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认证背景下综合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优化策略研究

2024-12-04易佳聪谢晓艳

体育风尚 2024年14期

摘要: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我国教育体育专业存在学生职前实践性教育缺乏、教师认定主观性偏低以及学校认定目的偏失等问题。为优化体育教育结构,提高体育教育水平,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研究法等,针对目前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以推动我国体育教育专业长足发展。

关键词:师范类专业认证;体育教育改革;国内外体育

一、引言

专业认证源于美国,完整的英文表述是professional? accreditation,是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认证的产生基于“行业自身发展需要而要求高等教育界不断提高质量的缘故”。《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于2017年10月26日印发,标志着我国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体系工作正式开始[1]。从教育部颁布文件开始,意味着师范认证的重要性被提上台面。师范认证是提高我国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建设体育强国中的重要一环。师范专业有着培养人民教师的重担,但师范生职后反响不好,人才培养的质量下滑,师范类专业的教育质量也随之下滑[2]。提醒着师范认证的重要性。基于大量师范认证等文献阅读,本文研究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师范类专业认证体育教育专业改革背景

胡万山在他的研究中指出,师范认证是保障基础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举措,是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保障手段[3]。通过专业认证而推动体育教师培养质量提升是全世界主流做法[4]。教育部对师范类专业认证指导思想的阐述非常明确,即“一根本、两目标和三任务”[5]。“一根本”是指将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根本宗旨;“两目标”即将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和全面保障与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认证目标;“三任务”是指通过认证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的目的。专业认证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即主要面向学生,而不是面向教师[6]。为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师范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7]。李远华等在他们的研究中指出,只有深刻把握师范认证的理念,才能更好地通过师范专业认证,而不是仅仅为了通过师范认证[8]。师范认证的理念不仅仅是完成任务,不仅仅是迫于形势或是学校安排。这样必然会导致师范认证起不到正面作用。切不可将目标聚焦于如何通过师范认证,而应是在制定如何更好地培养教师的方案研究上下功夫。需求导向往往来自成果导向。

以上研究从不同方面指出目前我国师范认证的推进迫在眉睫,同时也指出师范认证是提高师资质量的有效途径。师范专业认证的根本是面向学生,提高学生的教学水平。促进师范认证也是促使师范院校走下去的不二选择,培养更加优质的教师队伍应是师范认证的目标。各个院校在进行师范认证时,不可将师范认证简单当作任务去完成。

三、师范类专业认证体育教育专业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整的职前教育培训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素来有“学科”与“术科”之分的传统[16]。而实践性知识是职前体育教师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17]。目前我国综合性大学以及师范内学院对于教育实习重视度并不够,体育教育课程设置之初,可能认为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后能够自觉地运用到实践教学当中去,然而课堂瞬息万变,仅仅是理论上的知识远远难以覆盖所有情况,合理切从容的应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的问题,还需要大量的教学实践,这正是目前我国体育教育实习所缺乏的点。目前大学开设的课程通常在36课时左右,这要求学生从技能掌握到动作熟练,从会做到会教的过程显得比较仓促。那么仅靠课堂上的时间是远不够的,这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对于专业技能进行练习。但有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都具有课外锻炼的动机但往往不知道往什么方向去练。这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忽略的问题之一。教师对于课程的教学不仅仅是要教会,还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怎么练习。这就职前教育所掌握的知识,往往与职后教学遇到的情况相差甚远,遇到这种情况,教师通常会回想自己小时候教学体验,其次是去考虑职前教育中针对这类情况应做出的反应,这就要求学校在职前教育的安排上,需要全面而具体。有一项研究表明,目前中小学对新体育教师的满意度很低,最不满意的地方在于入职的新体育教师不知道如何开展体育教学[18-19]而笔者作为师范类院校毕业,亲身体验中也有类似的感受。虽在大四学期学校会安排实习,但短暂的实习难以满足学生在实践方面的需求。并且教学能力不够突出,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老旧等,是新入职教师难以避免的问题。因此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体育教育专业认证还需加强职前实践性教育的培养。

(二)教师认证主观性偏低

教师在准师范认证材料中,往往因为工作内容烦琐,工作时间长等原因导致主观性不强,工作内容细而杂。而部分教师除了本身的教学任务外,还承担较多的学院事务。此时加上师范认证的工作,使得教师的工作负担加重。往往迫于工作安排,被动地完成资料的整理工作。一是因为师范认证过程漫长且费时。二是工作内容琐碎,三是在师范认证的过程中,各教师的心理体验也有所不同。研究表明,不同大学的教师在参与师范认证过程中的体验感不同,其中研究型大学的教师体验感一般,而其他两类大学教师的体验感较好[20]。部分教师在参与工作中,能够帮助其更好地了解专业性的知识与专业优缺点,甚至在与同事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甚至在师范认证的过程中,部分教师能够得到培训,提高自身。

而与这类较好的体验相比,给予教师不好的体验除了费时费力等。还存在于教师在认证的过程中,难以接触到认证的专家或者是在认证过程中并不清楚认证的初衷,在准备工作中,难以对话认证专家。或是从中有所收获。正是因为这类原因,导致教师在准备工作中主观性偏低,且在查找资料的时候,部门与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够协调统一。

