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视角下高中体育教学整合信息技术的实践路径探究
2024-12-04杨惠文
摘要:高中生因面临高考的学习压力,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少之又少,进而身体素质也呈现逐步下降的发展趋势。而新课程视角下,要求教师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应该加强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身体素质的有效关注度。在此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愈发突显,然而,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大多数高中体育教学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无论是从教学模式还是教学设施均有诸多问题存在,进而难以满足高中生的实际学习发展需求。为有效提升体育教学有效性,教师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力度,以此来促使体育教学趣味性和有效性,引导高中生在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中得到身体素质的全面增强奠定基础。基于此,本文对新课程视角下高中体育教学整合信息技术的有效实践路径做进一步探究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视角;高中体育;整合;信息技术;实践路径
一、引言
高中生是心智与身体全面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可以有相关调查研究显示,现阶段高中生的体质下降的问题愈发突显,为此,新课程视角下增强高中生的体质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教师应该有效发挥高中体育增强高中生体质的有利学科优势,并加强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其不仅能够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而且与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也能够有效契合,对于推动现代化教育事业的有效发展能够发挥积极促进的作用。为此,教师应该注重结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进一步优化和革新体育课堂教学,以此来将高中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得以有效调动、良好运动习惯得以有效养成,助力高中生的身体素质得以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二、基于新课程视角下高中体育教学整合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高中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激发
在高考的压力下,高中生的课程安排非常紧张,进而致使部分高中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并不高。再加之,部分教师依旧愿意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喜欢选择示范、口述讲解的方式,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起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久而久之,极易丧失参与体育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且最终的体育运动锻炼效果也并不理想。为此,教师应该注重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有效构建,以此来将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激发出来。而新课程视角下提出教育应该面向现代化,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存在多样化、生动性的信息技术来将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以此来有效吸引高中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促使高中生参与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有效激发奠定基础。
(二)有利于高中生体育运动技能的全面提升
不同于其他教学科目,高中体育技能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教师对相关重难点动作的有效讲解和亲身示范,以及高中生的亲身体验,尤其是在讲解一些极易在锻炼期间容易受伤的动作过程中,需要确保高中生能够更加安全地进行体育锻炼。为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使高中生能够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体育运动技能,教师可以借助视频课件的回放、慢放等形式,引导高中生反复研究和观看某个标准动作或某项运动项目,促使高中生能够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地掌握动作要领和体育技能,在达到体育锻炼效率得以显著提升的基础上,还能够实现高中生身体素质得以有效增强的教学目标。
(三)有利于高中生良好学习氛围的有效营造
以往传统的体育运动教学更多的是局限于某一固定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中,思维较为局限,然而新课程视域下体育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体育教育范围逐步扩大,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而且高中生的知识视野也在此背景下得以有效开拓。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可提前针对高中生的喜好在网络上收集相关体育项目,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创新,使高中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充分调动学习兴趣,促使课堂教学质量能够得以显著提升,有效突破以往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针对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疑惑,高中生可随时在线请教教师,其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有效性,而且还能够实现高中体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为良好师生关系的有效构建和良好学习氛围的有效营造能够发挥积极促进的重要作用[1]。
(四)有利于对高中生运动潜能的有效挖掘
在新课程视域下,信息技术与高中体育教学的有效融合,使得教学评价模式也得到了有效革新,更加注重高中生的爱好特长与学习兴趣的有效关注,能有效突显高中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对高中生学习过程的科学评价。为此,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过程中,应该借助信息技术存在的整合教学优势,对高中生参与体育运动训练的过程进行有效记录,并有效生成相应的统计数据,以便能够对高中生的整体学习情况有更全面的了解,进而便于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指导,有效挖掘高中生的运动潜能奠定基础。
三、基于新课程视角下高中体育教学整合信息技术的有效实践路径
(一)课前借助信息技术布置预习任务,积极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体育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几乎开展课前预习的机会少之又少,更加依赖于课堂教学探究学习,为此,高中生在课堂中经常处于被动地进行运动锻炼,对于高中生的运动潜质难以进行切实地开发。而新课程视域下,对高中生教学主体性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关注度更高,为此,若想高中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能更加自主地开展,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丰富课前预习活动,以此来确保高中生能够有效提升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助力高中生的身体状态能够调整至最佳。所以在实际教学前,教师应该加强信息技术在课前预习中的有效应用力度,有效突破以往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促使课前预习指导活动能够更加丰富多彩,对高中生的自主运动行为进行有效激发,引导高中生对体育运动资源自主整合,实现运动技能的有效内化和吸收,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2]。
