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学习情境设计的内容研究
2024-12-04周培
摘要:在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体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情境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逐渐被广泛应用,与素质教育目标相契合。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学习情境设计目标,重点研究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学习情境设计内容,包括故事情境、真实情境、生活情境、任务情境、问题情境、比赛情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小学体育学习情境设计运用要点,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小学体育;情境设计
课题项目:徐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学习情境的设计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编号:GH14-22-L176。
一、引言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关注体育教育,重视体育课程建设和完善。为进一步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效果,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氛围,体育情境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体育情景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丰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成果,对吸引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体育学习情境设计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
(一)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隐性育人内容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加以显现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设计相应的体育学习情况,有利于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隐性育人内容加以体现,尤其是与运动能力相关的学科核心素养,对客观评价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小学体育教学成效也有起到辅助作用。因此,围绕立德树人,将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与体育学习情境设计相结合,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潜移默化加强学生体育教育,以实现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
(二)利用体育学习情境设计,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前提,必须掌握学生当前所具备学科核心素养对应的发展程度。在情境中学习体育知识及技能,该过程的学习具有动态性特点,且学习环境、教学方法及教学主体关系等也同样在发生变化,故无法以常规评价方式衡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情况。因此,通过设计体育学习情境,使教师可以在情境中对学生应达到的学科核心素养标准加以引导,并观察和记录;学生则是在情境中反思个人学习行为,以此不断完善体育教学过程,将体育学习情境作为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载体,从而将体育学科的育人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三、小学体育学习情境设计中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教师可以根据该阶段学生年龄特点、身体发育规律,将学科核心素养在小学体育学习情境设计中合理渗透,让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主动学习体育知识及技能,潜移默化接受体育教育,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与发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将体育学习情境作为促进全面培育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准确掌握各阶段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调整与完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以及教学主体关系,既能避免体育教学中出现“虚假”学习现象,又能凸显体育教学的针对性。
(二)加强情感体验
传统教育模式下,体育教学往往被看作为教授学生技能的渠道,致使实际教学中过于重视体育运动技能教授,忽略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情感体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小学体育教学要转变原有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遵循“以生为本”基本原则,并合理设计与创设体育学习情境,给予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同时,也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各种体育教学活动。
四、小学体育学习情境设计原则
(一)吸引性原则
小学体育学习情境的设计,应当以吸引学生兴趣为基础,保证主题鲜明。在主题明确的基础上,围绕该主题进行科学有趣的教学设计。体育情景教学模式,一般分为教育型、知识型和趣味型,其中,就小学阶段学生发展特点而言,趣味型情境更能提高情境的吸引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在此基础上,还应增加情境当的师生互动,拉近师生距离,营造良好的情境教学氛围,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参与体育活动,积极主动学习和探索,保持学习兴趣。
(二)关联性原则
教师在设计和运用学习情境时,应保证情境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以情境支撑教学。小学体育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应在不同场地环境下进行,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情境,才能更好地调动积极性,提高教学成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三)适用性原则
教学情境的运用,应适用于学生发展情况。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对不同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和感兴趣程度各有不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设计体育学习情境时,应遵循实用型原则,充分考虑该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避免出现体育学习情境与学生实际情况不相符问题,更好地将其功能与作用有效发挥,强化体育学习效果,精准落实体育核心素养培养。
(四)创新性原则
现阶段,情境教学模式应用广泛,但有一些运用效果欠佳,这与情境设计缺乏创新性有很大关联。为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和价值,情境设计要有创意,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更加专注地融入情境当中。所以,在设计情境内容时,教师应当注意情境的创意性,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兴趣点,在教学条件的基础上,适当加工和优化完善教学情境,打造特色化、创意性课堂,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
五、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学习情境设计路径
体育学习情境设计是现阶段各学科教学中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运用时,体育学习情境设计和创设均要与教学内容紧密贴合,在合适的时间、环境下创设体育学习情境,有利于加强学生体育学习体验,并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有效弥补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所存在不足,使体育学习活动更具趣味性、生动性以及直观性,充分满足该阶段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需要。
(一)平衡能力训练中设计故事化情境,提高体育学习效果
小学生好奇心强,乐于体验新鲜事物,针对这一发展特点,教师可以围绕体育学习设计故事情境,以故事为载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知识及技能的兴趣,不仅可以实现寓教于乐,又能为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深度体育学习。
