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视域下城市体育公园建设路径研究
2024-12-04纪浩浩
摘要: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不平衡不充分的。而体育公园作为人民精神文化的一部分,需求不断增长。本文通过对合肥市四大区(庐阳区、瑶海区、蜀山区、包河区)的体育公园数量、体育公园锻炼设施、体育公园分布密度、体育公园占地面积等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探索基于体育强国视域下合肥市体育公园建设路径的研究。
关键词:全民健身;体育公园;城市发展;合肥市体育公园
课题项目:2021年度安徽省高校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场景时代智慧体育公园的内涵特质与建设路径》,编号:KJ2021B002。
一、引言
2021年7月18日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中明确指出要新建或扩建2000个以上的体育公园。《关于推进体育公园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出:在体育公园的建设方面,要与城市发展相结合,按照人口结构合理规划体育公园的位置和规模,布局各类健身配套设施,并融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民族文化;在运营方面,要灵活采取多种运营模式,鼓励第三方企业依法对体育公园的各类场地设施进行微利经营。
从目前合肥的体育公园发展上来看,出现分布不均衡,人均场地利用率低、设施维护不充足、体育器材管理欠缺、健身设施不全面等问题,未能达到市民满意的程度。
二、城市体育公园的概念与价值
(一)城市体育公园的概念
体育(Physical?education),指的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直译为身体的教育,简称为体育。
城市体育公园,是指在城市中规划建设的、以提供体育锻炼和休闲娱乐为主要的公园。它通常包含多种体育设施和运动场地,例如: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游泳池、健身房等,同时也会配备一些休闲设施,如:长椅、花园、湖泊等,为市民提供一个舒适、健康、娱乐的场所。
城市体育公园的建设旨在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提高市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它可以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增添活力和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参观和使用。
(二)城市体育公园的价值
1.体育公园的建设对现代城市综合功能的推动
体育公园在《世界公园》中的解释较为权威,即“体育公园应设在景色如画的园林空间中,包含体育设施、运动场以及在这些场地所举办的体育系统训练活动,吸引城市居民来此休憩。体育公园在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为它不仅能够为市民提供一个优越的锻炼环境和锻炼场所,而且对城市景观系统、绿地系统、城市的整体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价值。
2.体育公园的建设可以承接体育赛事,优化场地资源
举办体育赛事,推广体育运动,是体育公园的建园宗旨。在周末时间,园内的体育场地进行如火如荼、热闹非凡的体育赛事,到此锻炼的市民即能参与体育锻炼,也可欣赏到激烈的体育赛事,感受体育的魅力。
3.体育公园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居民的健康生活方式
体育公园的绿化与体育设施对改善居民生存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幸福度、提高身体素质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一方面,现在城市化发展节奏较快,传统格局的城市体育公园和体育馆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平常的锻炼需求。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都存在市民的锻炼需求和场地短缺导致无法正常供应之间的矛盾。体育公园的建设能够缓解这方面的矛盾。
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时间的增多,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在慢慢地提高,在锻炼的同时也会重视锻炼的环境,因此体育公园的设计理念就是倡导人们回归自然、享受自然、拥抱自然。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为合肥四大主城区(包河区、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体育公园的发展情况,选取每个区较有代表性的体育公园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及安徽外国语学院图书馆资料等方法进行研究。
四、合肥市体育公园发展现状
(一)蜀山区体育公园发展现状
蜀山区由于开发时间较晚,新城区较多,体育公园在建设数量上存在优势,但是分布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天鹅湖体育公园与绿轴体育公园,作为体育设施面积较大的两个公园,相邻位置仅有百米左右,且绿轴体育公园南侧有合肥市体育中心,这一区域体育场所存在过度密集的现象,而蜀峰湾体育公园与李宁体育公园,虽面积较大,但其周围体育公园数量较少,且距离较远,会出现体育设施紧张情况。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12/8uqUHbertwZjoFXoCR77rA.webp)
(二)包河区体育公园发展现状
包河区积极对标新时代群众健身和体育事业发展新要求,打造一批群众“靠得近、用得上”的健康全面的体育服务设施。截至目前,包河区共有各类体育场地2600多个,人均场地使用面积达到2.13平方米,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0%,这一数字还在随着场地的建设与时间的推进不断提高。但是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如:场地设施后期维护、保养不足,场地分布不均衡,场地体育设施数量较少、场地停车困难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完善。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12/doaXXuQ83pBRg9Z22NwamQ.webp)
(三)庐阳区体育公园发展现状
