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类APP视域下职业本科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2024-12-04陈静静
摘要:本项目以职业本科学生体育锻炼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以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为主线,以体育、社会、健康管理和信息为核心的多功能体育APP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对学生体育锻炼的作用机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职业本科学生正确使用体育APP,并对学生的体育生涯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运动类APP;职业本科学生;体育锻炼行为
课题项目: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教本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ZBYB23-17。
一、引言
2017年7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国发〔2016〕37号),该《纲要》明确提出,要以人民群众为主要对象,建立多样化的大众体育活动平台,强化大众体育教育,促进“运动民族”的培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8月19日召开的“全民健康”大会上,提出了“没有全民健康,就谈不上全面小康”,并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2017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提高国民体质”,将“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全民健身”战略的重要内容。职业本科学生是连接学校-社会的桥梁,是“小康”建设的骨干,其良好的运动习惯对促进“全民健身”的发展与普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本科学校的学生是智能手机的使用主体,对各种APP的推广和使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融合了运动、社交、健康管理、信息等功能的多功能平台运动类APP,自然深受职业本科学生的喜爱和选择,同时,此类APP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职业本科学生的体育活动。
二、运动类APP的简介
(一)运动类APP的定义
APP是英文(Application)的简称,一般是指手机软件,即主要指安装在智能手机上的软件,用于完善原始系统的不足与个性化,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使用体验。
(二)运动类APP的主要功能
1.数据记录功能
该方法通过实时获取用户的速度、距离、时间和出行轨迹,并将视觉化的数据、图像、视频等信息传输给用户,实现实时的信息反馈。
2.社交功能
运动类APP的社会作用就是给大家一个线上交流、线下指导的社会服务,使用者可以给自己的体育成绩点个赞,也可以进行交流,可以进行好友PK,也可以进行评论,分享自己的体育乐趣,还可以找到兴趣相投的健身爱好者,让人们能够在网上和现实中相互交流。
3.视频教学功能
运动类APP中的“视频”就是针对网络用户进行的一种免费在线教学。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训练量,或者根据自己的场地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通过直观的方式,向使用者讲解一系列的操作示范和语音指导,通过循序渐进地提高玩家的体验和成就,让人们从中获得乐趣,获得成功,增强对游戏的情感,使他们真正爱上体育。
4.运动处方功能
“运动处方”简单来说,就是根据自己的体质,来进行针对性地训练。重点阐述了运动的内容、时间、强度和次数。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本项目提出了一种基于运动轨迹的运动轨迹识别方法。
(三)运动类APP的优点
1.便捷性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态的体育产品,更多的是一种以一种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体育产品,即运动类APP,为人们提供一种服务和服务。不受限于时空等要素,突破了健身房高额的消费门槛,也跳出了普通健身器械的范畴,将运动计划发挥到极致。
2.科学性
大部分的体育应用软件,都会对用户的基础数据做一些调整,通过对不同用户的基础数据进行分析和分类,再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根据使用者的需求,为其制订并建议适合于使用者的运动规划与引导,实现对人的个性化与科学性。。这就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3.互动性
运动软件线上交流,线下交流,增进用户体验和分享。微信朋友圈、微博、QQ等社交平台,可以FsCpUdZTXQJZT6SWhQ6rgf+T82NxeIHyFm5d/oWxZqc=很直观地展现出自己的健身经验,也能将自己的训练经验分享到APP上,让打了“标签”的人更容易被人追踪,方便与世界各地志同道合的人交流。
4.社交性
因为体育APP的便捷性、科学性和交互性,使其具有特殊的社交属性,以“线上交流、线下互动”的形式,可以更好地沟通,促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在这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最缺少的就是真挚的感情交流。运动本来就是一件很朴素的事情,而运动APP则可以传递出最真诚的感情。
5.大众性
和田径赛场上使用的GPS定位器不同,田径、体育等运动领域,都是有GPS的,只不过精确度要差一些,但对于大多数体育迷来说,已经足够了。
(四)运动类APP的缺点
1.缺乏有效的监控
尽管当前健身APP的教学录像已经趋于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但其效果并不理想。然而,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多误区,没有设定使用者的回馈机制,长期不当地训练,不仅无法达到训练的目的,甚至还会损害人体健康。
2.缺乏一定的专业性
运动类APP的教程相对来说还算容易,也能让一部分初学者满意。然而,有些体育爱好者却很难在教授和教练方面做到尽善尽美。另外,与专门的GPS盒、GPS芯片相比,移动APP的定位精度和准确度都有较大差距。
3.缺乏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评价模块
在“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的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内体育APP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融入各个年龄层的身体素质测评系统当中去。在贯彻“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以运动为主体,以运动为目的,以健身为主要目标,以健身为主体,针对健身活动的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健身活动,达到良好的健身效果。
三、运动类APP对职业本科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一)运动类APP提高了职业本科学生对体育锻炼行为的认知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的认知行为并非仅仅是对问题的接受与解决,而是一个动态的、能够解决问题的动态系统。国内外100多项回顾性研究显示,体育运动与人的认知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运动APP作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商品,其功能新颖、使用简便、科学内容丰富,极大地推动了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活动。
(二)运动类APP满足了职业本科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多重体验
在职业教育中,学生对运动APP的满意度对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具有显著影响。从广义角度理解,用户体验涵盖了对系统界面、结构、内容、操作流程及功能的整体感知。运动类APP凭借其数据记录、社交互动、视频教学以及运动处方等特色功能,恰好满足了高职院校学生在个性展示、社交交流、锻炼需求以及专业指导等多方面的需求,从而增强了学生对这类APP的黏性。此外,通过运动APP提供的多样化体验,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职业学校学生的身心锻炼。
