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足球大课间活动模式的构建分析

2024-12-04邱斌

体育风尚 2024年14期

摘要:在教学的变革中,人们更加重视课外活动体育锻炼对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并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小学足球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又能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相关内容,其次说明小学足球大课间活动原则和必要性,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大课间活动;足球

一、引言

当前,小学大课间活动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学校要全面实施大课间活动,组织同学们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还要重视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并对课外活动进行全面的考评和监管。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构建出较为完善的足球大课间活动模式,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促使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更好地成长,实现健康发展。

二、大课间体育活动概述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在“阳光体育”理念的指引下,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而采取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是以增加课间操的时长和丰富体育活动内容来实现的。大课间活动的时间较长,一般在30~40分钟左右,最少不少于20分钟,活动内容更细致,对组织、管理、实施、反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场地设备,还是对学生的组织管理,都要远远超过了常规的课间操[1]。严谨灵活的组织方式,是对传统课间操的延续和发展,并且实现进一步的改进和补充。

三、小学足球大课间活动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大课间体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为目标,调动他们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地发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所以必须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大课间的足球运动,作为一种特色的体育活动,组织者能够利用各种形式的足球活动来让同学们有更多的自主选择,让他们在完成相同足球训练内容的时候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促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

(二)差异性原则

大课间足球运动要针对各年龄阶段的学生特征,采取多种训练内容和组织方式,以适应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需要。大课间的足球运动更多的是要将学生们的差别表现出来,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要选择一些难度较低、趣味性较强的内容,而高年级的教学内容则要兼顾趣味性和技巧性,使他们能够在各个年龄阶段获得不一样的活动经验,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体质,还能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快乐。

(三)科学性原则

在设计课间体育活动的负载量时,要将每个学生的情况都纳入其中,以实现身体活动为目标,避免过度锻炼而降低课堂教学效果。不良天气的紧急方案也要反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科学性,在恶劣的环境下可以安排好室内的活动,这样就不会影响到学生们的休息时间,就足球来说也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开展。

(四)安全性原则

大课间的足球运动,因为有很多学生参加所以会带来一些安全问题,在场地安全、器材安全、组织管理是否到位等问题上,要做好安全规划,防止发生任何事故,让学生们不会发生任何安全情况,为学校、家长和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大课间足球体育活动的气氛和环境,达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目标。

(五)创新性原则

单一的体育项目大课间体育活动,若无创新性,极易中途夭折,无法达到原来的组织目标,也给今后的体育教育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敢于创新,就是要不安于现状,在已有的基础之上继续进行革新,突破常规的教学方式,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引入时下流行的元素,让学生们持续地感受到足球运动的快乐[2]。这不仅仅是指在活动的内容上进行创新,还要在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革新,这样才能让大课间足球运动充满生机,把足球运动提升到文化的层面。

四、小学足球大课间活动开展的必要性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发现,小学生的体质已经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在某些方面,如:爆发力、力量、耐力和肺活量等,均呈逐年下滑趋势,其中超重和肥胖的人数有所增多,而视力异常的概率也在不断升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日常体育锻炼不足,体育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在小学阶段,课间操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传统的课间操内容单一、枯燥,形式单调、机械,很难让学生们积极地参加,而大课间体育活动则是突破了常规的课间操形式,它以一种健康的理念为导向,用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的形式来把学生们的注意力从消极、强制变成了积极地参与,在调动和组织广大小学生们积极参加各类身体锻炼的同时,也促进了德育、美育等相关内容的互相融合。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重视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新的认知和定位,要将学生的一般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上。所以,探讨建立一种全新的足球大课间活动教学模式,采用以快乐、和谐、健康为内容和形态的全新的教学方式,这无疑是为达到学校体育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目标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要想获得体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的长久生机和吸引力,就需要将大课间体育活动融入课程建设之中,彰显出办学特点,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强化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小学足球大课间活动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学生自主选择活动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人比较喜欢玩球,有些人比较喜欢长跑、跳绳、跳远、跳高等。学校不应强迫学生参加体育运动,而是要结合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满足学生的锻炼需要,使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进行体育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体质。比如:学校可以在各个班级、各个年级开展问卷调查活动,这样既能了解到同学们对课间操的看法,也能让同学们了解到不同年级可以学到不同类型的课间操,也可以组织同学们进行团体舞蹈的训练。在结束两节课之后,让同学们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提交到老师那里,由老师和学校进行沟通,决定最后想要参加足球活动方式和人数,把有共同期望的同学组织到一起,由学校来决定课程的领队老师,安排好所需的设备,并在大课间开展活动。

(二)合理结合艺术活动

学校的课余生活是为了让同学们除了学业之外,还可以发展其他的兴趣,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体能。但是,大课间的教学不应该只限于体育教学,还应该和艺术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达到陶冶学生情感、培养美术情操的作用[3]。所以,要注意体育与艺术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弥补缺乏体育锻炼的不足。比如:学校既可以在开展足球大课间活动的类型和形式上进行调整,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选项,让他们在体育和艺术中各自挑选一两项,而不是单纯地去参加体育或者是去文艺活动。例如:在足球大课间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轮流进行摄影记录,对同学们参与足球活动的精彩瞬间进行拍摄。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在足球运动中锻炼身体素质,还能够通过轮流的摄影活动培养自己的摄影能力,从而提高艺术素养。如图1所示,为足球大课间活动的开展照片。

