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淮北市红色文化新媒体传播路径研究
2024-12-04布玛丽亚木·买买提郑涵琼
摘 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资源。本文采用线上参与式观察法和文本分析法,对于孕育出“小推车精神”的淮北市的红色文化新媒体传播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得益于新媒体的优势,新时代淮北市红色文化的传播渠道有所拓展,传播主体的范围有所泛化,传播形式得以丰富,并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红色文化的新媒体传播能够在铸牢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起到弥合数字鸿沟、缩小代际信息差距、搭建场景及协作生产、共同建构集体记忆等作用,旨在为红色文化新媒体传播提供借鉴。
关键词: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媒体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122 (2024) 11-0016-05
基金项目: 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南疆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媒介实践与优化路径研究”(22BXW102)阶段性成果; 2023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南疆农村的传播实践与优化路径研究”(2023QNYC028)阶段性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是一个想象出来的政治意义上的共同体,一个被想象的、有限的、享有主权的共同体。”[1]中华民族是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经过自在生长和文化自觉的复合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共同体[2]。我国的五十六个民族,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融合中,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针对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论断,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实践的生动体现,也是在当前风云诡谲的国际形势下民族工作的重要行动遵循。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中,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形成的全新的文化形态,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资源。放眼当下,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形态是红色文化传播的必然趋势,新媒体平台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
在传播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道路上,不仅要坚持全国性叙事,还要因地制宜,做好地方性叙事,实现红色文化的“在地化”传播。
安徽省具有悠久的红色历史,诞生了陈独秀、王稼祥等革命先驱,孕育出大别山精神、新四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渡江精神以及小岗精神等。淮北市位于安徽省北部,目前正处于转型旅游城市的重要节点上,对其红色文化及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与传播尤为重要。
二、淮北市红色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现状分析
(一)传播渠道:地方主流媒体主导的媒介传播方式
淮北市红色文化的传播网络可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以专业媒体为中心向外辐射和扩散的中心型传播网络,另一种是网民作为每个传播节点织造出的去中心型传播网络。其中,以地方主流媒体为主导的媒介传播方式占主要地位。
中共淮北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是淮北市红色文化传播的中心单位,几乎在各个传播阵地开通了官方账号,主要通过微信、抖音、喜马拉雅等新媒体平台对当地的红色文化进行集中报道。具体而言,为了给广大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立体、丰富的阅读体验,淮北市不断推进党史、地方志工作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充分整合党史和地方志资源,创新打造了党史传播新媒体平台“淮北数字史志馆”、专业网站“淮北党史地方志网”、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红色淮北”、抖音号以及喜马拉雅广播“淮北史志”,进一步深化了史志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传播主体:官方账号主导,个人账号活跃
在淮北市红色文化的新媒体传播中,主要以中共淮北市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导的官方媒体矩阵传播为主,并在短视频平台获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官方账号在短视频平台借助历史影像、文献资料制作的专业化、系统化和高频率发布的内容引起了用户的注意,具有较高的浏览量、点赞量和分享量。此外,短视频平台上的部分用户也制作了淮北红色文化相关作品,这些作品评论量较多,受众之间的互动相对活跃。
本文以2021年6月7日至2024年1月20日为时间节点,在官方抖音号“淮北史志”中筛选出红色文化相关作品103个,点赞总量达32214次,评论总数为1074条,分享总次数为15565次;点赞量超过1000次的作品共18个。其中,标题为“抗美援朝中的淮北人”短视频的点赞量达3475次,评论数为87条,分享量为151次。又以“淮北红色文化”为关键词在抖音进行搜索,筛选出90条个人账号发布的短视频作品,点赞总量为27912次,评论数为4331条,分享次数为1796次。其中,“大淮北.水饺哥(寻访萧淮)”发布的“文哥.寻古探秘。清明祭第七集,淮海战役之《陈官庄歼灭战》。缅怀先烈铭记历史,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向为了新中国壮烈牺牲的英雄致敬!”作品,点赞量达2965次,评论数为440条。可见,官方账号占据红色文化内容生产和传播的主导权,获得的浏览量、点赞量、分享量较高,对受众而言更具有科普意义和分享价值,但评论的活跃度低于个人门户,用户更偏向于在个人账号的评论区进行经历分享、交流讨论。