例如:在训练学生平衡能力时,采取独木桥训练方式提升学生平衡能力。为鼓励学生参与,并主动学习与该项运动相关的体育知识,教师可设计“冒险家闯关”的故事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每个学生都是冒险家,只有成功通过独木桥,才意味着冒险成功,若不小心掉落,则冒险家就掉入沼泽地里,意味着冒险失败。在这种故事情境下,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训练当中,融入教学情境,并在训练过程中,掌握技能重点,潜移默化地吸收相关技能,带给学生新奇的课堂教学体验[1]。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自控能力相对薄弱,专注力较差等问题,但其思维较活跃,新鲜事物探索欲望强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性,合理化设计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活动的故事情境,既能满足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需求,又能为其感知自我价值提供相应平台,进而促进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依托跳绳运动教学,融入真实比赛情境创设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围绕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设计真实学习情境,帮助教师培养与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以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在设计真实化的体育学习情境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身体发育水平,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合理设计更多真实的应用型情境,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强化学生体育学习效果。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下,不断提高自身自主运动能力,又能加强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培养其团结协作意识。
例如:在跳绳运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经对跳绳并不陌生,且是不少学生喜爱的课外运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贴合学生实际,设计真实的体育学习情境,注重学生参与兴趣激发,将主动权交给学生。针对性设计“单脚跳”活动,让学生先进行热身训练,以小组为单位相互练习和比赛。并在热身运动后,开始开展跳绳运动教学,有效活跃课堂氛围同时,也能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跳绳训练中,设计与真实竞赛相似的“花样跳绳”学习情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各种花样跳绳方法,如:双人跳、小组跳、交叉跳等。在这一情境训练当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跳绳的乐趣,训练平衡感和弹跳力,还能提高其团队协作能力。
(三)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加强体育学习过程生活化
生活与体育密切相连,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小学体育要加强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联系,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学生体育学习效果,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增强其身体素质基础上,也能将体育的育人功能有效发挥。根据学生生活经验,结合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体育训练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提升体育技能。
例如:在进行篮球行进间运球技能训练时,为让学生提高对篮球的控制能力,能够在行进间运球,保持一定速度且不掉落,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针对性设计行进间运球技能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掌握该项技能操作要领,并克服困难,增强其自信心。如:模拟“开火车”情境,以篮球场的各种线条当作火车的铁轨,篮球作为火车的车轮,学生组成一条长龙,沿着篮球场的各种线条,模仿火车行进过程,训练行进间运球技能。而在学生的训练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实时关注学生学习状态,以火车车轮不能脱离轨道、车轮要保持行驶速度和连续性的话语,鼓励学生强化练习。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充分练习行进间运球技能,又能总结经验,思考行进间运球技能掌握窍门,发现最佳的手触球位置和篮球落点,进而提高学生对该项技能的掌握水平。通过生活化体育学习情境设计,以趣味性方式,鼓励学生尝试稍有难度的内容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与提升体育运动技能,以更直观的方式,强化体育教学效果[2]。
(四)设计任务情境,增强体育学习体验
设置难度适中,与教学目标相契合的任务,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可有效提高学生技能水平,达到教学效果。在设计体育任务情境时,要注意情境的吸引力和适用性,激发学生的完成欲望。
此外,在体育教学中,安全教育也至关重要,教师也可以将安全教育渗透到体育学习情境设计中,并作为体育学习情境设计的重点;为了让学生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教师可通过任务情境,设置明确的任务。如:在蹲踞式跳远训练中,为让学生正确掌握动作要领,避免出现安全问题,可设计“照镜子”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解慢动作,小组成员互相模仿和演示,直到最终全体成员动作准确,才算完成任务。这种体育学习方式,不仅能够避免枯燥训练,又能满足学生情感体验。
(五)灵活利用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问题情境的设计,重点在于合适的问题,既要符合学生的发展特征,又要难度适中。通过创设合适且有趣的问题情境,实现持续吸引学生注意力,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体育教学的有序开展。小学阶段,学生本身就处于注意的转换时期,普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问题,有趣的话题或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在体育课堂教学前,将用于教学中的体育器材放在相对显眼的位置,并在上课后,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器材,探索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通过以往所学的技能训练或趣味性教学内容,引入新技能学习,利用该阶段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兴趣[3]。
(六)优化体育学习情境设计,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小学阶段,学生喜欢相互比较,竞赛模式往往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比赛教学形式,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巩固知识技能,反馈教学成果。所以,教师可利用比赛情境教学。在设计比赛情境内容时,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利用并保护学生自尊心,通过名人效应等,组织运动比赛,对学生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增强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体育学习情境设计优化,以便更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提高学生的篮球技能掌握水平,教师可利用NBA篮球赛的影响力和名人效应,组织学生进行篮球比赛。学生可自己选择喜欢的球星,角色扮演,自主选择队员,形成两个队,争夺总冠军。在这种比赛情境下,学生会更加积极参与,体现其热情和主观能动性,更好地融入教学训练当中。在比赛中,若发现学生有基础技能性或团队协作、竞技公平性等问题,教师可充当教练角色,通过“中场休息”“暂停”等,指出学生在进攻和防守方面的不足以及存在的体育道德问题等,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要领同时,又能从侧面将体育精神、体育品质中所包含的公平正义、团队合作等要素向学生直接展现,进而帮助教师针对性培育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六、结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做好情境内容设计,是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在设计教学情境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教学内容,注意情境设计的吸引力、与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对学生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情境模式,注意控制情境的使用频率,充分发挥情境教学模式的优势作用。通过科学的情境设计,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更具针对性,提高体育训练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晓兰.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体育课情境教学的审视与优化[D].南京师范大学,2021.
[2]张燕.小学体育立足教材内容设计情境导入的策略思考[J].考试周刊,2021,(17):120-121.
[3]吴俊杰.核心素养培养下的小学体育教法创新[J].新教育,2020,(35):89.
[4]林钦.小学体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设计及应用[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19,(0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