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学祥:让和平思想生根发芽

2024-12-04郭蓓蓓

走向世界 2024年41期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和平都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与梦想。而在潍坊学院的学术研究版图上,和平学研究院则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和平思想探索与传播的航道。

“潍坊学院和平学研究院,不仅是一个学术研究的高地,更是一个和平理念的孵化器。”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和平学研究院院长张学祥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表示,和平学研究院的研究团队致力于挖掘和平的深刻内涵,探索和平的实现路径,并通过教育、研究与交流,将和平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天地里。他们相信,和平不仅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共处,更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实践。

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和平学研究院院长张学祥Zhang Xuexiang, dean of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for Peace Studies, Weifang University

历史的回声与未来的呼唤

在历史的尘埃中,潍县集中营作为二战期间日本军方在山东潍县设立的一处盟国战俘关押之地,曾承载着无尽的苦难与抗争。张学祥指出,尽管这一集中营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它并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和关注。

早在十年前,潍坊学院的学术团队便犹如一群勇敢的探秘者,开始涉足这片被遗忘的历史领域。张学祥介绍,从那时起,团队四处奔波,收集、整理并分析着关于潍县集中营的点点滴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段二战的过往,更是国际关系与文化交融的宝贵财富。为了更好推进对潍县集中营史料的研究,学者们积极寻求与国内外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探索这一主题的多维度意义。

2019年,潍县乐道院暨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迎来了新的身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同年,潍坊学院也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成立“潍县乐道院集中营研究所”。张学祥表示,“研究所的成立,不仅是我们对潍县集中营历史研究的延续,更是我们积极传播和平文化,向国内外推广相关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

然而,潍坊学院并未止步于此。为了更好发挥高校在文化传承和服务地方社会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提升潍坊作为国际和平城市的文化形象,学校决定对研究所进行扩容升格。2024年2月3日,在庆祝潍坊获评“国际和平城市”三周年的重要时刻,和平学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张学祥难掩激动之情:“这一举措得到了国际和平城市协会主席弗雷德·阿门特先生的肯定,也引起了全球国际和平城市的广泛关注。这是我们研究院迈向新征程的起点。”

在历史的回声与未来的呼唤中,和平学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张学祥进一步解释道,“和平学,是一门涵盖社会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心理学、宗教研究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它致力于传播和平理念,探寻化解矛盾与冲突的非暴力手段,构建包容的和谐社会,努力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理念。”目前,和平学研究院拟定了和平基础理论研究、和平文化与和平资源研究、和平文化与战争文学研究等6个研究方向。“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将进一步凝练和聚焦这些方向,力求在世界和平研究领域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和平学研究院虽年轻却成果斐然。张学祥分享道:“我们获批了山东省社科规划课题‘多语种支持下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史料挖掘、翻译与研究’,基于此出版了专著《二战期间潍县集中营史料收集与研究》。”同时,和平学研究院成功获批欧亚基金会项目、潍坊市“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以及潍坊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专项课题。今年9月,和平学研究院又成功入选山东省外事研究与发展智库。“这些项目的获批,不仅是对我们研究院学术实力的认可,更是对我们未来研究方向的指引。”张学祥表示,研究院还成功创作了舞台剧、音乐剧及歌曲作品,将和平学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表现形式推向了新的高度。

敞开通往沉痛历史的大门

在史学研究中,掌握准确翔实的史料,是得出科学结论的重要基石。“正所谓‘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对于潍县集中营的研究,史料的搜集与考证亦是至关重要。”张学祥说,潍坊学院和平学研究院建立的潍县集中营多语种史料库,正向全球学术界及公众敞开了通往那段沉痛历史的大门。

这座史料库,凝结了和平学研究院的心血与智慧。研究团队穿梭于国内外各大档案馆与图书馆之间,从南京、上海到北京,再到日本、美国、英国,他们不懈地搜寻着关于潍县集中营的多方视角档案资料。“这些档案提供了关于集中营的多方面信息,为全面了解集中营的运作方式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然而,国外史料搜集之路并非坦途。面对一些国家的档案馆对于敏感资料的种种限制,以及战火摧残下档案文件的残缺不全,研究团队展现出了非凡的毅力与智慧。他们曾与日本的一家档案馆经数月沟通,才获得了部分资料的开放;他们通过次要资料和引用档案,尽力弥补信息的缺失。“在这一过程中,团队意识到,历史研究并非简单地复制档案,而是需要大量的调查和信息整合。”张学祥说。

和平学研究院应邀参加潍坊市普通高中和平教育课程方案研讨会。The Institute for Peace Studies was invited to the Weifang Peace Education Course Program Seminar for Regular Senior High Schools.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团队还深入国内各大城市,亲访潍县集中营的幸存者及其家属,用镜头与笔触记录下那些鲜活而感人的口述历史。团队曾探访潍县集中营见证者——参与解放潍县集中营的“鸭子”行动队成员王成汉。虽年老体衰,王成汉仍毅然受访,细述救援点滴。泪眼婆娑间,故事流淌,团队成员无不心弦震颤。张学祥说,“在进行口述史采集的过程中,团队成员遇到了一些深具情感冲击的访谈,这些经历不仅深深地打动了研究员,也增强了他们对和平和人性的理解。”

每一次访谈,都是对过往的一次深情回望。和平学研究院在口述史采集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从联系幸存者及其家属,到结构化与非结构化采访的结合,再到录音录像技术的运用,每一步都力求全面、真实地保存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团队不仅将口述史翻译成多种语言,更在公众展示与教育项目中广泛运用,让更多人感受和平的珍贵。