(三)职业本科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反作用于运动类APP
在实践中作者发现,目前的运动类APP还不太适合职业本科学生,因此,要满足日益庞大的体育人群,还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与改进。从目前的反馈来看,体育APP在追踪教学过程、数据准确性以及对专业模块的扩展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四、有效运用运动类APP来促使职业本科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
有数据显示体能训练行为:是以体能锻炼为中心,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复进行的一定强度、频率和时长的体力活动。运动是一种有规划、有目标、有节制地进行运动的方式,职业本科学生是大多数青年步入社会前的一个“关口”,这个时期是许多青年步入社会的关键时期,他们在性格、行为等各方面都已定型。通过对学生的体育运动APP的研究发现,在运用这些APP的过程中,体育运动对他们的身体活动有很大的作用。要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形成“三位一体”的课堂与教师、学生、课堂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提高学生运动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运动类APP和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结合
1.运动类APP和高校体育课的有机结合
运动类APP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载体之一,在体育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应通过对职业本科学校体育课的学情的分析,对其进行相应的拓展与补充,从而提高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2.运动类APP和高校体育教师的有机结合
在体育课堂上,运用移动APP可以更好地掌握整体情况,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利用手机进行的智能化背景集成,能够帮助高职院校的体育老师监控学生,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并针对具体的情景实施干预。通过一个学期的数据集成后,结合学生直观的行为,从APP中所体现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各种指标,来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促使他们进行更为科学的运动,进而推动他们的终生体育锻炼。
3.运动类APP和职业本科学生锻炼者的有机结合
随着运动手环、腕袋、臂袋、腰包等媒介产品的出现,让健身者与运动APP之间的智能化融合成为可能,并通过微信好友圈、微博、QQ等社会化平台的实时展现和交互,充分满足了大学生健身活动的多样化需要,从而推动了运动APP的广泛应用和普及,激发了广大高校大学生的健身积极性,推动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运动习惯形成。
(二)运用运动类APP和个人因素的有效捆绑影响
1.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
本研究之人口学变量为: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经济所得、职业等。而与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最为密切的是年龄差异,性别差异的研究。研究表明,在职业教育方面,男性比女性更多地参加体育活动,而女性则更喜欢在傍晚进行运动;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年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大学期间,体育锻炼表现出一种对称性,但在入学初期和结业期间,体育锻炼的幅度最小。针对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职业本科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体育教学的体育教学模式。
2.个体的生理状态方面
多数学者认为,身体不适和频繁的体育锻炼与体质有明显的相关性。但是,有些人认为自己的健康存在问题,所以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身体活动,多做些锻炼。利用运动类APP,能够为不同人群提供更加完善的健身指导,提升健身效果。
3.个人行为方面
个人行为层次,主要表现在体育训练行为的主动的还是被动方面,主动和被动地结合,有利于养成好的习惯,反之,被动运动的人则更易分心,难以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该系统能有效地调动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形成一种良好的体育意识,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养职业素养。
4.个体的人格特征方面
体育训练与个体性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自我效能、自我动机和自主能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有自我效能者能更好地预测自己的身体锻炼持续性。与B型人格相比,A型人格倾向于放弃锻炼。《体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自律水平越高的个体,其体能活动水平越高,其运动成绩越好。职业学校的学生要合理使用体育APP,要建立起正确的运动观、交友观和科技观,以一种正常的心态对待运动APP,而不要盲从。
(三)运用运动类APP和环境因素的有机融合
1.社会环境
从宏观上讲,包括:政、经、文、法、科技等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氛围由所在城市、学校和朋辈群体的体育氛围组成,良好的城市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和朋辈体育文化,对于职业学校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都有好处。
2.物理环境
物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场所,也是人类活动的首要动力。要想经常锻炼,就得有一个方便的地方。利用运动APP,针对不同的生理环境状况,设计出不同的训练计划,以适应运动需要。
3.体育活动的特征
根据运动的性质,运动形式可以划分为:有氧锻炼与无氧锻炼,徒手锻炼或机器锻炼,体育锻炼或休闲锻炼、室内外锻炼、难度适中、娱乐消遣、徒手或轻器材为主的有氧活动为主,单项训练时长较长,强度较高,放弃率较高。利用移动APP,可以让学生分阶段地融入体力锻炼,养成良好的健身行为习惯。五、结论
利用手机作为媒体,通过各种形式的运动健身平台,使学生参与其中,对“全民健身”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运动类APP促进了职业本科学校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知水平和了解程度的提高,促进了他们的健康行为的养成。
运动类APP既能满足中职学生对体育训练行为的多样化体验,也能让高职院校的学生享有APP中的数据录入、社交互动以及在线课程等一系列的功能,从而促进其体育锻炼行为的形成。
运动类APP,缺少对其学习成效的追踪与监控。此外,与专用GPS盒、GPS芯片相比,运动APP的授课流程相对单一,在准确性等方面存在不足。
以“师—生—班”“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基础,以全教为重点,以个体差异为导向,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印发《全面健身计划(2016-2020)》[N].《人民日报》,2016-06-24(004).
[2]刘炘玥.运动类APP对大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影响[J].福建体育科技,2018,37(1):53-57
[3]周欢畅.流行亚文化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的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5.
[4]徐梓轩.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动态与进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1(2):14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