庐阳区作为合肥市的老城区,公园数量以及面积有限,大多是在原有老公园的基础上,建设体育以及娱乐休闲设施。但因面积有限,体育场地面积和体育器材的数量较少,不能满足老城区众多锻炼人口的使用需求,因此许多老城区的锻炼人口,也会到附近城区的体育公园内进行锻炼。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12/2TQTLJGMvdyw9oyLGP6c7h.webp)
(四)瑶海区体育公园发展现状
目前瑶海区共有全民健身区域95处、笼式多功能的健身场所约21个、省级全民健身广场与国家级全民健身广场多达6处,体育公园有4处(包括天水体育公园,学林体育公园,生态体育公园,陶冲湖公园)、室内健身体育俱乐部16处,智慧健身场所5处,街头口袋式的体育公园三处,社区及全民健身中心5处,体育设施开放的公办学校多达31所,“15分钟”健身圈儿已初步形成。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12/FVQo7EU8BuGqrxoBBEqCRB.webp)
五、体育强国视域下合肥市体育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合肥市体育公园发展较快。公园的数量在迅速扩张的同时,给人们的休闲时间带来了更多的选择。随着2023年合肥市中央骆岗公园的开放,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合肥全民健身的发展,但公园数量的增多也给管理带来了相应的难度和挑战,通过调查研究,合肥市体育公园存在以下问题:
1.体育公园新老城区的不均衡性
体育公园在老城区的数量较少,且公园内体育设施数量有限,这与老城区密集人口的锻炼需求有矛盾,使得老城区的锻炼人口不得不花费长时间去距离较远的公园内参与锻炼,同时也会限制受出行条件制约的人参与锻炼。
2.体育公园锻炼设施的维护带来挑战
随着体育公园数量的增多,锻炼器材丰富多彩,给人们提供了较多的运动器材进行锻炼。但公园内体育器材是暴露在户外的,风吹日晒、无人打理、会加速体育器材的损坏。因此政府应该增加相应的管理部门,定期的对体育设施进行维护与管理,有效延长公园内体育设施的寿命,给更多的人带来在公园内进行体育锻炼的乐趣。
3.体育公园锻炼器械的安全性问题
锻炼器械长期暴露在户外,会导致锻炼器材的损耗,给锻炼带来一定的风险。如:公园内常见的单杠、固定自行车等健身类器材,如果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对未成年的儿童来说是有一定的风险性。
六、体育强国视域下合肥市体育公园建设路径与发展策略
(一)科学划分,合理分布
需要合肥市政府科学设计,统筹规划,依据区域人口密度,合理设计体育公园的面积,以及锻炼器械的数量,尽量做到人均锻炼用地平均等量化指标,使得合肥市民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全民健身运动中来。因此,合肥市可以考虑增加体育公园的数量和面积,以满足更多市民的需求。
(二)政府主导,加强监管
政府要加大对体育公园后期维护与管理的投入,使得体育公园的健身器械能够有效长久地运营,保障器械的使用寿命。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关的使用条例,充分发挥政府对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的调控与管理能力,努力将体育公园建设成区域具有文化价值的场所,鼓励公众参与到休闲体育活动中来。加强公园管理和维护,为了保证体育公园的正常运行和设施的安全,需要加强公园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可以增加管理人员数量,加强巡逻检查,及时修复损坏的设施。
(三)加大宣传,全民参与
加大对体育公园的宣传力度、提升体育公园的使用率、增加体育公园的赛事举办、提升公园体育锻炼氛围,开设全民健身与健康知识学习主题活动,更好地做到为人民谋幸福,谋发展。
(四)完善公园设施和服务
体育公园应该配备完善的设施和服务,例如:健身器材、球场、跑道、休息区、厕所、饮水机等,以满足市民的不同需求。
(五)推广体育文化
体育公园不仅是一个提供体育锻炼的场所,也是一个宣传体育文化的平台。可以通过举办体育活动、展览、讲座等方式,推广体育文化,增强市民的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
(六)加强与社区的联系
体育公园应该与周边社区建立联系,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和意见,以便更好地为他们服务。可以通过举办社区活动、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加强与社区的联系。
(七)创新公园经营模式
可以探索创新的公园经营模式,例如:引入社会资本,开展商业合作等,以提高公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八)提高公园智能化水平
可以利用智能化技术,提高公园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例如:建立公园智能化管理系统,提供智能化健身指导、智能化设施预订等服务。
总之,合肥市体育公园的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市民的需求、城市规划、管理维护、文化推广等多个方面,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结语
体育公园建设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体育公园能够补齐全民健身短板、贯彻全民健身发展战略,提升我国全民健身的总体水平,同时也是提升人民幸福度与宜居城市的重要指数。因此,合肥市政府应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大力发展体育公园,建立健全的体育公园制度设计和政策保障,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绿色、顺心的休闲体育锻炼场所。
参考文献:
[1]杨金娥,陈元欣,郑芒芒等.我国体育公园支持政策的现存问题、域外经验与优化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56(09):30-36+55.DOI:10.15930/j.cnki.wtxb.2022.09.012.
[2]宋铁男,黄洁.基于受众满意度视角的城市体育公园使用后评价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2,41(01):76-82.
[3]袁建伟,谢翔,沈玉霞.我国城市体育公园建设价值、机遇与实践路向[J].体育文化导刊,2022,No.239(05):55-60+74.
[4]夏丹丹.全民健身视角下合肥市休闲体育公园建设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1):191+88.DOI:10.16728/j.cnki. kxdz.2019.01.170.
[5]王珊珊,管文潮.场景时代智慧体育公园的内涵特质、构建维度与发展路径研究[J].体育视野,2023(09):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