(三)学校内驱力不足

在认定的过程中,学校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师范认定的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有研究表明美国顶级研究型大学对于体育师范认证并不重视,这是因为部分高校不需要通过师范认证来证明学校抑或者获取资源,而问题就聚焦于非师范类的综合大学。这类学校认证经验不足,且还需承担付出后没法通过的风险。这就导致学校认证工作的内驱力不足。加之体育学科边缘化虽在最近两年有所减轻,但还存在。也导致学校管理者对于这项工作的支持力度并不高。学校迫于当前形势,或是为了认证后的资源倾斜,在学校或相关专业认证条件不足,且没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想要在短时间内通过师范认证,显然是不太可能。教学活动是需要沉淀的过程,那么注定师范认证的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其次,学校还在认定过程中往往把目光聚焦于如何通过师范认证,却忽略了如何培养教师,培养学生。在不正确的价值引导下,终将会出现矛盾影响师范认证的进度以及效果。

四、师范类专业认证体育教育专业改革解决途径

(一)明确教学目标,以产出为导向

学校在课程安排方面,应牢牢结合师范认证标准来制定学生培养计划,且考虑到学生职后各方面可能出现在课堂上的情况。不可片面地进行学科培养,加大术科比例。使学生在毕业前能够从容地应对课堂。明确培养职业教师为产出导向,使培养出来的教师更好地贴近教学岗位需求。促进教学课程到职业证书考核接轨。学生在大学期间担负着育人和被育的使命,因此高校不可单关注于如何教好学生更应该关注学生如何去教学。而较为重要的教育实习也不应只是迫于形势,加大实习考核力度。可建立第二导师机制,即实习学校教师负责制。精准制定实习方案,且在最后的考核中评分合格与否。在教学计划中,也应在课中穿插教学方法,课后检验教学方法掌握情况。时刻使术科与学科的教学融合交织,共同发展。关注实践导向,加重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动嘴能力的考察。建立长久的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关系。

(二)构建师范认证教师责任制

在师范认证的过程中,可为认证需准备的资料匹配相对应的教师负责。就笔者亲身体验而看,目前我校师范认证的方式即是如此。在认证准备阶段,为教师搭配1-2位学生参与师范认证,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在烦琐的材料时的负担,避免教师产生抵抗的情绪,也可为学生了解师范认证,了解相关文件提供机会去学习。但在材料准备过程中,需限定规定时间。提前做出整体工作时间安排,积极督促相关教师提前准备材料。管理层对于教师准备材料过程中的支持也必不可少,在相关文件的查阅以及调取中提供相应的帮助。

(三)营造积极的师范认证氛围

教育部门应加强宣传工作,使高校将培养优质师范生及教师当作师范认证的目的。教育部门需为高校提供正确且积极的引导。杜绝单纯以通过师范认证为目的的师范认证申请。引导教师在认证的过程中能够清晰自己的工作职责,能够在认证过程中优化自己的课程,有所提高。这样自上而下提高对于师范认证的认识。学校是执行专业师范认证的第一道门。只有学校在认定的目标上清晰后,教师才能更好地执行认定任务。其次是在师范认证的标准上,要科学且切合学校实际,学校不可盲目地借鉴他校的认定办法,应结合自己学校的特色以及办学条件设计贴合实际的师范认证办法。

五、结语

师范认证是国家战略,是提高我国师资力量的保障策略。在认证过程中,从学生,教师到学校都应提高重视性与积极性参与其中,共同推动师范认证的改革。这项工作虽任重而道远,但应意识到这是体育教育改革的大好机遇。同时也要避免在师范认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严格落实教育部的“一根本、两目标和三任务”。师范认证是提高师资力量强有力的帮手。学校应利用好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优化课程结构,充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师范认证方案。在通过师范认证的过程中,有效地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各方面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加军,吴海鸥.审视与构想:从专业认证视角谈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2):124-128.

[2]陈怡雯,孙铭珠,尹志华.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职前体育教师培养的策略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6): 30-31.

[3]胡万山.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师教育改革的意义与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7):25-28.

[4]贾明学.加拿大体育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解读与启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9,35(1):89-94.

[5]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普通高等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指南(试行)[R]2018:1-2.

[6]Adoniou M,Gallagher M.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ers——What are they good for?[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017,43(1):109-126.

[7]何毅,董国永,凌晨等.专业认证背景下我国体育教师资格认证的优势、问题及策略[J].体育学刊,2019,26(6):113-118.

[8]李远华,周家金,韩小燕.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体育科技,2020,41(1):107-108.

[9]尹志华,汪晓赞.我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制订的基础与推进路径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7):88-94.

[10]黄爱峰,王健,郭敏等.基于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专业教改实验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9):63-68.

[11]HELMS LORENZ,GRIFTW,CANRINUSE,etal.Evaluation of the behavioral and affective outcomes of novice teachers working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 versus non-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J].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2018(1):8-20.

[12]TAVMANS J,TINDLE K,FREUND M,et al.Opening the Black Box:Inf luential Elements of an Effective Urba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J].Urban Education,2012(1):224-229.

[13]TAVMANS J,TINDLE K,FREUND M,et al.Opening the Black Box:Inf luential Elements of an Effective Urba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J].Urban Education,2012(1):224-229.

[14]KRUFT C,MCQUITTY V,PIPER D.One District’s Experience:Bring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 Together Through Technology[J].School University Partnerships Journal,2017(3):5-15.

[15]阳荣威.我国大学分类的基础性缺失及其改善路径分析[J].江苏高教,2016,4(4):20-23,80.

[16]新华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阐述中国梦[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097384748330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