多语种史料文献,如同历史的多棱镜,让研究人员得以窥见不同文化背景与立场下的真实面貌。中文文献里,当地居民的亲身经历,揭示了中国视角下集中营的兴亡;英文与法文文献,则满载着被囚战俘与盟军战士的口述历史,他们的受虐经历、对管理者的印象,与中文资料相互映照,共同勾勒出一段立体的历史画卷。“拥有多语种资料,意味着学者可以从更多角度分析集中营中的权力关系、文化冲突和人道主义问题,这种多维度的视角极大丰富了历史研究的内容。”张学祥说。

“这座史料库,不仅为当代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更为未来的历史研究者与公众保存了宝贵的历史记忆。它让后人得以从多语言文献中,听到潍县集中营中不同文化背景的经历与声音,形成对历史的全面理解。而这些珍贵的记忆,通过数字化保存与公开展示,将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永远照亮和平与正义的道路。”张学祥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多语种史料库的自豪与期待。

让和平思想在全球生根发芽

“和平,这个议题超越了国界,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张学祥提到,和平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刘成教授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主持人、国际和平研究协会理事,与全球知名和平学研究专家建立了深厚的学术友谊,这为和平学研究院搭建了通往世界的桥梁。

潍坊市潍县乐道院集中营首届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为潍县乐道院集中营以及国内其他西方侨民集中营研究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The convening of the first academic seminar on The Courtyard of the Happy Way & Weihsien Concentration Camp in Weifang has provided an academic exchange platform for the study of The Courtyard of the Happy Way& Weihsien Concentration Camp and other Western expatriates concentration camp in China.

和平学研究院依托多语种优势,跨越山海,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密切的学术对话。从东方的日本、韩国,到西方的法国、美国,再到南端的非洲大陆,一次次跨越国界的智慧碰撞,无疑为和平学研究的深化与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和平学研究中,跨文化交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张学祥认为,“和平学是一个跨学科且全球性的议题,它需要我们跨越文化和国家的界限,去理解不同背景下的冲突与和平。”通过跨文化交流,和平学研究能够获取更加全面和包容的视角,为解决全球性和平与冲突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近年来,和平学研究院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了多项跨文化交流活动。从教师海外访学的深度交流,到国际交换生的青春碰撞;从海外教学实践基地的实地探索,到“Z世代”中外青年对话平台的智慧火花,每一项活动都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和平理念的土壤,让友谊与信任在不同文化之间生根发芽。

在国外,和平学课程已成为许多知名大学的学术名片,甚至一些大学还设立了专门的和平学系。而在潍坊学院,以张华博士为核心的研究团队,正以满腔热忱,积极探索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和平学公选课的创新之路。“和平学不仅仅是对战争和暴力的研究,它更是对社会、心理、政治等多领域的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在全球和地方层面上实现持久和平。”张学祥认为,和平学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全球责任感,培养非暴力冲突解决能力,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塑造社会正义意识。

作为和平学研究院的掌舵人,张学祥深知在和平理念的传播和国际形象建设方面所肩负的重任。他强调,研究院的首要使命是通过教育与研究,增进社会对和平的认知与支持。同时,强化跨文化对话,定期举办跨文化论坛与和平工作坊,搭建不同文化间交流与理解的平台。在提升研究实践性上,研究院将设立实践项目,推动和平学成果的应用,并通过和平教育教师培训,将和平理念广泛传播至校园与社区,实现和平理念的深度与广度双重拓展。

展望未来,和平学研究院正着手规划一系列新的研究方向和项目。张学祥透露,未来的研究项目将围绕冲突解决、跨文化交流、气候变化与和平的关系等多个重要领域展开。他特别提到气候移民与冲突分析、数字暴力和网络霸凌的预防以及青少年的和平意识与行为培养等议题,将成为研究院未来研究的重点。

“青少年是世界的未来,通过不同形式的和平教育让他们成长为和平的使者,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张学祥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在和平学研究院的推动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和平的种子将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绽放出和谐之花,绚烂地铺展在人类前行的征途上。

编辑/魏伟

Zhang Xuexiang: To Let the Thought of Peace Take Root and Sprout

“The Institute for Peace Studies, Weifang University, is not only a high ground for academic research, but also an incubator of the idea of peace,” Zhang Xuexiang, dean of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for Peace Studies, Weifang University, said in an exclusive interview with our magazine. He added that the research team of the Institute for Peace Studies has been committed to exploring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peace, and sowing the seeds of peace in a broader compass b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exchanges.

In 2019, Weifang University established the “Weihsien Concentration Camp Research Institute”. To give better play to the positive role of universities in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local services, on the important occasion of the Third Anniversary of Weifang’s Recognition as an “International City of Peace”, the Institute for Peace Studies was officially inaugurated. So far, the institute has worked out six research orientations,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The Multilingual Historical Data Library of Weihsien Concentration Camp established by the institute is opening the door to that painful history for the global academic circles and the global public. This Historical Data Library not only provides rich resources for contemporary academic research, but also preserves precious historical memories for future historical scholars and public.

Looking to the future, the institute is planning a series of new research orientations and projects. Zhang Xuexiang revealed that future research projects would focus on a number of important areas, including conflict resolu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relations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d peace. He particularly mentioned that such topics as climate migration and conflict analysis, prevention of digital violence and cyber bullying, as well as cultivation of juveniles’ peace consciousness and behavior would become research focuses of the institute in the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