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体育观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构建及发展对策研究
2024-12-04麻飞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人文体育观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构建与发展对策,并分析其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武术文化氛围的影响。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塑造积极向上的武术文化氛围两个方面,深入剖析了人文体育观在武术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人文体育观;高校武术教学;综合素质;武术文化氛围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体育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身体素质、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关注。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栋梁之材的摇篮,其体育教育更应注重传承文化、弘扬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武术作为中华传统体育的瑰宝,既是强身健体的有效手段,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武术在高校教育中面临了一系列挑战,包括:课程设置单一、评估体系狭隘、学科边缘化等问题。
二、人文体育观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人文体育观是一种强调体育活动不仅仅是身体锻炼,更是对人文关怀的表达的教育理念。在教育领域,人文体育观被广泛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更富有人文关怀的教育体验。
首先,人文体育观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身体、心理、道德等多个方面,使体育教育更具综合性。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类体育活动,不仅令其身体得到锻炼,更能促使心理素质的提升,培养健全的道德品质。
其次,人文体育观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参与集体体育活动,学生能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的品质。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拥有更强的团队协作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另外,人文体育观在教育中注重个体差异,强调因材施教。体育活动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身体状况进行个性化设计,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够促进他们对体育活动的持久热情。
三、人文体育观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武术与人文素养的关联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融合了深厚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和审美理念。
在武术的实践中,学生不仅仅学习招式和技巧,更是接触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武术的套路中蕴含着对人生、道德、忍耐、尊重的教诲,这使得武术成为一种能够潜移默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独特载体。通过对武术文化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价值观,增进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和理解,形成积极的人文观念。
2.人文素养对学生综合发展的影响
人文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包括: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领域的理解和尊重。
在武术教学中,通过注重武术的文化内涵,学生将不仅仅是武技的实践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这种文化传承使得学生在武术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广泛的学科知识,促使其综合素养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人文素养的培养还有助于学生在社会中更好地融入,具备更强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二)塑造积极向上的武术文化氛围
1.武术文化的内涵与表达
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方式。武术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准则和文学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武术文化。通过深入挖掘武术的文化内涵,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武术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对武术文化的热爱。武术文化的内涵不仅局限于技术动作,更包括心境、修养、礼仪等方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层面。
2.人文体育观在营造积极氛围中的作用
人文体育观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和团队协作。在武术教学中,人文体育观的理念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通过强调武术的文化价值,学生将更加注重团队协作,共同感受武术的魅力。人文体育观还能够激发学生对武术的热情,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形成向上向善的学习风气。
四、人文体育观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困境与问题
(一)教育体制的限制
教育体制的限制是高校武术教学中面临的一项严重挑战。这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与评估体系的不足以及学科边缘化的问题上。
1.课程设置与评估体系的不足
当前高校武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过于注重技术性的训练,而忽视了武术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传统上,课程以技术动作的传授为主,缺乏对武术的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深入挖掘。这导致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很难获得全面的文化熏陶,无法真正理解武术的深层次内涵。
此外,评估体系的狭隘也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目前的评估主要侧重于技术动作的执行水平,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考察。评估的单一性导致了无法全面衡量学生在武术教学中的发展,使得学生对于武术的认知仅停留在技巧的层面,而忽略了其文化价值和对人文关怀的理解。
2.学科边缘化的问题
武术在高校教育中常常被边缘化,仅仅被视为一种体育活动而非学科。这种边缘化导致了武术教学难以得到足够的关注和资源支持。学科地位的边缘化带来了多方面的问题,包括:师资力量的不足、教材和资源的匮乏等。缺乏足够的支持,武术教学很难在高校内部形成系统而完善的体系,更谈不上充分融入人文体育观的理念。
学科边缘化还使得武术被视为次要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学科,难以在整个高校体制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导致了武术教学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稳固,难以引起决策层的足够重视,进一步制约了武术教学的全面发展。
在解决教育体制的限制问题上,需要进行深刻的体制改革。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增加武术教学中人文体育观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更好地获得文化的熏陶。
(二)学生认知与态度的挑战
学生认知与态度的挑战是高校武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武术的认知偏差和学生对人文体育观的接受度问题。
1.学生对武术的认知偏差
学生对武术的认知往往受到影视作品和市场化表演的偏见影响,形成了对武术的片面理解。在大众媒体的宣传下,武术被夸大为一种战斗技巧,而其文化内涵往往被边缘化。这使得学生在接触武术教学时更关注技巧的表面层面,而忽视了武术丰富的文化背景和人文价值。