(三)展示小组合作成果

学校要对足球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效果进行评估,并公布其结果,以促进大课间活动的实施。在活动中,可以安排一些足球竞赛的活动,或者以表演的形式进行足球技术演出,让学生们有一个表现自己的舞台,展示自己的训练成就,以此来提高他们参与足球活动的热情。比如:在平常的时候,可以在开展足球课间活动时,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比赛,每个小组中的人数相同,能力均衡,通过一起进行足球竞赛从而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其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与此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其能够为了团体胜利而努力。除此之外,也可以以小组为基础开展接力赛,或者开展趣味性的“抢球大战”,这样既能激发同学们的热情,又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足球课间活动也能够进一步展示学生的锻炼成果,使其能够在不断地竞争中强化自己的身体素质,从而实现健康成长。

(四)创新设计活动形式

首先,可以建立足球操活动模式。这种活动模型的全流程都是以足球技能练习为中心,是从起始的技术动作练习到最终的精通过程。在这种模式实施期间,对技术动作的训练以负载强度的变化规律为基础,并根据足球的项目特点,将大课间的体育活动全部以足球为中心来进行。其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从学生对足球的基本球感训练入手,以原地揉球、踩球、拉球、拨球等为基础进行练习,随后逐渐增加难度,在跳动的过程中对足球进行掌控,这些技巧的训练为后面的技术动作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将运动基础颠球训练分成两个训练环节,即原地颠球和行进颠球。

第三,运球训练,其中包含内侧运球、外侧运球等。

第四,进行传球训练,内侧传球、外侧传球为主。上述各个步骤通过一定的训练周期,将其组合成一个整体,最终形成一个大课间运动项目的足球操。

这种活动模式的设计思想是基于足球运动项目的特点来进行的,活动的技术动作以足球的技术动作为主,以班级或者兴趣小组为单位的组织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能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足球技能,而且这种方式可操作性强,活动效果也很好。

其次,建立自由开放的运动方式。这种活动方式是在场地许可的情况下开展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以学生们对足球的爱好为基础,使他们能够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增强自己的身体健康,并且能够熟练地学习到一些技术,在这些活动中体验到踢足球的乐趣。自由开放的活动方式示例:

第一阶段,开展球类运动练习,以颠球运动为主体,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

第二阶段,进行传球训练。

第三阶段,也是大课间活动的主要环节,通过运球、传球、接球等组合训练以模拟比赛中的现实状况,提高学生对足球的整体应用水平,使他们在活动中体会到踢球的快乐。

(五)完善活动管理体系

小学时期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上,都要求老师对他们进行严格地管理,让他们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小学足球大课间活动有效开展,就要强化对大课间活动的监管,而对老师和班主任来说,强化管理就等于给自己增加了工作的负担,让他们无法在课间得到充分的休息。所以,要把师生两方面的管理相融合,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学校要对小学大课间足球运动的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关注,站在学校的角度来看,要对体育老师进行专门培训,还要对体育老师应急措施掌握、体育素养等方面进行检验,建立一支专门的管理队伍,健全足球大课间活动的体育设施和场地。在学生层次上,以班级或者兴趣小组为基础,将同学们分成若干个团体,由学生干部、小组长带领,按照同学们对足球的喜爱情况和运动习惯自由组团,使其在各自喜欢的运动模式中得到锻炼。通过开展足球大课间运动教学,使学生既能学会足球技能,又能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六)构建足球校园文化

足球是一项体育运动,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并且能够在训练中让学生养成好的意志力等。足球大课间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养成好的运动习惯,让他们有充足的运动时间,以此来实践终生运动的理念。校园足球是一种具有学校特点的体育项目,与大课间活动相互补充,二者结合可以创造出一种新型的校园体育文化,让体育运动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以此来实现对健全个性、健康体质学生的培养。文化对于人的作用最为长久,推动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主要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对足球运动产生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足球大课间活动中来。因此,要求学校要根据当地的情况,将足球文化宣传融入当地的体育活动之中,从而使校园运动新文化模式得以切实地建立起来。在建设新型足球校园文化过程中,老师们要将足球文化的特征发掘出来,将其与大课间活动的场地和时间相融合,使其融合成一个整体,作为大课间活动的一个新的亮点。在学校里,足球的普及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大课间活动给学生们带来了很好地认识足球和参与足球训练的机会,随着足球作为一种特色运动走上大课间活动的舞台,学生们对足球的理解就会发生本质上的变化,这将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的发生也将会给学生们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可以让足球文化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推动学生主动进行锻炼,增强自己的体质。

六、结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得知,小学足球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又能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提出几点建议: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合理结合艺术活动、展示小组合作成果、创新设计活动形式、完善活动管理体系、构建足球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陈世姿,刘小强.小学足球大课间活动模式的构建[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37(06):50-51.

[2]崔恒勇.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优化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0,6(32):53-54.

[3]周杨.足球大课间活动的设计与实施[J].校园足球,2020,28(0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