例如:在进行“双手胸前传球”的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先借助信息技术微课软件来提前录制双手胸前传球的相关技术动作,同时配备相应的语言解说,引导高中生可以对双手胸前传球的发力方式、手势动作以及具体位置等有效明确。然后将准备好的微课课件上传至班级群,引导高中生提前完成课前预习任务,使高中生可有效模仿微课视频中的动作要领,尝试练习双手胸前传球的动作要领,有效协调四肢,使自身运动能力得以初步锻炼。而针对其中难以掌握的动作要领,以及难以有效理解的内容,高中生可以直接通过钉钉群、微信群等通信工具和其他同学与教师开展探究。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先让高中生自行完成“双手胸前传球”的动作展示,针对个别同学存在的不标准动作,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而对于大家共同存在的问题体育教师则可以重点进行讲解分析,促使班级所有同学都能够全面掌握“双手胸前传球”的动作要领。不难看出,借助信息技术来完成课前预习任务的有效布置,不仅能够丰富课前预习活动,有效提升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还能够有效协调高中生的肢体力量,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能够发挥积极促进的重要作用。
(二)课初借助信息技术导入教学情境,有效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难看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兴趣的引导,虽说高中生的心智发展得愈发成熟,可是对于枯燥乏味、机械单一的事物同样难以提起兴趣。为此,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期间,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构建更具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有效发挥信息技术更具新鲜度、新颖性、丰富性、多样性的教学优势来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其是将一些抽象难懂的体育理论知识,借助生动形象的视频、动画、音频等形式更加直观地展现出来。其不仅能够调动高中生视觉和听觉的刺激,有效吸引高中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促使高中生能够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而且还能够有效提升高中生的学习体验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教学探究学习态度的有效转变,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3]。
例如:在进行“立定跳远”相关体育运动的教学前,为有效吸引高中生学习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借助信息技术为高中生播放一段趣味性较强的视频短片,实现教学情境的有效构建。其中借助袋鼠、兔子、山羊、小青蛙等不同类型小动物的跳跃动画视频,来将高中生的学习注意力有效吸引过来,促使高中生能够体会到跳跃运动的乐趣所在。然后,教师就可以基于这一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来引出今天的教学主题“立定跳远”,并且还可以借助一些国家体育锦标赛中的相关视频影像资料,为高中生播放相关立定跳远赛事的精彩瞬间。相比于以往传统地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和相关动作的示范,这种更具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导入,更能够激发高中生的学习体验感,能促使高中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得以有效激发。
(三)课中借助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全面提升高中生的理解能力
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同样存在重难点之分,有的动作掌握起来比较简单,借助教师的口述和简单的演示就能够学会,但是有的动作要领则存在一定的高难度。同时,因受限于体育课时的局限性,使得体育教师无法在短时间内将其中动作要领中的重难点详细进行讲解,进而高中生难以有效地理解和记忆。而新课程视角下,借助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有效整合就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提前将课堂所学的重难点教学课件,借助多媒体技术向高中生有效播放,同时针对存在一定难度的动作,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中的分解、重播、定格、回放、慢放等方式,让高中生对整个动作的施展过程、动作细节要领更加直观形象地观看学习,以此来精准地进行动作要领的掌握和有效模仿。在此过程中,即便高中生没能真正地熟练掌握,教师也可以将相关视频影像资料发送给高中生,便于高中生课后加强重难点动作的有效锻炼,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有效性[4]。
例如:体育教师在讲解“鱼跃前滚翻”这组动作的教学过程中,如若只是凭借体育教师的亲自示范,对“跃”这一动作来说,高中生领悟起来就比较困难,以至于高中生没办法从这些连贯的动作中发掘其中的关键。为了更好地解决以上问题,教师就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回放、定格、慢放等功能对动作要领进行分解,将其中包含的跃起等动作详细地进行展现。同时,教师也可以使用带有节奏的音乐辅助动作的教学,让高中生对动作细节更好地掌握。相对而言,这种重难点视频分解动作的讲解,不但能使教师示范教学的时间充分降低,而且教学效果也要明显优于教师课堂上的单纯动作示范,对于其中的重难点动作要领更便于高中生进行充分掌握。
(四)课后借助信息技术完善课程评价,客观掌握高中生的体测结果
教学评价是组成高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高中体育教学来说也同样如此,教学评价结果可以对教学有效性进行有效检验,从而为课堂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有效指引体育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和手段。以往传统的体育评价形式通常以最终的考试成绩为主,其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虽说在一定程度上体测数据能够将教学成果直观地展示出来,可是对高中生运动过程难以有效反馈。为此,新课程视域下教师应该借助信息技术优化评价机制,注重教学过程性评价的整体重视度,以便能够将高中生的实际运动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全面监测,并有效生成学情报告,以此来引导高中生对自身运动行为有效反思,对自身身体素质正确认知,以便能够对运动计划进行及时的调整和科学设计提供有力支持[5]。
例如:在开展“站立式起跑”的教学评价期间,教师就可以对高中生的实际运动行为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全程记录,以便将高中生是否存在起跑姿势不标准、跑步姿势是否规范、步频步调是否均匀、呼吸方式是否科学等运动问题精准找出的同时,还能够方便对高中生开展更客观、全面的过程性评价。然后,课后教师可以使用Excel来统计高中生的训练成绩和体测数据,如在Excel中输入第一次训练成绩,同时开展几期专门的训练,在对高中生的成绩进行检验后再次在Excel中输入测试结果,之后利用数据比对进行动态变化曲线的绘制,从而更直观地呈现出高中生的训练情况和训练效果。同时,可以基于以上数据对教学与训练方法存在的弊端和不足进行有目的性地调整,有效优化课堂教学有效性。在教学评价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使评价的全面性最大程度地呈现出来,并结合精准的数据进行调整以此来全面提升教学评价的科学合理性,引导高中生对自身运动锻炼方式进行自觉完善。
四、结语
新课程视角下,更注重突显高中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高中生的情感体验与学习需求更加关注。为此,为有效发挥整合信息技术的有利教学优势,教师可以基于新课标理念,结合高中生的运动能力、兴趣爱好、身体条件等方面内容,在课前借助信息技术布置预习任务积极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初借助信息技术导入教学情境有效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课中借助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全面提升高中生的理解能力、课后借助信息技术完善课程评价客观掌握高中生的体测结果等有效策略,为高中体育教学课堂的有效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其芳,王文祥.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高中体育教育教学质量[J].网羽世界,2021(9):44-45.
[2]杜志翔.浅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拳击与格斗,2022(12):66-68.
[3]陶进.浅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升高中体育教学质量的策略[J].灌篮,2021(8):66-67.
[4]陈艳.信息技术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3,25(17):236-238.
[5]樊立功.融入信息技术力量提升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2(5):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