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共产党人的自我革命精神
2024-12-04曹英
五四时期的进步青年团体具有鲜明的自省、自戒、自讼的自我批评精神和坦诚相见、出以公心、与人为善的批评精神。其中,以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正是以批评和自我批评为强大的思想武器,迅速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早期共产党人的自我革命精神,至今对我们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新民学会:互相视过、劝善规过、相互砥砺、共同提高
新民学会是1918年由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发起成立,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为主要成员的进步社团。新民学会秉持道德改良主义教化民智、祛除破败、改造社会的理念,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倡导改造品性、学问进步、求友互助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会员之间则倡导自省、他评、相互建言、坦诚相见。
毛泽东作为新民学会的关键人物,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作出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表率。他在致信会友彭璜时,直言不讳地指出彭璜的缺点:一、言语欠爽快,态度欠明决,谦恭过多而真面过少;二、感情及意气用事而理智无权;三、时起猜疑,又不愿明释;四、观察批判,一以主观的而少客观的;五、略有不服善之处;六、略有虚荣心;七、略有骄气;八、少自省,明于责人而暗于责己;九、少条理而多大言;十、自视过高,看事过易。除此之外,毛泽东还在信中自我批评说,“除一、三两条及第五条弟自信所犯不多外,其余弟一概都有”,尤其深刻反省自己,吾人有心救世,而于自己修治未到,根本未立,强调自己最大的缺点是“意弱”。在检讨自己的不足后,毛泽东谦虚地表明,自己的长处是公道正直、真诚理性。他直言自己对人对事坦诚相见,原则立场不可相让,而涉及个人利益则不会睚眦必报、寸土必争。
新民学会坚持互相视过、劝善规过、相互砥砺、共同提高的原则,既保证了组织的进步,又使成员大大提升了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后来,大部分会员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
觉悟社:批评自己,批评别人,受人批评
1919年,周恩来主持的觉悟社以“革心、革新”的精神和“自觉、自决”的主旨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的中坚力量。觉悟社特别强调“批评自己,批评别人,受人批评”,本着“反省、实行、持久、奋斗、活泼、愉快、牺牲、创造、批评、互助”的精神,追求适应于“人”的生活。觉悟社具体的学习改造方法为:共同研究,发表一切主张,公开地对社会一切生活发表意见,相互批评;请名流演讲,学习新思潮。觉悟社表示,对社外“严重的审查、深刻的批评,我们是非常欢迎的”。
相互批评是觉悟社加强组织建设的重要方法。觉悟社成员时常毫不客气地指出彼此的缺点,并进行总结改正提高。觉悟社成立不久后,大家评论说,团体存在一些缺点:缺乏充足的学识;社员相互间尚不能十分了解,讨论问题时难以取得好结果;社员工具不锐利,宣传的力量太薄弱;文化宣传活动多属空谈,实行者太少。这种严苛的相互批评受到社员欢迎,他们甚至表示,“那一天的互相批评结果是非常之好,颇能引起各人的兴味同奋斗”。
对于觉悟社的学习方法,社员刘清扬后来回忆说:“对于觉悟社的每个成员来说,都必须自觉地要求进步与学习,自动地过有规律的生活,还要有团结互助、英勇不屈的奋斗精神。”
很快,觉悟社得到了社会的认可。1919年11月25日,北京《晨报》报道称:“由纯粹的分子来结合而具有特别色彩的,确是微乎其微了,记者敢对诸君说,天津只有一个这种的团体,可以说是天津的小明星……这个团体就是‘觉悟社’,该社产生了三个月,会员是天津学界中最优秀、纯洁、奋斗、觉悟的青年……”在周恩来的影响下,觉悟社的主要成员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
互助社:“戒约八则”
在五四运动前后时期,恽代英是长江中游地区极有影响力的青年领袖之一,他创办的互助社是武汉地区最早出现的影响力较大的进步社团。在互助社的帮助和影响下,健学会、日新社等社团纷纷成立。
互助社成立伊始,恽代英就提出“戒约八则”,即:不谈人过失,不失信,不恶待人,不作无益事,不浪费,不轻狂,不染恶嗜好,不骄矜。互助社还根据生活实际随时补益这些戒约,如对人不得加以鄙俗称呼,不可不用正当方法助人或求助于人,对于国事不可旁观亦不可徒存悲观等。互助社对自修生活规定十分严格,如“约法”规定,凡在社内居住的,必须尊重公共安宁及幸福,必须按时“作课”及服务。
恽代英具有极强的自律、自省、自讼精神。当时,恽代英时刻自警自勉,以记日记的形式不断反省,力争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在日记中,他事无巨细均有记录,尤以反省自己的缺点、不足居多。同时,恽代英会对社友作出严格要求,并进行督察,及时提出批评意见。
由此可见,恽代英具有刻苦自励、笃厚恭谨、严于律己、敢于批评的优秀品格和勇于自我批评、自我革命、自我完善、自我净化的优良作风。在恽代英的影响下,互助社等团体成员培育了公而忘私的精神,拥有了坚韧不拔的品质。
(摘编自《北京党史》)