贫困县位于南部以及一些原住民较多的部落地区。
正如穷人是美国偏袒富人的政策设计的结果一样,南方黑人贫困问题也是经济政策的结果。1991年,戴维·布朗等人在美国《政策研究杂志》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在三角洲、黑人地带和阿巴拉契亚山地区的发展中,人的发展需要已服从于资本积累。这些地区黑人贫困问题是经济政策的结果。“在三角洲和黑人地带,虽然我们不应该讲种族主义在形成经济结构中的作用,但歧视和偏见确实已导致了种族性分工。”
当然,歧视背后的根本因素是政治力量。历史社会学家奥利弗·克伦威尔·考克斯曾经推测,如果没有资本主义,“这个世界可能永远不会经历种族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