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学生对武术的兴趣降低,很难从内心深处理解和喜爱这门艺术。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学生可能更倾向于追求技巧的高难度和表面的花样,而忽略了武术背后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承。这样的认知偏差阻碍了人文体育观在武术教学中的深入实施。
2.学生对人文体育观的接受度问题
学生对人文体育观的接受度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对人文体育观理念的陌生,学生可能难以接受将人文关怀融入武术教学的理念。在强调实用性和功利性的教育环境下,人文体育观的理念显得相对陌生,学生更容易接受传统的功利性观念,将武术仅仅看作是一种体育运动或技能训练。
学生对人文体育观的接受度问题不仅仅是因为其陌生感,还可能涉及对于个人发展的认知误区。学生可能更注重个体的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而忽略了武术在个人全面发展中的潜在作用。这种观念的局限性使得学生对人文体育观的理解存在偏差,难以真正领会其中的深刻内涵。
五、促进人文体育观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对策
(一)课程设计与改革
1.引入人文体育观的教学内容
为促进人文体育观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深入应用,首要任务是进行课程设计与改革,将人文体育观的理念融入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从单一的技术训练转变为更为综合和丰富的形式,包括:武术的历史渊源、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多层面的内容。通过深度挖掘武术的文化内涵,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武术的价值,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引入人文体育观的教学内容需要突破传统的技术瓶颈,通过讲座、讨论、实践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武术与人文关怀之间的联系。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融入武术名家的人生故事、武侠小说的文学赏析等,使学生在武术的实践中体验到更为丰富的人文内涵。
2.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体现人文体育观的价值,必须调整评估体系,从纯技术层面向综合素质发展倾斜。传统的技术考核方式难以全面评价学生在武术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因此,评估体系应该更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人文情怀、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对武术文化的理解。
评估体系的调整需要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标准,包括:技术水平的考核、对武术文化的理解、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等多个方面。这将激发学生对于全面素质发展的追求,使其认识到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门包含深刻文化内涵的学科。
(二)师资培训与发展
1.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
教师是武术教学中的关键因素,其人文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人文体育观的理解和接受。因此,师资培训应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为核心目标。
首先,学校可组织专业的培训课程,包括:人文科学、哲学、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内容,使武术教师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文体育观的理念。
其次,引导教师参与文化活动、参观博物馆、与人文专家进行交流等,拓宽教师的人文视野,使其能够在武术教学中融入更为丰富的文化元素。
此外,建立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包括:短期培训、长期深造、国内外学术交流等,以不同方式满足教师的培训需求。通过这些措施,教师将更好地理解人文体育观的核心理念,能够在武术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将人文关怀融入实际教学中。
2.鼓励教师参与人文体育观研究与实践
为了推动人文体育观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实践,学校应该积极鼓励武术教师参与人文体育观的研究与实践。这包括: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教师参与人文体育观的研究项目,组织教师参与学术研讨会、座谈会,促进教师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流。此外,学校还可以设立奖励机制,对在人文体育观研究和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果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了加强教师对人文体育观的实践,可以组织教师参与社区服务、文化活动、志愿者工作等,使其深刻体验到人文关怀的实际效果。此外,学校还可以与社会文化机构合作,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使其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体现人文体育观。
(三)学生引导与激励
1.设计多样化的武术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对武术的浓厚兴趣,高校武术教学需要设计多样化的武术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全面地体验和锻炼。这包括但不限于:武术表演、武术比赛、武术夏令营、武术文化体验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武术的丰富内涵,激发对武术的学习热情。
活动的设计应该注重个性化,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不仅有助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力,还能够促使其在活动中更主动地参与,从而形成对武术的积极认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人文体育观在武术中的理念,从而更好地融入其中。
2.培养学生对人文体育观的理解和认同
为了培养学生对人文体育观的理解和认同,需要在武术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首先,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将人文体育观的理念融入武术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武术动作和套路,向学生解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武术的人文意义。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专门的人文体育观课程,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更系统地了解人文体育观的核心概念和实践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参与讨论、小组活动、实地考察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体验人文体育观的理念。
引导学生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任务,还需要注重实践的引导。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文化活动、志愿者工作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更直接地感受到人文体育观的价值,从而形成对人文体育观的深刻理解和认同。
六、结语
总之,高校武术教学中人文体育观的构建和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创新,才能使人文体育观真正融入高校武术教学的方方面面,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有深度的武术教育。这不仅有益于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也将推动整个高校武术教学向更为人文化的方向发展,为中华武术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李铁.人文体育观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构建及发展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80-181.
[2]陈功.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及发展对策[J].高教论坛,2017.
[3]涂波.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对策探究[J].决策与信息,201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