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素质拓展视域下体育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2024-12-04高婷婷

体育风尚 2024年16期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许多课程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体育教学是保障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强对其的改革创新十分有必要。以往体育教学只重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没有过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而将心理素质拓展融入体育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弥补该不足,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走访法等探究了心理素质拓展应用到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与策略。

关键词:心理素质拓展;体育教学;改革

一、引言

在现代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各界人士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给予了高度关注,尤其是当下高校大学生以“00后”群体为主,受到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影响,这部分群体中大部分均为独生子女,生长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从小到大均拥有较为优质的物质生活,并且也赶上了互联网快速发展,导致“00”后大学生群体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化特征[1]。在特定的社会与家庭环境下,导致“00后”群体的适应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不高以及解决问题的水平较低等,与此同时,这部分群体还表现出以自我为核心、协作能力缺乏、心理抗压能力弱以及敏感性强等特征,这些均会影响到大学生群体未来发展。高等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融入其中,进一步改善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2]。心理素质拓展建立在现代大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之上,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倡导学生主动融入各种体验活动当中,在提高体育教学方式多样性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而更好契合现代素质教育要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质的专业人才。

二、心理素质拓展概述

素质拓展是德国著名教育家库尔特?哈恩(Kurt?Hahn)提出来的,以体验式培训为主[3]。素质拓展包含了内容多种多样,心理素质拓展便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其以心理训练为主导,不仅涵盖了体能训练与智能训练,同时也要重点关注参与者的人格训练和心理训练,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不断完善参与者的心理[4]。心理素质拓展能够基于相应的任务,观察每位参与者的完成表现,之后以此为基础进行评估、分析与总结,针对性地帮助参与者提升自身潜能,提高群体的整体活跃性、团结性与创造性,从而实现对参与者心理的强化。

心理素质拓展一般建立在发生认识理论、群体动力学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与高峰体验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之上[5]。

第一,基于发生认知理论可知,在实际进行拓展训练过程中,在处理不同问题时参与者往往能够不断完善自身认知,这便是逐步同化的过程。在亲身体验以后与其他参与者进行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了解到其他人的思维理念,从而明白自身在认知方面的差异,这不仅是适应环境的过程,同时还是再学习的过程。

第二,基于群体动力学理论可知,团队各成员之间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当群体中某个部分发生改变,必然会导致其他某部分的改变。在进行心理素质拓展时,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可以提高各个成员的团结性,并为各成员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帮助。

第三,基于人本主义理论可知,由于心理素质拓展倡导学生亲身体验,将学生作为活动开展的中心,主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相比较于仅包含心智,忽视情感与体验的填鸭式教学,这种训练方式更容易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基于高峰体验理论可知,高峰体验过程中参与者可以更好地展现真实的自我,在此期间参与者的身心高度集中,心态是积极乐观并拥有较高创造性,而情绪十分多样同时表现出很强的责任感,有助于深层次挖掘其潜能。

三、体育教学引入心理素质拓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在现代教育改革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下,在以往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十分的枯燥乏味,同时教学方式也较为单一,考核评估方式不全面,考核结果不具有较高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像这样持续下去,容易降低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中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从而导致学生的体育意识不强,难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相比之下,心理素质拓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有助于调动学生开展体育学习的能动性与兴趣爱好。一些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并没有重视管理学生的情绪,一味地将体育考核当成教学的核心,没有意识到通过体育教学来改善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造成学生的学习过程较为被动,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

要想有效弥补当下体育教学中的不足,必须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打造素质教育模式,优化课程教学方式与方法,这对于院校和老师来说都具有较大的挑战[6]。而将心理素质拓展融入体育教学中,一方面可以更好契合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彰显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与运动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二)可行性分析