(三)传播形式:多平台融合传播
融媒体时代,传播媒介从以文字为中心的单一传播介质转向了文字传播、视觉传播、感官传播等多种形式结合的融合叙事方式。例如,淮北市融媒体中心举办了“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打造节目《追忆优秀共产党员李跃文法官》,传播红色文化。官方抖音号“淮北史志”和新媒体平台“淮北数字史志馆”发布的作品多将实景、史料、影视作品等素材混剪,并配上激昂澎湃的音乐、感情充沛的解说,有效宣传了红色文化,具有较好的传播效果。此外,用户可以通过PC端、手机移动端登录“淮北党史和地方志网”以及“淮北网上党史馆”,在线参观虚拟展厅,或者关注微信公众号“淮北史志”,进入微信小程序“红色淮北”,通过图文点阅、音(视)频点播等形式,随时随地了解淮北市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
(四)传播内容:红色文化传播的时空言说
在以专业媒体为主导的中心型传播网络中,淮北市红色文化新媒体传播内容可分为“红色记忆”“红色印记”“革命英烈”和“烽火岁月”。“红色记忆”呈现的是基层党组织在淮北市建立和发展的概况,主要介绍党支部、团总部、农民协会、工人联合会等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概况,涵盖建党百年以来的光辉历程。作为一种时空媒介,“红色印记”承载着先辈精神,诉说着感人故事,是弘扬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淮北市各新媒体平台以不同形式讲述英雄人物事迹,并推出了“革命英烈”文章专栏,弘扬革命精神。“烽火岁月”的内容则展现了淮北市的革命岁月,尤其是淮海战役期间淮北地区的战斗经历,以及“小推车精神”的诞生历程。
官方抖音号“淮北史志”从2021年6月7日到2024年1月20日发布的红色文化相关短视频作品中,“红色记忆”作品有19条,共获赞4957次;“红色印记”作品有21条,共获赞5837次;“英雄人物”相关视频有26条,共获赞7906次,点赞量最高的作品为3475次;“烽火岁月”作品有37条,共获赞14433次。
(五)传播效果:具有良好的共情效果
随着“文旅热”席卷全国,安徽省文旅局积极响应,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和传播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助推下,淮北市红色文化传播不断突破地域藩篱,视频内容的热度与曝光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吸引了更多用户的点赞、评论和转发,无形中增强了淮北市红色文化的传播效能与影响力,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抖音为用户赋予了话语权和生产权,用户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内容生产和分享。用户之间的评论互动、正向反馈也激发了作者的持续生产,增强了用户参与红色文化传播的积极性。抖音用户以分享为主要目的进行内容生产与传播,这种对等身份下进行的传播更容易激起受众的情感共振,使视频中蕴含的红色精神深入人心,进而达到共情传播效果。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淮北市呈现出“文化热”现象,特别是本地网民积极参与传播的媒介实践,以及各地区用户在相关视频下的点赞、评论、分享等行为,都反映出新媒体时代下淮北市红色文化传播形成良好的共情传播效果。例如,当地抖音短视频用户以艰苦卓绝的红色岁月和文化作为宣传切入口,发布宣传淮北红色文艺作品,不仅激发了受众的故土情怀,也引发了其他地区用户的共鸣。
三、红色文化的新媒体传播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
(一)弥合鸿沟,缩小代际信息差距
过去,淮北市的红色文化在传播中存在着明显的代际信息鸿沟。青少年在学校接受的红色文化教育,大多是宏观的历史框架,很难接触到当地详细的红色文化内容。他们的父母大多是70后,主要通过家庭教育接收红色文化内容。老年群体以口头传播为主要方式接受红色文化教育,部分老年人作为亲历者,在交谈中将亲身经历传授给后代,但因时空局限性等原因,传播范围较为有限。
新媒体的出现有效缩小了不同群体之间的代际信息鸿沟,从信息获取、自我表达、群体互动、社会参与等方面,为信息弱势群体赋予了一定权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现代性[3]。融媒体传播形态能够以视听结合的形式降低信息接收的门槛,满足不同群体的信息需求。例如,抖音短视频平台的中老年群体,能够借助媒体的专业化叙事,建构自我的、系统完整的红色文化框架,从而深入了解家乡的红色印记。青少年作为网络原住民,在红色文化的新媒体传播过程中,也能接受到教学系统之外的更丰富的信息。可见,新媒体的传播使当地红色文化的传播内容覆盖全年龄段受众,缩小了代际之间文化、知识素养的鸿沟,促进受众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二)协作生产,共同建构集体记忆
哈布瓦赫认为,“集体记忆是形塑民族认同的重要途径,也是族群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依据,对塑造社会认同与代际传承起着重要作用。”[4]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承载着先辈奋斗历程和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资源。在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中,新媒体的出现使其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尤其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用户作为重要的内容生产者,向其他用户分享先辈的奋斗故事或自己的学习体会,与专业媒体进行着红色文化的协作生产。选择性记忆的权力让位于短视频中集体记忆的协作性机制,专业媒体以真实的视频影像资料及宏大叙事背景进行权威的解读与诠释,触发共同文化及生活背景下个体的情感共鸣[5]。与此同时,用户以父辈的真实经历、微观日常生活视角、大众化风格的内容生产以及友好的互动,参与抖音平台红色文化集体记忆建构,弥补了专业媒体遗漏的细节与传播的不足。两者形成价值认同的共振,深化了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
(三)搭建场景,媒介技术增强情感认同
梅罗维茨的“媒介、场景、行为的关系与互动原理”认为,媒介将受众带入虚拟想象空间,在心理层面激发受众的情感参与度[6]。现实技术和虚拟技术的出现,使媒介传播更加强调真实场景的再现。例如, VR展览馆实现了线上虚拟空间与线下真实场景的结合,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在线参观纪念馆,在似真似幻的场景中阅览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感受艰难困苦的烽火岁月,体会先辈艰苦卓绝的奋斗以及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增强情感认同。
此外,网络平台上的相关评论唤起了居住在革命遗址附近人们的“地方感知”,构建起对于场景的回忆性感知,实现情感上的强烈认同。在专业媒体的情感动员下,网民纷纷主动拍摄家乡的革命遗址,讲述父辈的红色故事,增强了传播的长尾效应,吸引其他用户关注并进行线下参观。
(四)算法分发,跨越地域传播壁垒
共同的经历和目标能够实现意义共通,促进社会互动;集体记忆与社会互动促进了情感认同,进一步强化了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数据算法打破了地方媒体传播范围的局限性,淮北市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不再局限于当地。例如,浙江用户“垒宏松紧”在相关视频下评论:“我们村北也有一片陵园,大概占地20来亩,听老人讲都是在淮海战场上牺牲的,当时我们这边是后方医院。”大数据算法将“淮海战役”相关内容分发到战争范围内的受众中,传播范围辐射到豫、皖、苏、鲁地区,这些地区的红色文化内容也在传播中实现共享。红色文化如同一根线,将不同地区的人们串联起来。
此外,算法还将附近地区用户生产的内容进行推送。比如,当用户在搜索和了解淮北市的红色文化时,经常被推送河南、浙江等地区的红色文化视频。算法技术为用户提供了了解、接受和认同其他地区红色文化的机会,从而在互动过程中实现不同地区红色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四、优化红色文化的新媒体传播路径
在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必须跟随时代变化调整策略,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实现高质量传播。
(一)主体协作生产,创新叙事方式
一是要完善传播矩阵,除网站、微信、抖音、喜马拉雅之外,地方文旅局还要在客户端、微博、快手、哔哩哔哩等具有较大传播潜力的平台开通账号,根据平台特征因地制宜地设计传播内容,打造完整的传播链条。二是不同传播主体间要协作生产,实现“跨媒体叙事”。在红色文化传播工作中,主流媒体要坚持讲好党史、革命故事、人物经历等红色故事,挖掘红色文化历史深度和内涵;联合自媒体对红色景区、革命遗址、纪念馆等红色场景进行宣传,实现具象景观落地;还要引导短视频平台的用户主动参与红色故事创作。三是邀请相关媒体转载优秀UGC作品至各平台,以吸引更多人了解当地的红色文化故事,扩大传播范围,优化传播效果。
(二)完善培养机制,打造“双阵地”队伍
一是确立红色文化传播人才培育目标,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度,造就一支深度了解当地红色文化内涵,具备传播知识、创新思维以及融媒体传播技能过硬的专业人才团队,进一步拓展网络传播渠道。
二是注重培养和利用高水平的网红传播队伍。与高校和宣传部门合作,挖掘红色文化网红,打造深居网络空间、熟悉青年群体文化风向和网络热点、了解传播技巧的网络红人,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让他们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红色精神,做好红色教育。
(三)转变传播策略,创新传播形态
一是打破单向传播的方式,实现跨界传播,与文旅相结合,打造特色旅游,让红色文化“活”起来,让文物与历史遗迹成为自己的诉说人。同时,要做好引导工作,规范红色旅游商业化,避免出现过度开发现象。
二是依托技术创新传播形态,运用音视频和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技术设计不同形态的红色文化作品,增强红色文化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将受众带入具体情境,引发情感共鸣。例如,利用VR、AR等技术开发红色文化体验式游戏;进一步优化虚拟展馆,开发更多互动功能;打造H5作品,把真实环境与虚拟物体叠加在同一空间,营造临场体验感。
三是因人制宜,根据不同特征与接收习惯的受众群体制定不同的传播策略。例如,针对中老年群体采用较为传统的传播方式,可打造优质的广播作品、对红色历史和英雄人物进行专题报道等;而对于青少年群体,可利用微电影、动漫、说唱歌曲、直播、vlog等新兴传播载体开展红色文化教育。
五、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7]红色文化的多元化传播在群众构建“五个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必须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脉中。从传统媒体时代到如今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更好的作用。本文仅仅是对淮北市红色文化新媒体传播的初步探讨,如何在新的起点上以红色文化凝聚民族共识,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需我们进一步思考和讨论。
参考文献:
[1]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2]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J].中国民族, 2019(4):80.
[3] 田阡.新媒体的使用与农民工的现代化构建——以湖南攸县籍出租车司机在深圳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34(12):28-32.
[4] 周海燕.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检讨与反思[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21(9):39-50+126-127.
[5] 夏德元,刘博.“流动的现代性”与“液态的记忆”——短视频在新时代集体记忆建构中的特殊作用[J].当代传播,2020(5):38-42+53.
[6] 魏加晓.短视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共情传播[J].青年记者,2021(20):81-82.
[7] 桑林峰.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文艺界社科界委员的微镜头:“共和国是红色的”[N].人民日报,2019-03-05(01).
[责任编辑: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