第一,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公共必修课程,其服务对象是各个专业的学生,相比较于其他课程其覆盖面更大,能够在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7]。为了更好探讨心理素质拓展融入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笔者通过实践调查走访与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对9名心理素质拓展老师、22名体育课程老师、52名不同专业辅导员以及220名在校学生进行走访与调查,让其准确填写调查问卷,之后对数据进行分析与整合,得到如图1所示的调查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有41.3%的受访者非常赞同开展心理素质拓展,很赞同的受访者有34.7%,赞同的受访者有16.3%,不赞同的受访者有5.8%,非常不赞同的受访者有1.9%。由此可以得出,有92.3%的受访者赞同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说明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心理素质拓展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二,当下高校十分重视“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许多体育老师已经掌握了心理学与教育学方面的内容,具备了开展心理素质训练的能力,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是切实可行的。

四、心理素质训练视域下体育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健全拓展训练课程体系

在实际开展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老师需要逐步健全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体系。除此之外还需要明确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严格按照综合性原则、合理性原则与开放性原则等详细规划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

第一,在创设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体系过程中,第一步要设定合理的课程培养目标。换言之将培养学生成功心理为基础,将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创新水平以及意志力为核心,致力于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养和团队精神。

第二,在构建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体系过程中,要详细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将其划分成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学习心理辅导、情感引导以及心理素质拓展等多种课程。这些课程当中,心理健康基础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心理素质拓展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

(二)革新体育教学方式

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引入心理素质拓展,为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与途径,颠覆了以往教学方式,解决了传统体育教学中的问题,推动了新教学方式的产生[8]。以往体育教学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学习过程较为被动,相比之下心理素质拓展促进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想法,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开展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以往体育教学要求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方式掌握知识与技能,相比之下心理素质拓展采用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下进行协作探讨,并相互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更容易让学生获得自豪感与满足感,确保学生健康发展。

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老师要注重改变自身的教学思维,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类型与水平学生选取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心理素质拓展并非通过填鸭式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基于问题引导、体验方式等吸引学生主动融入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组织策划水平、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小组协作能力等。比如:使用男女同学协作方式引导大学生正确管理自身的不恰当行为,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与优秀的品德。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心理素质拓展,基于竞争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时,老师基于游戏教学模式开展“绳房”心理素质拓展。具体来说,老师将班级学生随机划分为3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人员将眼睛遮挡住,在规定的时间内分别用多个绳子拼成正方形、三角形以及长方形,3个小组在全部完成任务之后,将各自拼成的图形组合到一起变成“绳房”,三角形为房顶、正方形为墙体、长方形为房门。通过这样的心理素质拓展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小组协作的意义与团队领袖的价值。在实际生活中,只要众人一条心,相互协作,才可以将任务做好。

(三)优化体育课程考核评估方法

随着现代社会就业压力的越来越大,使大学生心理产生了较大的压力,受此影响大学生对体育教学与锻炼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用于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上,对体育教学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心理素质拓展,全面精准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依照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现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及时消除自身的不良心理与情绪,进而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与师生关系。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完成之后,老师可基于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等途径要求学生对本次心理素质拓展活动进行点评,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身看法,推动学生不断发展。老师是课程教学活动的规划者与辅助者,要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归纳性总结与点评,尽可能地给予学生鼓励性考评,并针对不同学生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学生逐步完善自己的体育训练计划,提高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四、结语

将心理素质拓展融入体育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坚忍不拔的意志,促使学生主动加入体育教学活动中,乐于完成各种体育挑战。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要注重健全拓展训练课程体系、革新体育教学方式与评估方法,最大程度降低学生体育学习压力,改善体育训练氛围,促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暐琦.体能素质拓展训练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2,31(06):98-102.

[2]吴芳.心理素质拓展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探究——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26):174-176.

[3]徐奇,张蕊.高职校应急安全教育与心理素质拓展的必要性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6):141-142.

[4]纪有鹏.户外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中的融入策略探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1,35(02):77-79.

[5]涂潇彬.高职体育教学融入素质拓展训练的必要性与具体路径[J].教育观察,2019,8(40):82-83.

[6]叶琳,项俊华,刘筱梦.持续性素质拓展训练对提升独立学院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性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01):162-164.

[7]彭海滨,张丽玉.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34(11):78-82.

[8]凌柳雄.素质拓展训练引入体育课堂对学生心理健康及运动素质的影响研究[J].运动,2016,(15):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